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

2020-09-02 06:55杨彩霞谢发忠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杨彩霞 谢发忠

摘   要: 在我国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日益增长。高职院校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应明确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标。本文从“教学相长”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学相长;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尝试开展“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工作。通过各种活动激励师生树立远大理想,潜心钻研、脚踏实地地工作和学习。有的院校邀请本地知名工匠大师进校园为师生做报告讲述追求卓越、敬业爱岗的事迹和感悟,有的院校组织师生收看“大国工匠”纪录片,确实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但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作为教学过程中对立统一的师生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角,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个实践共同体。

一、“工匠精神”及培育与传承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内涵随着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学者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对工匠精神表现出来的敬业、追求、坚持等基本特征没有疑义。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适用广泛的职业领域,指人们在从事某项事业中形成的职业态度和理想精神。具体表现在拥有高超的技艺技能;敬业、坚持的职业态度,追求完美、终生学习和勇于创新的理想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手工业时代,手工业者在师傅的作坊里学习技艺的同时耳濡目染师傅对产品品质的高要求及为之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逐渐内化为学徒的精神品质。工业化时代早期,大量的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大批生产线工人由学校经过短期培训进入工厂。人才培养的过程忽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出现产品数量增加但品质下降的现象。好在人们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明治”,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岗位正在或即将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从业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相应会发生改变。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智能化的精密设备必不可少,但人类仍然是技术的核心要素。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仍然需要从业者们坚守那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从古至今,从业者的培养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技能要求等随时代的发展而更迭。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在外在表现发生变化的同时始终坚守不变的核心内涵。工匠精神的养成伴随着技艺提升的全过程,不断学习、磨炼技艺与提高修养相辅相成,最后从业者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

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强且敬业乐业、勇于创新的从业者。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是社会转型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师生理应是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的践行者。

二、“教学相长”思想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教学相长”最初的含义是指教师本身(主体)在教授学生和自身學习这两种活动中自己的学问水平和教学能力彼此促进、相辅相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思想的内涵得以扩展和发扬。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研究,本文认为“教学相长”应该理解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和单个主体在教和学两项活动中的辩证统一。教师的相长和学生的相长同时存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教师角度的“教学相长”。

教师通过把教学和学习两种活动统一起来,促进能力的提升。要将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统一起来,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职业,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位置上。教师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不关注学生学的教是没有意义的教。当然无法促进教师的学习。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教学实践,超越自我并更新教学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充满惊奇、挑战和快乐。当然,这种反思的一个前提必须是教师拥有开放态度。虚心倾听学生和其他同行的意见,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教师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学生角度的“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教学相长”?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得以肯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学习策略,争取更大进步。同学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同样促进彼此“相长”。同时,学习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更是精神上的成长和成熟。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长“知识”,更长“精神”。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平等与尊重”“信任与理解”“激励与鼓舞”等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师和学生彼此受益,共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相互独立且相互作用的两个主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结成共同体,共同经历动态的教学活动,在相互学习中成长与成熟。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学习与反思,把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敬业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教学相长视角下高职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

(一)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和谐、合作、发展。无论是手工业时代还是信息化工业时代,从业者工匠精神的培育都不可能靠从业者独自完成。现代从业者的培育场所早已从作坊搬到了学校。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已随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倾向于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观念上接受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并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走进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员。基于平等地位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和谐,即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合一”,教师和学生心灵相惜,情感交融,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中,教师以引领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学习如何做好引领者,才能对学生未来负责。而且这种学习将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学习者要学习如何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师生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进步。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中,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在工作中体现的工匠精神是学生的榜样。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培育。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具备工匠精神的层次。在专业技能和精神境界提升上都有较大空间。

基于“教学相长”视角,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加强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的培养非常关键。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共同体中的一员,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既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学生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教师首先要进行工匠精神的学习和研究,将研究和学习的成果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秉持终身学习、德技兼修的教学理念。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职业理想精神。教师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过程。教师的双师素质是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保障条件之一,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实践技能水平。还要遵循教学客观规律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以工匠精神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及教学技能,以满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教师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逐步成为掌握高超技能、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勇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为高职院校师生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在专注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职业理想、责任担当、勇于创新等职业品格的培养。这些恰是工匠精神倡导的品质。调查显示,已有部分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在现代社会中,从业者的基本素质是在学校习得和养成的。为了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为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将新工艺、新技术要求及时更新到方案中。就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等充分调研已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

2.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培育不只是一句口号或一项要求。必须内化为从业者个人的信念和理想追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必须让学生在理论上全面认识工匠精神,理解其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基本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最终是为了培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由于高职教育的教育类型特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应有所加强。工匠精神倡导的爱岗敬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敬业要求一脉相承。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有意识地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心底接受工匠精神,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对待将来真实工作任务中能保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

3.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的培育传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过程。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学和专业精神教育融合起来,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传承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为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潜能。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课前预习准备要求学生为实现项目单元目标预习理论知识,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欠缺,课中训练要求反复练习,要求学生集体讨论研究如何能做到更好。课后评价总结提高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将不同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之一。在实践教学中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增加体验感,让学生尽可能地熟悉工作情景,在学习如何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总结体会完成专业岗位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及沟通、团队协作等其他职业素养能力。学生们更加理解学习的目的和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基于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共同成长进步,共同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吴鸿红,胡小桃.职业学校“工匠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解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82-85.

[5]覃兵,杨桓,李沙沙,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制约因素与消解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9(1):39-42.

[6]任曉光.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工匠人才培养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26-28.

[7]谭咏梅.论“教学相长”涵义的历史演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8]李国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9]田秀政.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教学相长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研究”(GFSK2019B005)研究成果;2019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新商科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019xfzx15)。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