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9-02 06:47姚敏
现代交际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生命观工科院校生命教育

摘要:当前,工科院校尚未形成常态化的生命教育形式,面对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强烈诉求,工科院校亟待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专题实践活动等方面挖掘可用的教育资源,同时整合工科院校專业课中带有生命价值引领性的教育信息,与生命教育进行有效对接,并结合学校自身教育环境特征,迎合学生主体特点,将工科院校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工科院校 生命观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197-02

伴随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群体容易陷入现实世界、理想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冲突中,多元化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极易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甚至生命危机。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平台,担负着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持的重要使命。为培养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有理想、有信念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工科院校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外,也要注重对其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与意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一、工科院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1.工科院校生命教育的界定

马克思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生命贯穿教育的始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以引导个体树立合理的生命观为目标的教育工作,其教育本质就是关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中心思想在于个体在对生命持有敬畏态度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与自己的生命”。工科院校生命教育是帮助工科院校学生培养生命价值理念、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工科院校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对象而言,其教育个体具有特殊性,教育内容呈现广泛性,教育方式突显灵活性[2],因而在工科院校开展生命教育时必须遵循生命内涵需求的层次性,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2.工科院校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包含可贵性、独特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等多种特征,生命结构的多维性,必然意味着生命教育蕴含多方面的内容。工科院校生命教育在内容把握上要有所突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加以解释:生命知识教育,具体涵盖生命的起源、形态、结构、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其在教育形态的呈现上,不只是各个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把相关内容提升到“生命”这一高度的知识性教育;生命技能教育即大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生存技能,主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一定的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生命精神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进而从根本上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理念,这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二、工科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工科院校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导致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是不够[3]。工科院校有重科学轻人文的特点,生命教育往往处于配合、次要地位。在课程设置上,相比较专业课程而言,蕴含生命教育内容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在思维方式上,工科学生逻辑性强、偏重理性,缺乏辩证思维,容易忽视人文;在知识结构上,他们以技术性知识学习为主,注重实用,对于具备思想性、精神性的人文社科知识学习不足,使得学生学习与就业价值目标容易发生偏离,呈现出功利化趋势,个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工科院校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生命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同步培育,使得学生通过接受有效的生命教育信息,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2.生命观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往往只是单纯通过大学生心理辅导这类课程进行,而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单一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工科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因而对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通过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生命教育可彰显出知识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生动性、价值性与引领性相结合这一时代特征。工科院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生命教育,教育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多重信息,并快速传播给学生,双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这一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大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工科院校开展生命教育,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生所感兴趣的科学技术领域与社会生活领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3.尚未形成系统有序的生命教育体系

一个系统有序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构建,使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发挥他们的作用。从家庭教育来看,当前很多家庭没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未使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理念。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应多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活动,从实践层面上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理念。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尚未引进专业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没有设置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师资力量与理论教学欠缺。从社会环境来看,良好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体系的实施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因而需要有关部门颁布相应的文件政策,使生命教育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在社会上形成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同时发挥网络传播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前,学界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专题研究资源较少,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来看,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种现状也相应加速了生命教育的缺失[4]。在整体把握工科院校生命教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工科院校要加大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者要迎合学生主体性特征,调动其积极性,把握工科院校学生特性提高生命教育课程融合度,凝聚各方教育合力,推进工科院校生命教育向着理想、完善的方向迈进。

1.加大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力度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生命教育,亟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相互配合,从而构筑大學生成长成才的坚固堡垒。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各个教育主体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并落到实处。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个性养成影响最大,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形象,营造快乐、温馨、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时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有效地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高校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生命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在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所有的年轻生命能够在理智中得以生存,在真情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此外,生命教育依赖于社会大环境,因而需要教育专家、心理学工作者、网络媒体就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

2.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养

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工科院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包括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管理队伍,各学科教师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和生命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其中,领导管理队伍要在生命教育中发挥统筹协调各方的作用,推动工科院校生命教育环境建设,促使生命教育活动更好更快地开展。生命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生命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心骨”作用,工科院校要立足学生群体配齐生命教育专职教师,使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做到全覆盖。各学科教师应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珍爱自身生命的基础上,要具备“洞察生命”的能力。工科院校课程培养计划多以自然科学类课程为主,因而相比较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而言,理工科类专业课教师主体数量更为庞大,其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生命教育理念与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理念。

3.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

在工科院校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教授大学生生命理论知识、提升生命价值理念最有效而且直接的方式。工科院校可以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采取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班级授课或网络教学,同时可以选择课程渗透的方式,将生命教育与其他课程资源相对接,发挥正确生命观的价值引领作用,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当谈及有关于生命观的问题时,应结合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大学生自杀、他杀现象,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关爱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意识。除此之外,工科院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通过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和见解,对于问卷结果显示对待生命较为偏激与消极的学生,引导他们敞开心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通过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开展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活动

在工科院校开展生命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外,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进行,帮助学生在实践层面上理解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亲身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工科院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实施生命教育,如组织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带领学生参观英雄纪念碑、博物馆、福利院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在实践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增强自身生命责任感。同时,工科院校可以将生命教育与网络媒体对接,在校园官网上构建生命教育网站、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生命教育内容,通过网络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了解生命教育,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尊重生命的社会环境。

工科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优势,形成多方合力,使生命教育呈现整体衔接态势。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式教育,亟待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要注重以珍爱生命为导向、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核心,使之成为德育课程的补充,为大学生树立终身受益的人生指针[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陈灿军.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4):1-4.

[4]陈建华,肖家芳,江晓萍.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0(2):30-33.

[5]唐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9(3):189-191.

责任编辑:赵慧敏

[作者简介]姚敏,南京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命观工科院校生命教育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