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的成书缘起及辑录不足

2020-09-02 06:55易小邑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易小邑

摘   要: 《唐诗三百首》选目适中,所选作品既能突破当时各门派的门户之见,又多为历来盛传不衰的经典名篇,不仅适合旧时初学者,还适合作为文学爱好者提高文学素养的基本典籍。《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诸多诗歌经历了读者的考验成为经典,但也存在不足。本文针对该选本成书的缘起和辑录不足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成书缘起;辑录不足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世界上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存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均因数量过多而感到无所适从,《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唐诗选本[1]。其所选作品突破了门户之见,精选盛传不衰的经典名篇,不仅适合作为旧时初学者的启蒙读物,还适宜作为提高文学爱好者文学素养的基本典籍。

一、《唐诗三百首》的成书及流传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乐府魏晋文人诗,再到唐宋元明清;从屈子江畔行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青年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中国涌现了大量出色的诗人与诗歌,唐朝是诗歌成就最高的朝代。如果把整个古典诗歌比作一条河流,那么,唐诗就是这条河流中的洪峰;如果把整个古典诗歌比作群山,那么,唐诗就是中国群山中的珠穆朗玛峰,诗与朝代或时代完美融合。

唐代诗坛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盛唐出现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等,中晚唐出现李贺、李商隐、杜牧等名家,他们的诗作流传到今日成就了《全唐诗》。鲁迅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在他看来,唐诗的题材与内容有些是前人已经创作过的,但是经过唐代诗人的开拓创新,写得更好;有些前人没有创作过的,唐代诗人演绎得登峰造极。另外,唐代诗歌在体裁、语言等方面都实现了全面创新,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是律诗还是绝句,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语言无不灵活多样,拿捏得得心应手。

然而,普通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全唐诗会显得毫无头绪,所以唐诗选本成为普通读者学习唐诗的绝佳选择。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唐诗选本,如殷蕃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姚河的《极玄集》等。据统计,从唐代到辛亥革命爆发的一千两百年当中,先后出现的唐诗选本多达600多种,意味着平均两年就有一部唐诗选本的诞生。然而,在众多的唐诗选本当中,《唐诗三百首》却是后来者居上。

《唐诗三百首》是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和夫人一同编写的。至于蘅塘退士,除了他的姓名以外,很长时间人们对他的其他信息一无所知。一直到1943年,朱自清先生发现有一种刻本题字下有“孙洙”二字的一方印章,他推测极有可能就是《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后经学者考证,基本可以确认蘅塘退士就是江苏无锡人孙洙(1711—1744,字临西)。《唐诗三百首》本是孙洙所编的一部蒙学读物,后广为流传并屡经翻刻,据传早在光绪年间,就已经达到人手一部的流行程度。民间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會作诗也会吟”之说,可见,其在社会文化启蒙与提高人们文学素养方面极具价值。

二、《唐诗三百首》的选诗缘起及标准

《唐诗三百首》的卷首有蘅塘退士“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的题词,这段题词表明了《唐诗三百首》的成书意图与选诗标准。在蘅塘退士所在年代,《千家诗》是当时流传最广、最受欢迎及应用最广的一部蒙学读物。因为蒙学读物的读者群是幼儿,所以《千家诗》选录的标准是易于成诵,所选录的诗歌都是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的,这就是《千家诗》从宋代开始流传到清代而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然而,蘅塘退士也指出了《千家诗》存在的三点不足。

第一点不足是“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辩”。即《千家诗》所选诗歌良莠不齐、工拙莫辨。第二点不足是“且止五七律绝二体”,即在体裁上只有近体诗的律绝二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对于幼儿启蒙读物来说,尽管近体诗篇幅短小,易于记诵,但是把古体诗中的优秀篇章也抹杀掉了,很多古体诗写得非常出色,篇幅适中,适合孩子记诵,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成为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唐诗经典。香港曾经有媒体举办市民心目中最美唐诗评选活动,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可见,《千家诗》因为只选近体诗,像孟郊的《游子吟》这样优秀的古体诗受体制的限制而被排除在外。第三点不足是“而唐宋诗人又杂出其间”,即《千家诗》既选录唐诗又选录宋诗,造成时代不统一。尽管宋朝有很多诗人和诗歌都很出色,但是,宋诗的总体成就和唐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宋元明清四代诗歌当中,最接近唐诗的不是宋诗。清代学者蒋士铨诗曰:“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意思是宋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面对唐诗只能高山仰止,只能仰视,可以说心里的压力是空前的。宋代诗人要想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真的是难于上青天。总之,蘅塘退士认为《千家诗》存在作者时代的不统一,诗歌的体裁只限于近体诗,除此之外工拙莫辩。基于此,蘅塘退士下定决心要编出一部超过《千家诗》的蒙学读物的唐诗选本,这就是《唐诗三百首》。

可以说,每一部唐诗选本都有自己的选录标准。中国的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呈现出一种流派众多、门户之争极为激烈的格局。在乾隆诗坛上,当时有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以方纲为代表的“肌理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各位诗人各位学者各持己见,像“格调说”提倡的是传统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风;像“肌理说”强调的则是以学问为诗而更倾向于宋诗;像“性灵说”主张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不管哪一说不管哪一派,都有着集中鲜明的理论主张,各家之间的门户之争可以说异常激烈。那么在门户之争如此激烈的当时诗坛上,蘅塘退士的选诗标准是什么呢?《唐诗三百首》作者蘅塘退士没有任何门户偏见,作者的选诗标准按照题词当中所说是选其中的“脍炙人口”者。题词中他这样说:“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每体得数十首,录成一编。”脍炙人口四个字可以说是蘅塘退士选诗的重要标准。实际上作者所选录的诗是历朝历代传盛不衰的诗作经典。蘅塘退士的视野非常开阔,《唐诗三百首》选入的诗人身份众多,上至帝王将相,比如说选入了唐玄宗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选录了宰相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选了其中重要的一些诗人,当然选入了底层的一些平民普通人的诗歌,比如西鄙人的《哥舒歌》。尤其是杜秋娘的《金缕衣》放在《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

除此之外,《唐诗三百首》选录的诗歌数量适中。《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数目很显然是受到了《诗经》的启发。《诗经》又称《诗三百》。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一共选入了诗歌作品305篇。所以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一共选入唐诗作品317篇。这样的选诗数量恰到好处,既适合唐诗爱好者,又适合唐诗的初学者。这样一种选诗体制也对后代影响深远,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唐诗三百首》总体而言选的诗歌精品名篇居多。这些名篇当中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或许是我们从小接触的第一批甚至第一首唐诗作品。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以上这些诗歌从李白、杜甫到白居易到李商隐,可以说是唐代一流的大诗人。这些诗歌都是唐诗中的经典。可以说一首诗歌作品从诞生之日开始,在整个流传过程当中经历悠悠的时空,经历不同的时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就像悠悠的江水大浪淘沙一样。这些作品要经过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的苛刻的眼光的挑剔,最后大浪淘沙经历了读者考验过的都是经典。无疑《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诸多诗歌作品经历了读者的严厉考验,这些诗歌成为经典,《唐诗三百首》成为众多唐诗选本当中的经典。

三、《唐诗三百首》的缺点及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部唐诗选本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唐诗三百首》也不例外。《唐诗三百首》的第一个不足是误选宋诗。毫无疑问《唐诗三百首》这部唐诗选本当中所选录的诗歌作品应该全部都是唐诗才对,然而书中有一首诗却不是唐朝诗人写的。这是怎样一种情况,又是哪一首诗?这就是张旭的《桃花溪》,整首诗的立意构思所写的诸多形象来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蘅塘退士选录这首诗的同时,下面还有一段批语: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然而经过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考证,这首诗实际上出自宋代书法家诗人蔡襄所写的《度南涧》。

第二点不足是一些优秀的唐诗经典没有选录。在唐代诗坛李贺堪称天才,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三李”。李贺的诗以浪漫离奇的想象而著称,如“羲和敲日玻璃声”,太阳会发出玻璃一样清脆的响声;“玉轮轧露湿团光”,月亮仿佛车轮一样因为沾染上露水,月光也会变湿;“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的银河真的像地上的河水一样会发出流水的响声。但李贺又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诗人,他倔强地在诗歌世界中营造阴森恐怖、瑰奇怪诞的鬼神世界,被后人称为诗鬼,如他写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的诗句。因为《唐诗三百首》是给幼儿读的启蒙读物,或许这就是蘅塘退士不选李贺诗的重要原因。但是,“诗鬼”并非是李贺这位天才诗人的全部,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还有一些写得十分明丽、十分轻快的。比如说《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呈现出一种轻快明朗的格调,可以说和“诗鬼”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诗十分适合给幼儿诵读。然而《唐诗三百首》都没有选录这种诗歌。

当然,任何一个选家在从5万篇的全唐诗中进行选录的时候,难免会挂万漏一。总体而言《唐詩三百首》仍然不失为一部十分出色的唐诗选本。文中所指出的这些不足,只是《唐诗三百首》实际存在的一点小问题,我们如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瑕不掩瑜,这点遗憾不足以改变《唐诗三百首》作为经典的唐诗选本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边涛,吴玉红.名文阅读[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李纯禄,白桂枝.海滩诗话拾贝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3]董文.董文诗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4]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陈璧耀.国学概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