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为人才培养模型的构建及运行机理

2020-09-02 06:55孔祥超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

孔祥超

摘   要: 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直以来深受高校师生的欢迎。关于学科竞赛现有研究存在不足:一是大部分是在总结经验,理论高度稍显不足,体系性较缺乏;二是以单一视角研究学科竞赛的居多,很少有多角度、多因素、综合性的。研究以教学为自变量、学科竞赛为中介变量、高校为调节变量、人才为因变量,构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型,运行机理是教学驱动、竞赛助推、高校调控和人才引领。

关键词: 学科竞赛;人才培养;自学成才;教学成才

1.学科竞赛的发展现状

学科竞赛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也有高等教育阶段的高校学科竞赛。高校学科竞赛,也叫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是指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各类学科竞赛,比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光是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9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名单的,就有多达44项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高校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維、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关键词or篇名为“学科竞赛”在中国知网搜索现有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学科竞赛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在学科竞赛中怎样进行管理、激励和保障等[1][2][3];二是学科竞赛如何引领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等[4][5][6][7];三是基于学科竞赛的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8][9][10],四是学科竞赛分类和治理优化等[11][12]。现有研究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大部分是在总结经验,理论高度稍显不足,体系性较缺乏;二是以单一视角研究学科竞赛或关联内容的居多,很少有多角度、多因素、综合性的。为此,本研究把教学、学科竞赛、高校和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和系统性地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型。

2.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型构建及内容

2.1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型构建

从习得性角度看,成才无非源自自学或教学,现代教育尤以后者为甚。古人闭门苦读,更多地靠自学成才(图1),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显然,自学成才需要克服两个重大问题:往往耗时太长和过程枯燥。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可见,教学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是通过教育、培训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教学的出现,由单一主体变成双主体,传授较之自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吸收知识,很好地缩短成才时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重理论教学、注入式教学,欠缺对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学科竞赛的出现,既为寒窗苦读增添了趣味性,又起到了有效的催化作用。高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系统地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硬件和软件等方面资源优势,进行统筹管理,在教学和学科竞赛之间架起一道桥梁,通过制度和机制调节教学,通过考核与评价控制质量。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把作为准职业人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形成一股拉力,促使教学模式、形式和内容改革,学科竞赛设计的更新和技术的迭代。

从自学成才到教学成才,知识的转移效率加快和扩散范围增大;从老师传述到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熟悉程度提高。近年来,随着学科竞赛出现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亲身体验”的重要形式,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人才培养中学科竞赛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教育研究学者普通认可:教学依然是基础,学科竞赛是一种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因此,研究以教学为自变量、学科竞赛为中介变量、高校为调节变量、人才为因变量,构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型(图2)。

2.2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型内容

(1)教学

教师教什么?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要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知识、能力、素质。结合学科竞赛,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独立式和嵌入式。独立式是指围绕学科竞赛相关知识独立设置课程;嵌入式是指依托现有课程嵌入学科竞赛相关内容。能力要从学科竞赛涉及的专业技能入手,针对性地进行实训。素质根据学科竞赛中角色对照现实岗位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学生学什么?当然可以用知识、能力和素质概括。与教师不同,学生更多的是对专业知识及脉络体系的梳理和通过学科竞赛得以完善;专业技能在学科竞赛中加以锻炼并掌握;职业素养从学科竞赛中扮演的角色体会和发现。

(2)学科竞赛

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和种类繁多。鲁保富(2005)把学科竞赛的类型、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归纳为:准行政式、学科学会式、区域式、自主联合式。准行政式和学科学会式认可度和权威性高,区域式和自主联合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选择。陆国栋等(2012)基于主题确定、模式可变,根据时间和空间将学科竞赛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半封闭式等四类。开放式难度大,重综合素质;半开放式具挑战特性,要考虑可操作性;封闭式相对较公平,要求加强过程控制;半封闭式空间较分散,重过程监控。王蕾等(2015)按照基本素质类、专业基础类、综合应用类、创新设计类对学科竞赛进行划分。基本素质类要求基础性知识,专业基础类要求专业性知识,综合应用类要求专业性技能,创新设计类要求创新性思维。按级别学科竞赛还可以分为校级、市级(含跨校或跨地区)、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含跨国性)五个层次。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大多数高校组织参加的校级、市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多为国家级的子赛或孙赛。国际级学科竞赛还是相对较少,最早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的只有“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2018年增加“世界技能大赛”(只纳入高职排行),2019年出现跨国性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

学科竞赛作为教学质量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为有效组织学科竞赛,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科竞赛的特点和规律选择不同的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应针对不同年级与专业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和组织参加不同的学科竞赛活动。

(3)高校

高校为学科竞赛应该做些什么?不少学者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鲁保富(2005)建议从组织和法律两个方面构建高效的管理机构及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丁激文、张朝辉(2008)建议从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和二级学院形成激励机制。何颖(2011)从组织保障、训练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平台建设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科学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活动的保障机制。可见,高校更多的是宏观的、外向性的调控,如创造学科竞赛环境、营造学科竞赛氛围、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场地基地、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和软件、建设合理教师和学生梯队、投入学科竞赛经费、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基本原则是:支持教学,鼓励竞赛。教学从教风、学风、硬件、软件等全方位给予全力支持;对参加学科竞赛的师生要在精神和物质上进行双重激励。

(4)人才

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型侧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王晓勇、俞松坤(2007)指出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创新型人才主要有学术型知识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显然,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是学科竞赛的重中之重。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型的运行机理

3.1教学驱动

人才培养,教学依然是根本,好比汽车的发动机,为培养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可以理解为知识,业是技能,惑即问题,由浅入深,透析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学科竞赛的背景下,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必不可少,可以利用任务或项目进行内容分解并融入相关独立的课程或课程内相关章节。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进行教学改革是必需的,才能保证具备充足和持续的驱动力。马亚琼(2018)基于学科竞赛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要解决三个问题:课堂学什么?期末考什么?专业素养如何体现?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知识传述,对能力和素质的关注不够。学科竞赛的介入短期内可能会打破教师的舒适区,但是长期来看应该是有利无害的。迫使教师进行反思和重塑,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此外,教学必须立足学科竞赛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提高课程教学系统性和计划性,保证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实际教学中师生应全程参与,要根据竞赛类型分层管理,根据学习规律循序渐进。

3.2竞赛助推

学科竞赛,就像汽车的燃料,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既可以催化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又可以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

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可以通过阅读、听课、思考等获取,但是专业技能和职業素质却不太可能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掌握和吸收。李苏北(2011)提出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形式多方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列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将竞赛内容或竞赛本身转化成课堂教学内容或任务,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学科竞赛较之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具有更高的挑战性,会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能力,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相关书籍,进行深度思考,并通过平时训练和模拟比赛等发现更多问题,寻求专业解答。

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已然是准职业人,学科竞赛将竞争意识融入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紧迫感,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3.3高校调控

要想在学科竞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肯定离不开高校的保驾护航。

高校对学科竞赛的重现,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体现在战略布局上。希望学校高层可以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支持学科竞赛,鼓励学科建设和学科竞赛结合,把相应的学科竞赛嵌入各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

学科竞赛项目繁多,不同的竞赛项目对配套要求不一样,这种差异性让高校压力很大,尤其是全学科综合性的高校。为了提供优质配套,高校需要统筹规划和高质量管理,必要时还需成立专门的机构,更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如实验实训教室、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

教育部在教高〔2019〕6号文件中提出:“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高校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与学科竞赛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包括但不仅限于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等。对师生进行精神和物质激励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兴趣,如给教师职称、晋升、评优和财物等方面的激励,给学生学分、免修、评优和奖励等方面的激励。

3.4人才引领

人才是引路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带动和指引教学和学科竞赛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或前进。教学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从外生到内生,实现人才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带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双创”升级带来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为主的高校可以开展学科竞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战略,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独立式或嵌入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新模式。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人才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