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异地办学模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2020-09-02 06:55夏珺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师生关系

夏珺

摘   要: 响应国家文件要求,独立学院开启了在中小城市独立办学的历程。面对这场战略性变革,作为变革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人阻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异地办学过程中理想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通过12位师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异地办学模式下师生心理关系疏远、师生缺乏交流的主动性、缺乏沟通的条件和动力,且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在条件尤其是管理制度的约束。本文从创造反复沟通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异地办学、为教师提供必要支持和理解、树立典型榜样力量等方面提出构建异地办学模式下理想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 独立学院;异地办学模式;师生关系

2008年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26号令),要求独立学院必须有独立的校园,真正从母体高校“独立”,改变过去“校中校”的格局。为积极响应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极力支持下,母体高校出品牌、出师资、出管理力量并出资购买土地在异地办学的模式得以兴起。一批独立学院纷纷离开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开启了在中小城市独立办学的历程。这样,学生住新建的大学城,教师住原来的城市,为满足新校区办学的师资需求,独立学院原有师资和母体高校师资远距离奔波,并在原有师资力量基础上,独立学院需要引进新师资充实教师队伍。

实际上,异地办学是独立学院为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战略性变革。这一变革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所有变革都是有成本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心理成本和社会成本也可能相当大[1](326-330)。独立学院师生由于物理空间的限制,课堂交流有限,课下交流不充分,师生之间愈发容易疏远和不信任,缺乏感情的沟通[2](99)。信任、对话、法治是管理师生关系的理性途径。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是一种教育力量[3](92-93)。也就是说,异地办学这场独立学院做出的变革可能会由于师生之间的疏远和不信任而对师生关系造成威胁。因此,将异地办学作为组织变革来研究,从变革的阻力分析异地办学对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对于厘清独立学院异地办学的机制,构建和谐共进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问题

组织面对的是动态的环境,要求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做出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可以由组织内员工来完成,也可以由组织外成员推动变革活动,通常将变革内容分为结构变革、物理环境变革、技术变革、人员变革和组织文化的变革。异地办学首先改变了工作场所,这属于物理环境变革,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人员变革和组织文化变革等。异地办学是独立学院为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战略性变革,只要是变革,就会面临来自组织和成员的抵制。变革的阻力根据来源分为个体阻力和组织阻力,既有积极有益的一面,使行为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变革的阻力又有显而易见的坏处,阻碍组织对新环境的适应和不断取得进步的能力。由于不存在在校生的校区迁移,本文仅尝试分析教师对异地办学模式可能存在的个人变革阻力。

1.来自个人以往习惯、价值观的阻力。

异地办学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生活习惯,教师要适应远距离上下班,既是对体力精力的挑战,又影响了教师一贯以来秉持的价值观。有的教师打趣认为自己上班如同“上工”的产业工人,随着校车队伍浩浩荡荡地按时间点往返于聚集地和工厂;有的教师择业时首选近距離上班,异地办学模式下有此类想法的教师被迫接受与择业初衷不相符的现实状况;远距离工作促使一些教师尤其是中年及以下教师不得不面对兼顾工作和家庭带来的极大挑战,这些均冲击一些教职工的贯有价值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个体行为,通常价值观与个体行为保持一致,当冲突发生时,要不选择重新择业,要不选择被动重塑价值观。

2.个人对未来产生的不确定性。

教师习惯于熟悉、稳定的工作环境,到另外一个城市异地办学,让教师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未来若干年办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教师待遇等各种疑问、小道消息接踵而来。异地办学模式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教师“职业认同”感深受影响,新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让教师队伍在感情、情绪和行为上对新事物产生抵制,可能有意无意地在言语或行动上表现出对新校区及学生的不满意。

3.个体有选择性信息加工的倾向。

为了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教育部出台26号令,根本上有利于实现独立学院真正独立而长远地发展。异地办学模式是一部分独立学院应对环境变化而做出的选择,这一变革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潜在受益,但身处变革中的个体总是充耳不闻。因为个体通过知觉来感知所处的世界,在感知过程中会有意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只听自己想听或者认为对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忽略那些对自己已经构建起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任何挑战的信息。因此,教职员工更可能将目光聚焦于异地办学给自身带来的各种不便和坏处,而不是异地办学的益处。

4.个体差异影响。

在对外界事务的影响,个体总是通过认知产生对现实的各种态度。不同个体对组织变革的接受程度及风险意识是不同的,对变革的态度就会不同,决定着个体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逐渐形成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对待异地办学这一变革,教师队伍中那些倾向于安稳、不愿冒尝试新事务的教工更容易抱怨并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本文基于变革的个人阻力视角,探讨异地办学模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回答异地办学这一变革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组织变革更好地进行,在新环境下如何构建独立学院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个案访谈法,选取的个案来自于江西某所独立学院,该所独立学院于2016年从南昌市迁到共青城市大学城开始办学。共选取12位深入访谈对象,6名该学院在校大学生、6名教师。基于样本可及性和代表性原则的考虑,特意选取了2015级在南昌校区就学并与2016级共青校区学生有紧密联系的团学和协会的学生干部,以及2016级在校学生。访谈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对象既包括专职专任教师又包括行政岗位教师。通过前期的访谈发现,相比较而言,行政岗位教师需要克服更多困难且他们与学生接触更多尤其是团学岗教师,学生与他们走得更近、交流更多。此外,教师性别、年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工作和家庭的兼顾上,尤其对于女教师,异地工作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年龄差异亦较为明显,年长的教师因为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可以有选择地长时间住在新校区。教师在师生之间相处是对新校区及学生的认识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师个案选取上充分考虑典型代表性问题。

三、研究发现

理想的师生关系指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沟通与交流、互助与协作、自主与创新的师生关系[4](183-185)。沟通和信任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从教学的角度看,理想的师生关系能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师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知识传承、知识创新,是一种平等、对话、共享的关系[5](18)。在师生非正式活动的交往中,摒弃等级、功利、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开展师生之间真正意义的思想和学术观点的交流,实现至高无上的信任和理解。课堂和课外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相互作用下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学习的知识共建,这种双向与多向的交流与共生,有助于培养有对话性、批判性、有社交能力的人才,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的情感关系。异地办学的教师个人阻力对构建理想师生关系所需沟通和信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师生心理关系疏远。

“放着自家孩子不管,跑这么远来指导学生,有点怨言也可以理解”(T2)。作为变革个人阻力导致结果之一,抱怨心态可能会让师生关系疏远。“上课期间听到任课老师对新校区的抱怨,多少心里有些不舒服。感觉老师并不喜欢我们这里的学生,我们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S1)。无意间会产生信任危机,在师生间筑起高高的一堵墙。“两边学生的共性是自学能力、自律自控能力均有待提高,但差别还是有的,这边学生基本素质还是没有以前学生强,总觉得交流起来会更困难,不知道问题在哪,似乎存在沟通上的心理障碍”(T5)。

2.师生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从学生角度看,“接触下来,感觉相对于我们这边的学生来说,不会主动问问题,自信心比较缺乏。输一次比赛就退出社团。以前我们这边的社团,上一届带下一届,社团成员间关系很密切。遇到问题共同面对。那边学生因为是第一届,没有人可以带他们,我们过去得也少”(S4),“班主任老师很少能见上,相对于班上其他同学,我和班主任交流的时间相对多,因为他正好是篮球教练”(S2),“我平时也很‘自闭,上课、图书馆、食堂、寝室四点一线,过得相当充实。每天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听老师说,因为学分要求,我们现在的课程比往届学生安排得都更紧凑”(S1),“这里除了上课,不太能见得到老师,所以很少和老师交流。平时我一个人会去图书馆,图书馆的书并不多。我对未来很迷茫,可能毕业时我会选择找工作,不考研,因为不知道考什么好”(S4)。

从老师角度看,“曾经上课时注意过一个学生,他不太说话,很安静,我觉得他很孤单,经常一个人进教室上课,一个人出教室下课。后来从班长处得到证实,他确实很孤僻,不与人打交道。作为任课教师,我很希望能和他沟通,看是否能开导他,但课间太匆忙,课后又得赶校车回。从班长处要到了手机号码,后面还是没打通电话,怕太冒昧,担心打扰到学生,打消了沟通的念头”(T6),“我都不想再做社团了。太多问题,学生受挫折能力太弱,动不动就退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沟通,不知道现在学生怎么了,和以前学生不能比,不能骂不能夸不能不说话。往届学生也不是我主动去和他们沟通的,以往的学生怎么就知道来找我沟通呢”(T1)。

3.师生双方缺乏沟通的条件和动力。

首先,缺乏沟通的条件。“以前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我可以开个车回家,现在回家路途远而且路上这么多大客车,总是怕不安全,人家老师有怨言也好正常”(T4),“在这边校区老师经常和我们沟通,交流得更多,对那边校区就没办法有很多时间直接交谈。老师有课的时候就在那边,没课的时候就更多是线上沟通”(S3),“没有能和学生好好交流的环境,交流仅仅在课上互动或课间休息的时段,其他时间也不允许啊。我年纪大些,孩子不在身边,可以在学校招待所住下,这样,平时可以和学生打打乒乓球,除了课上的知识外,还可以和学生讲讲人生、交流想法”(T5)。教师年龄段不同,时间精力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其次,缺乏主动沟通的动力和积极性。“现在协会人有点多,而且又离得远,没办法每个人都一一了解到。开例会的时候聊聊,其他工作基本传达给社团负责人在那边安排”(S3),“带学生参加比赛,我很乐意去,就算奉献,但是连学生训练的固定场所都没有,我也找不到可以休息下的地方,太辛苦了,有时感觉手足无措”(T3),“老师往返于家与学校,路上真的很辛苦,这样跟学生沟通都是有限的。幸亏现在有网络,但是网络视频还是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有时候学生问我问题,如果用网络留言方式,我都觉得没解答完善,还是需要学生面对面地及时反馈和表达”(T3),“除了上课,我还带学生参加比赛,希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带动学生乐于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但我每周都觉得很累,没有时间休息,每天回家后都需要足够时间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带学生参加比赛,需要自己利用非上课时间,我有时周末都是自己开车来回学校和家里”(T3),“没有条件支持,仅凭一腔孤勇真的支撑不了”(T3)。

4.外在条件的束缚。

“这边校区的优点是学生受到外界干扰或少”(T3),“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上过于强调管束,几乎封闭式管理,我认为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利于学生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和思辨”(T5),“我没想到的是,這里的学生问题最主要集中在同学关系的处理上,总能听到学生关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困扰,除了特定年龄阶段外,我觉得是因为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少”(T6),“我们学校可能稍微好些,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周末时间遇到问题,都可以找专职辅导员,我们除了兼职辅导员,以专职辅导员老师为主。要求专职辅导员住在新校区的,会常年陪着学生”(T2),“我觉得过渡时期相对困难,主要针对需要两地跑的教师来说。学校的发展还是需要能在这安家立业的年轻教师或新进教师,或者是可以一心扑在学校的老教师。困难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学校发展有赖于新力量的补充,这些需要学校领导在引进师资上下功夫”(T2)。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措施办法等诸多外在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的维系和发展。

四、总结与讨论

来自异地办学的个人阻力对师生之间沟通和信任会产生一定影响。师生沟通主要还要教师主动,学生对教师还是敬畏的。克服变革阻力,提高教师沟通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构建和谐共进的理想师生关系,提出如下建议:

1.创造多次反复沟通交流的机会,理解变革必要性。

变革启动之初甚至之前,应反复向全体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弥补信息缺乏的不足和减轻对未知环境的不安,说明变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引导教师对异地办学的了解或正确的理解和分析,对变革的利弊进行充分论证和讲解,掌握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方法,客观分析异地办学有利于教师对变革有更全面的了解,更能推动变革向前推进。

2.教师参与到异地办学的始末,主动接受变革。

让个人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并将自己的所知融入变革计划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迅速变革带来的不适,更不应总是小道消息中得知变革进展情况。参与和融合既有利于组织变革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个人全面了解组织变革设计的初衷和益处,正确引导个人在变革过程中有选择性地信息加工;既有利于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又能在主动接受并参与和融合中体会到付出后的成就感,更有益于接受异地办学。对变革参与程度越大,越会承担起工作责任,越能支持工作的进程。

3.为教师提供必要支持和理解,积极配合变革。

异地办学对教师个人习惯、价值观均带来较大挑战,针对教师的不适应,应为过渡时期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理解,不能让教师有孤立无援的感受。展开多种渠道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变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了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难处,让教师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减少变革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抵触和障碍。如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能有渠道及时进行反馈并得到有关部门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促使教师更好地配合组织变革。

4.树立典型榜样力量,有意识地转变认识。

师资队伍的年龄梯队合理对独立学院长足发展尤为重要,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在异地办学过程中均起到重大作用。独立学院定位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退休返聘教师人生阅历丰富,且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给年轻的学生以指导;中年教师发展潜力巨大,能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领域的新型学科课程;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最容易与学生亲近,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对老中青教师既要利用又要开发,根据独立学院发展目标指定合理的师资发展规劃,包括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的优化,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在异地办学的过渡期,挖掘各个年龄阶段教师的典型事例,注重榜样的力量,有意识地培养全体教师的奉献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加教师对异地办学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等.管理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曹砚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2(3).

[3]赵振杰.当代中国大学师生关系管理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5).

[4]王丹.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9(13).

[5]陈平,邹成效.有效教学视阈中的高校师生关系论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3).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办学环境变化下江西省独立学院师生和谐共进关系的构建”(17YB350)。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