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任务单为载体的自主阅读中构建阅读经验

2020-09-02 06:21应健
关键词:学习任务单乡土中国

应健

摘   要:对学生而言,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有别于以往的阅读。要想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实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就必须厘清教学实施的依据、明确教学的整体规划,然后可以以任务单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实践性为主导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单;《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学术著作。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对学生而言,其都有别于以往的阅读内容。那么,如何合理地开展教学,指导学生有效阅读《乡土中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呢?笔者在高一年级进行了为期16周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实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一、厘清教学实施的依据

笔者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首先明确了教育设计的三个基本依据,为教学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

(一)基于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设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有5项,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相关的是其中4项,即第1、3、4、5项。其中第1项重在整本书阅读经验、方法的积累,强调“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第3项专门就学术著作而提出阅读方法、阅读重点、阅读内容等方面的要求,“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第4项是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利用书中信息、学习相关资料等。第5项是关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学习成果形式的建议。

(二)基于教材建议

在课本中,《乡土中国》的内容分为引言、“阅读指导”、“学习任务”三部分。“阅读指导”主要是对《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指导。“学习任务”是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包括“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关注问题,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人论世”这4项阅读任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完成,或“自行设计任务”。

(三)基于学情

笔者在学校开展了高一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针对“你是否阅读过《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这个问题,40.23%的学生选择“听说过,但没读过”,49.43%的学生选择“没听说过,没读过”,只有8.05%的学生选择“阅读过”。可见,高中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针对“在《乡土中国》的阅读活动中,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或开展哪些活动”这个问题,学生的要求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类:

一类是关于文本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如:

老师带大家对重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和剖析;单摘出一段或一篇,由老师进行講解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对一些学术性名词加以解释,对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作一些图文结合的介绍,以便我们更了解写作背景。

一类是关于阅读方法指导方面的要求,如:

教我们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学习更快并有质量地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在网上找寻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给我们足够的时间精读、细读,把这本书吃透。

一类是关于阅读活动方面的要求,如:

老师带领我们找出现实中的事例,与书中观点印证;开展小组讨论,选学生代表以PPT形式对文章进行赏析和理解;开展读书会、辩论会等交流活动;通过实地统计调查,获取研究数据,验证书中结论与自己猜想,形成调查报告。

二、明确教学的整体规划

在深入调研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内容为参考,笔者制订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规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安排、课时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阅读任务单等。

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阶段性小目标、课时目标。其中教学总目标是:

学习并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梳理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掌握学术专著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学习一些调查方法,开展相关调查,撰写调查小论文。

教学安排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导读阶段,第二阶段是阅读阶段,第三阶段是书本与田野结合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交流展示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详细安排如表1所示。

三、以任务单为载体的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自主阅读呢?使用学习任务单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单是以周为单位,根据不同的阅读阶段、每章的具体内容,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的载体。阅读任务从时间安排上分为阶段性任务、总结性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任务等。它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指引方向、提供资源、指导方法的作用。试举《文字下乡》学习任务单一例:

《文字下乡》学习任务单

【时间】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第三周(9月17日—9月23日)

【学习目标】

1.梳理本章的逻辑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2.了解论述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

3.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理解作者对“文字下乡”的态度。

【学习资源】

1.《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

2.潘光旦的《说乡土教育》。

3.有关论述文举例论证的资料。

【学习方法】

圈点勾画法、思维导图法、比较阅读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必做):(1)阅读《文字下乡》,圈点勾画;(2)绘制《文字下乡》的思维导图。

任务二(二选一):(1)请找出文中有关举例论证的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2)梳理文章最后一段的行文思路,说说运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任务三(必做):有的学者提出“在近代的知识精英群体中,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无疑是‘少数派,他的这种批评也没能阻止近代以来‘文字下乡的进程”,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二)样态多元的学习任务

任务单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设计注重思辨性,强调开放、多元、个性的表达,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批判、创新等多种语文能力。学习任务从样态上可以分为提问、鉴赏、文献阅读、调查研究、调研报告撰写、评论创作、文学创作、跨媒介创作、成果展示等。在每周的任务单中,任务一般分成三项,每项各有侧重。

任务一是每周固定的阅读任务。第1周完成《重刊序言》《后记》以及第一章的阅读,第2~14周要求每周完成一章的阅读量,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保证阅读进程的有序推进;第15~16周要求阅读与调查小论文相关的资料。

任务二是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每章的内容而设计的。它主要从学术专著的写作特点角度入手——梳理文章逻辑、剖析论证结构、探讨论证方法、鉴赏语言特色等,涵盖论述文知识的诸多要素。如《无为政治》的学习任务:“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这四种社会权力,文章从哪些方面开展了对比?”文章的第3段,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又如《礼治秩序》的学习任务:“阅读文章第9段,概括出‘礼‘法的异同点。”“请找出《乡土中国》其他篇章中有关驳论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任务一、二侧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任务三侧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它强调根据章节内容,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质疑、探究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如《家族》的学习任务:

请调查你的“圈子”,要求了解父母双方至少三代的家族成员,明确彼此的关系、名字、现在所在地,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并就家族变迁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又如《从欲望到需要》的学习任务:

《向往的生活》是由湖南卫视推出的生活服务纪实节目。节目的拍摄地是北京远郊密云县内一个普通的乡村。节目中,明星和嘉宾“守拙归园田”,为观众带来“远离喧嚣,避开拥挤,呼吸自然空气,寻找内心声音”的生活画面。你可以有选择地观看其中的内容,并谈谈你的观点。

请尝试开展社会小调查,围绕一个采访主题,对家族成员开展访谈。

任务单的设计为学生的思考、探索、鉴赏和创新提供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兴趣。

四、以实践性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乡土中国》阅读在必修阶段可以安排 9 课时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每周的任务单学习安排,阅读的四个阶段以1—4—2—2 的课时分配安排课堂教学。实践性是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中最核心的特质,《乡土中国》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面向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

(一)有趣有料的导读课

导读阶段安排1课时,以“打开《乡土中国》的N种方式”为主题,从知人论世、如何阅读《重刊序言》《后记》及目录、学术著作的阅读技巧、思维导图的绘制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乡土中国》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重点是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绘制某一段落,如《乡土本色》的第2段,让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要略,再绘制整章的内容,这样循序渐进,幫助学生全面有序地理清文章逻辑。

(二)深入文本的研读课

阅读阶段安排4课时,讨论《乡土中国》论述的逻辑、语言的特色、重要的概念,开展与其他作品的对比阅读。师生共同研读,深入文本,抓住学术著作的写作特色,发掘学术价值。

“论述的逻辑”这一课,主要结合文本分析议论的表现形式(立论、驳论)、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论证方法(举例、比喻、正反对比等),让学生了解:《乡土中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读来却并不费力,这得益于文章合理的论证结构、严密的论证过程、恰当的论证方法。

“语言的特色”这一课,主要从关联词、限制词、信号词这些学术著作的关键词语入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正是关键词语的准确运用,使文章语言准确,层次清晰,推理严密。

“重要的概念”这一课,重点分析《乡土中国》特有的概念,如费孝通在《重刊序言》所说,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课堂围绕书中的三类概念(原创的概念、从其他学术著作引用的概念、将普通词语临时用作社会学术语的概念)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概念阐释,并能对“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等重要概念作出解读。

“与其他作品的对比阅读”这一课,是师生对阅读相关作品的感想、体会的交流分享。阅读的作品可以是费孝通先生的其他作品,如《江村经济》《六上瑶山》《行行重行行》等;可以是同时代类似题材的作品,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潘光旦的《说乡土教育》等;可以是受他影响而写成的作品,如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陈心想的《走出乡土》、陆益龙的《后乡土中国》等;也可以和其他教材进行链接,如与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板块中的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三)走向田野的探究课

阅读与调研阶段安排2课时,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与小论文撰写的指导、调查小论文开题活动。费孝通先生曾言:“田野调查是从实求知的根本办法。”这两堂课鼓励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写出有价值的调查小论文,并在这一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升素养。

“调查研究与小论文撰写的指导”这一课包括“如何开展田野调查”“如何撰写小论文”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田野调查重在介绍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可以结合实例按确定选题、制订方案、开展调查、梳理材料、撰写小论文等步骤进行讲解。

“调查小论文开题活动”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小论文选题的交流、探讨。前期,调查小组(每组由4-6名学生组成)进行选题,并完成调查方案的撰写。课上,每组派代表进行调查方案的交流,进行调查的可行性论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社会调查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精彩纷呈的展示课

展示交流阶段安排2课时,分别是“全书思维导图的展示”“调查小论文的交流”。这是《乡土中国》的学习成果展示,以学生汇报为主。

“全书思维导图的展示”这一课的任务是全书各章节的结构梳理。笔者把班级分成14个小组,要求每组负责其中的一章,并利用MindMaster,XMind等软件绘制思维导图,还要派代表以PPT形式进行全班交流,最终评出“最优思维导图”。

“调查小论文的交流”这一课是学生调查研究成果的汇报。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各学习小组都完成了小论文。这堂课由各组派代表以PPT、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汇报,并评比出最优秀的小论文,推荐参加学校的研究性小论文评比。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从书本走向田野,又从田野走回书本,学生收获颇丰,有20多篇阅读感悟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还有3篇分别获杭州市余杭区研究性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等奖。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单乡土中国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基于微课的学习任务单设计与开发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微课背景下学习任务单设计研究
翻转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尝试
学习任务单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重要性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节的学习任务单型教学设计
以《乡土中国》阐释《红楼梦》的居处布局原则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