中国竹类研究领域成果储备及2014—2017年转化立项情况

2020-09-02 08:35田晓堃李迎春童杰洁范妙华彭鹏飞吴统贵汪阳东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竹类竹材科技推广

田晓堃 李迎春 童杰洁 周 方 范妙华 彭鹏飞 吴统贵 汪阳东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 311400;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91)

竹产业是指包含并以竹资源培育为基础及在此之上进行的以竹为主要原材料的产品加工和相关服务产业的综合,主要包括竹林培育、竹材加工(竹地板、竹层积材、竹家具、竹纸、竹纤维、竹工艺品等)、竹笋加工和相关生态旅游等,是中国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中国有竹类植物43属700多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子种类、竹林面积和蓄积量、竹产业产值均居世界前列[3]。中国竹产业已形成一个由竹资源培育、产品开发、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的庞大产业,产值逐年升高,产品不断涌现,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5]。特别是在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以及“两山理论”实践的内在需求等,为竹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6-9]。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持续开展竹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储备了系列科技成果。自2014年以来,各级林业推广机构依托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在竹子适生区域,重点推广了竹类良种高效培育与复合经营、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等技术,提升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为掌握竹类研究领域成果储备及技术推广情况,本文总结了目前中国竹类研究领域成果储备及2014—2017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资助的总体情况,分析了不同省份和不同领域的成果储备及转化推广,提出了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思路,以期为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数据来源

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简称“成果库”)和国家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简称“项目库”),主要统计竹类研究领域科技成果储备、立项项目资助情况等,主要统计指标有各省份和各项目领域的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主持单位、资助额度等。利用Excel 2016和ArcGI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类研究成果储备与应用总体情况

截至2018年底,共有325项竹类研究成果经过行业专家审核,被录入成果库,占入库成果总数的4.22%;这些成果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国际竹藤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各省、地、市级林科院,以及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共82家单位完成。2014—2017年由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补贴资金资助,共立项开展成果推广项目57项,立项资助比为17.54%,累计投入资金6 000余万元。

从年度立项情况来看,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资金资助的推广项目,从2014年的20项减少至2017年的12项,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图1)。

图1 竹类科技成果推广立项情况年际变化

2.2 不同省份成果储备与推广立项情况

2014—2017年共有17个省(区、市)的竹类研究成果储备入库,除黑龙江省1项加工类成果外,其余成果全部来自中国中东部和南部地区,且以南方主要竹产区为主。其中,作为竹产业较为发达的浙江省,省内相关单位共储备入库43项成果,为全国最高;湖南和福建分别储备31项和21项成果,重庆、四川、安徽等6个省(市)储备的成果为10~20项,其余8个省(区)储备成果均低于10项(表1)。此外,除各省相关单位外,中国林科院和国际竹藤中心作为国内主要的竹类研究单位,也储备了相应的科技成果,分别为69项和50项,均高于省级成果储备量。其中,中国林科院储备的成果有32项来自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占中国林科院成果储备总数的46.38%。

表1 2014—2017年各省(区、市)竹类成果储备及推广立项情况

从储备成果的推广立项来看,浙江省和中国林科院为最多,立项项目均为12项,重庆、福建、四川等3个省(市)立项项目分别为6项、5项和4项,湖南、安徽、江西、湖北4省立项项目均为3项,贵州立项项目为2项,国际竹藤中心、云南、江苏、广西立项项目均为1项,其余5个省份没有成果立项。从储备成果立项比来看,湖北和贵州2省虽然储备成果不多,但全部进行立项推广,立项比为100%;重庆、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安徽立项比为33.33%~20.00%,中国林科院和广西立项比分别为17.39%和12.50%,其余省份立项比小于10.00%。此外,从单个成果立项情况来看,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发的“毛竹材用林下多花黄精复合经营技术”和“毛竹药用植物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2项成果作为技术支撑分别立项为3个项目,为所有成果中支撑立项数最多。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省(区、市)成果储备应用,特别是应用外部单位成果的情况,将中国林科院和国际竹藤中心被立项推广的成果统计进入各省(区、市)(表2)。结果表明,浙江、重庆、江西、湖北、贵州等5个省(市)采用了非本省(市)储备成果进行推广立项,其中浙江利用外部成果数量最多,达到10项,占其立项项目数的47.62%;在重庆立项的10个项目中有5项为外部成果,占比为50%;江西、湖北和贵州3省分别有1项外部成果,占比分别是33.33%,33.33%和50.00%。

表2 2014—2017年各省(区、市)竹类储备成果推广立项情况

2.3 不同领域成果储备与应用情况

为了分析不同研究领域竹类研究成果储备及应用情况,将竹类研究储备成果按所属领域分为10类:竹材加工、竹类良种、竹林复合经营、林产化工、竹业机械、竹下经济、病虫害防治、生态修复、特色资源加工、其他,统计各领域成果储备及推广应用情况;对于笋用竹林培育及笋加工方向成果因是竹林的特色产业且与上述领域存在部分重合,单独作为一类进行统计。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2014—2017年竹类研究各领域成果储备与推广立项情况

从储备成果所属领域来看,竹材加工作为竹产业传统领域,储备的科技成果最多,为112项;竹类良种(含种苗繁育)和竹林复合经营(含培育)领域也储备了较多成果,分别为74项和61项;笋用竹林培育与笋加工相关成果储备了45项;林产化工、竹业机械、竹下经济等领域分别储备了26项、19项和11项成果;病虫害防治、特色资源加工等领域储备成果小于10项。

从成果推广立项情况来看,大部分领域都有成果被中央财政推广项目立项转化,其中作为竹林特色产业的笋用竹林培育与笋加工相关成果立项较多,为17项;竹林经营和竹木良种领域成果立项数最多,分别为17和16项;竹下经济和竹材加工领域成果立项数分别为10项和9项,其余领域成果立项数较少。

从成果推广立项比来看,竹下经济领域虽然成果储备数不多,但成果被立项比例较高,正如前文所述,有个别成果被多次推广立项,该领域总的立项比达到了90.91%;竹笋相关领域立项次之,立项比为37.78%;竹林经营和竹类良种也是成果储备较多且推广立项情况较好的2个领域,推广立项比分别是27.87%和21.62%;竹材加工领域立项比相对较低,为8.04%;竹业机械、病虫害防治和特色资源加工领域分别仅有1项成果立项,立项比分别为5.26%、11.11%和25.00%。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领域竹类研究成果在各省区的应用情况,选取推广立项数在9项及以上的研究领域,包括竹下经济、竹林复合经营、竹材加工、竹类良种,以及笋用竹林培育及笋加工领域,分析了它们在立项数大于3项的浙江、重庆、福建、四川、江西、湖北、安徽、湖南等8个省(市)的立项情况(图2)。结果表明,从成果所属领域来看,在立项数排名前8的省份中,有7个省份在竹子良种领域都有成果立项推广;涉及到竹林复合经营(培育)和笋用竹林培育及笋加工的有6个省份,竹材加工领域有4个省份立项,而竹下经济领域只有浙江省进行了立项,且立项数量较多,达到9项,占了该省总立项数的42.86%。从省份来看,立项数最多的浙江省侧重在竹下经济、竹林复合经营(培育)、竹材加工和竹笋培育利用这4个领域;重庆市则是在竹林经营、竹子良种、竹材加工以及竹笋培育利用4个领域有立项;湖南省在竹林复合经营(培育)、竹子良种、竹材加工、竹笋培育利用4个领域进行了立项;其余省份关注的领域在3个以下。

图2 主要省份竹类核心领域成果推广立项情况

2.4 不同类型成果储备与应用情况

按照鉴定成果、发明专利、认定成果、验收成果、实用新型专利和审(认)定良种等5种类型分别统计各类型成果储备与应用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见,从成果储备数量来看,鉴定成果最多,为115项,这表明在竹类研究领域入库成果中,占比最多的是通过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协会等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的成果,其成果成熟度和创新性均具备较高的水平;发明专利、认定成果、验收成果、实用新型专利这4类成果的储备数分别为59项、58项、48项、28项;审(认)定良种的成果储备数为17项,在所有储备成果类型中最少,但立项比较高。从不同类型成果的转化立项情况看,鉴定成果的立项数最多,验收成果次之,这2类成果的立项数占总立项数的78.35%,并且2种类型的成果立项比也较高;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成果立项数最少,均为1项;发明专利的立项比最小,实用新型专利立项比次之,分别为1.69%和3.57%。

表4 竹类不同类型成果储备与推广应用情况

3 讨论与建议

林业科技推广是实施科技兴林与实现贫困地区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10]。通过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龙头,推广林业科技、建设示范基地、开发产品、培训林农以及兴办产业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成果储备,注重科技与林业生产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结合,优先选择先进、成熟、易转化、适用性强、前景与效益良好的成果进行推广示范[11-12]。

竹类研究领域储备了大量优质的成果,再加之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支持,使竹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3]。国家积极推动竹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立成果库,实施中央财政项目。同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大对竹类行业的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区域地方政府对竹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推广应用竹类科技成果,形成自上而下竹类行业促进成果转化的合力。以科技成果推广立项为突破口,通过利用竹类研究领域成果进行推广示范,培养了大量林业科学技术人才和现代林农,建立一批示范区域,增加了林农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竹产业的发展和竹类研究领域的科技进步。

截至2018年底,共有325项竹类研究成果经过行业专家审核,被录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成果储备数据库,占入库成果总数的4.22%。2014—2017年,在每年度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中竹类研究领域的项目数为12~20个,4年共立项开展成果推广项目57项,累计投入资金6 000余万元。

在中国主要竹类研究地区的成果储备、成果立项推广和竹资源分布三者之间,显现出明显的区位重叠现象。全国共有17个省(区、市)储备入库了竹类研究成果,除黑龙江省1项加工类成果外,其余成果全部产生于中国东部、南部,纬度在北纬25°~30°,且以南方主要竹产区为主。成果储备数在15项及以上的省(区、市)有6个,分别为浙江、湖南、福建、重庆、四川和安徽,该区域竹类成果储备数为146项,占全国竹类研究成果总储备数的45%。2014—2017年,这6个省(市)竹类研究成果转化立项数均在3项及以上,共立项推广项目33项,立项比为58%;这些省(市)位于主要竹产区,竹类资源丰富,加之先进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促进作用,使这6个省(市)在竹资源储备、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呈现明显优势,尤其浙江省最为突出。

浙江、重庆、江西、湖北、贵州等5个省(市)除采用本省的成果进行推广立项外,还利用良好的外部成果进行推广立项,改变了科技成果大部分局限于当地应用、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状况。在竹类研究领域,应加大成熟度高、适用范围广、效益好的成果研发力度,并进一步加强基层推广机构的建设力度以增强推广能力,将更多的先进成果在不同地区的生产中得以推广示范。

竹材加工作为竹产业传统领域,储备的科技成果最多,但转化立项数较少,立项比仅为8.04%;竹下经济领域的成果储备数较少,但转化立项数较高,立项比高达90.91%。竹笋是中国的传统佳肴,是人们喜爱的营养丰富的蔬菜,加上其丰富的食用纤维,具有促进肠道健康等多种生理作用,因此被人们誉为“保健食品”,鲜笋已越来越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14-16]。笋用竹林培育及笋加工领域是竹林特色产业,成果储备数和转化立项数均较高。可见,竹类各领域成果储备应用情况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领域储备的成果成熟度、实用性、推广前景以及示范推广后可能带来的效益不尽相同。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步丧失,中国竹业界应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展望竹林培育和竹材加工利用的途径[17];充分了解和认识竹子的各方面性能,不能简单地“以竹代木”,应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生产和发展“以竹胜木”的产品和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竹品牌,拓宽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18]。

不同省份关注的成果领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立项数排名前8的省份中,有7个省份在竹类良种领域都有成果立项推广,而竹下经济领域只有浙江省进行了立项,且立项数量较多。这可能是因为每个省(区、市)的地理条件、竹类资源以及社会需求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所致。在生态环境受到重视和着力助农脱贫致富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绿色可再生的竹类资源,大力发展竹林复合经营,将为中国乡村经济振兴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19-20]。

鉴定成果是储备数量和推广立项数量均最多的成果类型,验收成果的储备数量和立项数较多,这2类成果的立项数占总立项数的80.70%,这表明在竹类研究领域入库成果中,这2类成果成熟度和创新性均具备较高的水平。在竹类研究领域,应将更多类型的先进成果在不同地区进行立项推广,促进科技创新,稳步提高技术水平[21]。

目前,中国竹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集文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并且已经成为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增长点[22]。近20多年来,中国竹产业和竹类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竹类研究领域来说,还存在着众多未知领域及发展空间,就整个竹产业来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竹产业应重视科学与创新,将科技与林业生产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开发出各种附加值高、具有前景的新产品,同时拓宽竹产品电商销售渠道,探索“订单竹产业”的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效益,提高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3-24]。

猜你喜欢
竹类竹材科技推广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龙杞3号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示范效果显著
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浸渍改性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热处理毛竹材吸湿与解吸特性
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策略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种主要蚜虫在园林植物上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
竹材在现代家具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竹材首饰的开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