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必要性

2020-09-02 06:55纪萍萍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必要性

纪萍萍

摘   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新教师快速成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一个可行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本文对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师成长的问题展开分析,着重思考该群体兼任辅导员的必要性,帮助理论功底扎实、理想与信念一致、有情怀有担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师,较快较好地实现身份与角色的转变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 高校思政理论课新教师;兼任辅导员;必要性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教师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的关键。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肯定、鼓励与鞭策,又是在新时代对其提出的严格要求。使刚加入这一群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新教师)在肩负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的同时倍感振奋和压力。由于思政课新教师入职初期,工作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信心及日后发展,更直接关系今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及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2](46)。因此,如何使他们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并成长为优秀教师,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实践表明,高校思政课新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能够帮助其尽快实现身份和角色转换、职业素养提高,有助于其迅速成长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助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地落实的有效途徑。

一、制约高校思政课新教师成长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这支队伍的后备军和新生力量,思政课新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从总体上讲,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在适应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自身身份与角色的快速转变有待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投入和日益重视,目前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还有很多人拥有博士后经历,有着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扎实的学术背景、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术训练、具备比较深厚的学术功底。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连续接受教育、一路不间断获得了本硕博学位,基本上迈出就读学校的大门转身就进入工作单位的大门,少有甚至没有经历实质意义上的社会实践与工作磨砺,再加上缺少课堂教学经验、直接面对以“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必然需要面对来自岗位要求的压力,需要经历艰难的身份和角色转化期。同时,由于较为缺乏对社会的深入认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有可能出现脱离社会现实讲理论的情况,因此,思政课新教师身份与角色转变越早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投入教学实践工作、有利于身体力行地教育和引导好学生。

(二)一些课程内容讲授与大学生实际状况的脱节有待改进。

一方面,一些思政理论课的课堂内容讲授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课程内容因不能很好地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成为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3](106)。这一问题,同样困扰思政课新教师的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的思政课新教师,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现实教学任务压力,不得不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上。即使他们也刚迈出校门、对学生生活并不陌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加速发展,他们与本科学生之间已出现“代际差异”,新教师对当前众多本科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缺少必要的了解,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缺少全面深入的把握,导致因双向交流和互动不足,使教学呈现出“无的放矢”、针对性较弱的缺陷,容易出现“重教有余而重学不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实现“灌输与启发相统一”。同时,由于大多数所属各自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本科求学阶段,几乎没有建立起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自身在大学阶段的生活,以及未来人生规划之间的正相关联系和深刻认识,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现象,存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厚此薄彼”,造成彼此间关系较为疏离和冷淡,不利于“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实现。

(三)融入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有待加强。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高校各级行政机构、职能部门和各个教学单位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统筹安排、协调联动的系统工程[3](106),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和协调配合,特别需要各专业教学院系与思政课教师们的互相配合和通力协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使组织领导机构、岗位职责、工作重心等各不相同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齐心合力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学部门与专业教学院系之间,缺少较为深入的沟通交流和统筹协调,导致刚入职的思政课新教师没有机会参与专业教学院系相关活动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不利于推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巩固和深入开展。

二、高校思政课新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的现实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思政课新教师兼职辅导员同样具有直接面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来看,这项举措对思政课新教师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它有利于思政课新教师锻造和提升人格修养、增强吸引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人”开始归于“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139)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实现的。教育的作用,是让个体全面继承既存的社会关系,将个体的社会关系内化为社会意识,并帮助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使人的本质不断发展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仍然是教育。离开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人的本质是残缺的、不全面的[6](1),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新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7](88),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挑战,建设和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适应时代发展、引领和栽培好“拔节孕穗期”大学生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新教师不仅不能有丝毫懈怠,更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全面提升,以更快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思政课新教师在担任“育人者”、实现“把人的本质还给人”的过程中,接受再教育。这种再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人格修养,正如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强调的“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欢的人”[5]。

思政课新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统合起来,多种形式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后学习和生活,在对学生进行指导、咨询和管理的过程中,用行动做出榜样和表率。行胜于言,学生对老师行为的认可和赞许会积极反作用于课堂学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实现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例如,笔者为兼任辅导员的土木学院大二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相关内容,同时,带领他们进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备考早自习。当同学们看到一起坚持早起自习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老师早上和他们一样早起、白天还要为他们上课,很辛苦。老师能够克服和坚持,自己没有理由再睡懒觉。他们这种内生的想法,又转化为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课后的坦诚交流,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二)它有利于思政课新教师提高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人们的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有一个必须用参加一定种类活动的经验填补的“网眼”。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要将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态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包含识记理论知识、接受理论知识,确立信念、支配行动、形成行为习惯和个人品德等诸多环节,这是一个不断将社会外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又将自己意识外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在这种双向互化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又需要一定的人生经验为依托[8](8)。受教者如此,作为育人者的思政课新教师更需如此,才能自觉地将“内化于心”的理论知识和理想信念,通过实践实现“外化于行”,并与学生分享实践经历、带动他们主动地思考、确立正确的三观。

恩格斯曾告诫在美国帮助搞工人运动的德国人士,不能自以为掌握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可以向美国工人“硬灌输”这些理论,他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愈多由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检验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9](588)情同此理,通过参与学生活动和日常管理工作,思政课新教师既可以运用已有理论分析和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情况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实践经验检验理论,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魅力和强大生命力。这些经验,不仅能帮助新教师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因为体会深刻将这些“有温度、有感情”的亲身经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共情效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例如,笔者通过分析自己的经历(上学期某天课后坐地铁回家,由于感冒加上课、体力不支昏睡而未给旁边站立的老人让座,恰被亲戚家孩子看到,導致我在她心中“人设崩塌”,后经长辈及时了解和沟通才消除误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理性客观对待社会事件等。课上学生专注的表情和课后的积极反馈(他们自己也曾因特殊原因坐车不让座、开车不让路等被人指责),使笔者真切感受到理论愈通过自身的经验去检验它、充实它,愈会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兼任辅导员的思政课新教师有着“双重身份和任务”,既要站好讲台、完成既定教学与科研任务,又要辅导、服务好学生、完成兼职辅导员工作,两者都需要认真对待。同时做两种具有不同性质、内容和要求的工作,对于经验不足的思政课新教师来说,压力和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如何协调好自己的“双重角色”、如何有的放矢地提高工作效率等,都是需要直面的难题。然而,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学生工作实践能够助推思政课新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化解压力、破解矛盾,积极应用“辩证法的宇宙观”“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0](304)。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促发其在实践中寻找突破,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分析问题、明确主线,协调做好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项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将必须完成的学生深度辅导工作与课堂教学工作有机统一,通过访谈掌握学生的个案情况,在帮助分析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梳理和总结大学二三年级群体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整理好后,在课堂上运用理论分析这些真实事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很多同学都谈及进入大学之后“怎么都紧张不起来”,导致学业荒废、机会错失,特别进入大二或大三后,“明明知道应该学习但就是懒得动”。经过分析,笔者深切感受到“理想和信念”对于青年学子的重要现实意义:很多同学之前学习和行动主要依靠“家校联合”推动,自己并没有或者不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很少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因而内生动力不足、“懒得行动”。鉴于此,笔者利用课堂主渠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导论和政治经济学部分,分别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价值规律,为学生分析“自发和自觉”的联系与区别及现实意义。多样灵活的阐释,获得学生的认可,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取得有效的成果。

(三)能促进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必要性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