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银行业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9-02 06:55周猛
商业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

周猛

[摘 要] 发展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是国家战略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更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自身发展的不二选择。对江苏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探讨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银行如何降低服务门槛,扩大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体验,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为江苏省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思路。

[关键词] 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数字普惠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7-0170-04

一、引言

普惠金融最初的雏形是巴西、孟加拉国等不发达国家为了帮助贫困人群解决资金问题,而发放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随着小额信贷业务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发展,单一的贷款业务已不能满足大众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已成为发展趋势。同时,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如何使每一位客户都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快捷的方式,取得公平的金融服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服务,尤其是那些难以在传统金融体系获得服务的弱势群体。普惠金融中心认为普惠金融是向所有有需求的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金融活动。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组织则将普惠金融定义为所有处于工作年龄的成年人,都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持续的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便捷的贷款、储蓄、支付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在我国,焦瑾璞(2006)首次提出了“普惠制金融体系”的概念,认为普惠制金融是指能以商业可持续方式,为弱势经济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周小川(2013)将普惠金融定义为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通过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2016年,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普惠金融的四个特点,即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全面性和商业可持续性。普惠金融首先强调的是“普”,即普遍。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群体足够广泛,取得的途径足够便捷,各阶层、各行业、各收入群体都能方便、快捷的取得金融服务。其次,普惠金融应关注“惠”,即优惠。社会大众取得金融服务所需付出的成本要合适,能够让大家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取优质的服务。第三,是“久”,即持续、长久,要保证金融服务机构自身的利益,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江苏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探讨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银行如何降低服务门槛,扩大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体验,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为江苏省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思路。

二、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2019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99631.52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0%以上,人均GDP12.36万元,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富裕。

金融行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体,发展程度也相应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种类丰富、数量繁多,金融服务的普及度及便利性较高。2018年,全省金融机构数量13366家,职工人数244169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38%与65%。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分别由2005年的22821.57億元、16282.6亿元,增加到139717.98亿元、115719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增长平稳,2018年全省余额为3.2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此类贷款总量的10%。然而,江苏省地区间仍存较大差异。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南通等城市的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地。

三、江苏省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业务SWOT分析

(一)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存在的优势(S)

从全球的实践来看,在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中,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龙头老大,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天然的优势。江苏省地处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金融业也异常繁荣,尤其是银行。截止2018年末,江苏全省银行网点达9546家,占江苏省金融机构总数的71.4%,员工195189人,占金融从业人员的79.94%。

一是银行资金来源充足。我国大众的储蓄倾向在全球范围内位居榜首,长期以来各家银行均积累了大量的稳定资金,银行的各分支机构还在持续不断的吸收公众存款,通过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集资金,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能够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截止2018年末,江苏省银行业的存款达135168.31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仅为8592.53亿元,银行业的资金优势显而易见。

二是银行渠道完善。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设立物理网点,布设自助设备,开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线上线下联动空间,能够方便的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服务需求,在可得性方面远远优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银行在各自领域也形成了特色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社在“三农”领域大有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擅长商业贸易领域的客户,政府平台、基建型客户则偏向于国有商业银行等。江苏省银行机构类型完备,实体网点分布广泛,从业人员众多。2018年末,江苏全省银行网点达9546家,员工195189人,分别占全省金融机构及员工数量的71.42%与79.94%。

三是银行客戶认可度较高。银行大多成立时间较长,在长期的经营服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凭借优质的金融产品、服务网络以及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在社会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使客户有金融需求更愿意寻找银行。加之最近几年网络金融平台不断爆雷,普通大众谈之色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大众对银行的信任度与依赖程度,使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品牌优势。

(二)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存在的劣势(W)

银行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金融资源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及优质客户身上,缺乏对偏远地区及弱势群体的了解,“普”与“惠”的理念落实的不够全面与彻底等,都限制了银行自身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是普惠金融理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银行作为信贷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服务大中型企业和优质客户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一些基层机构习惯服务大客户、大型国企和政府平台等主体,这些客户收益高、风险低。而普惠金融业务风险高、市场拓展难度大,与金融科技公司相比,银行更依赖于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还不如服务一个大客户多,导致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动力不强、兴致不高。

二是风险偏好较低,响应速度有待提升。普惠金融业务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但传统的信贷业务流程环节多、手续繁琐、对风险的偏好较低,这是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特点,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虽然目前各家银行都推出了普惠金融产品,如南京银行的“鑫快捷”、建设银行的“快贷”等,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进,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三是内部协调成本高。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银行内部所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的银行现有的组织架构,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导致内部沟通成本高,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似乎成为个别几个部门的事。虽然,各家银行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师徒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一种更高效快捷的运作方式,但这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

(三)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存在的机遇(O)

从宏观层面来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江苏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份子,经济发展将迎来新一波的行情,优化金融供给,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其中,普惠金融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角,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江苏省银保监局曾多次强调,金融机构要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普惠金融政策,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从银行自身发展需求来看,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社会构成是呈金子塔形的,金字塔的顶端是少数大型企业、高端人群,接下来是中型企业、中产阶级,最下端也是覆盖面最广、比例最大的小微企业、低收入人人群。然而,我国的金融服务结构则与之相反,呈倒金字塔形,处于经济社会顶端的少部分客户享受了绝大部分的金融服务,而占据社会绝大部分的低端客户,金融服务供给低少于需求。银行将绝大部分金融服务资源倾注在了优质客户群体上,而对创造效益能力较低的80%的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明显不足,某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甚至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真空地段。实际上,这80%的客户所蕴藏的市场和利润空间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深度挖掘这部分客户,提供合适的服务,所形成“规模效应”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外部市场需求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增加较快。2019年,江苏省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近6000家,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84.1万户、平均每天5044户,其中企业54.3万户、平均每天1488户。此外,据统计我国近14亿的人口,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仅0.53张,占据我国企业总量96%的小微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还不足10%,这都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后,解决了现有传统银行业存在的问题,这些技术的运用,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及运营成本,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还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控制问题,为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如南京银行、徽商银行等先后推出客户在线自助申请、使用信用贷款,通过调用客户的社保、公积金等缴费信息,就能实时为客户在线办理信用贷款业务,简便又快捷。

(四)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存在的威胁(T)

一是外界竞争力剧大。普惠金融业务不是银行独有的业务,证券、保险、电商等都在积极的开拓这片土地。按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4大类12个小类,且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作为,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是近10年来兴起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完全打破了以银行为主导的传统支付模式的垄断,互联网支付的高速、低成本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客户还是资金的流失数量都十分巨大。近几年来,银行已经在快速追赶,但仍不能够撼动其地位及市场份额。

二是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我国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核心的征信体系中,尚有4亿人在系统中无任何记录,也就是说这部分人是商业银行信贷服务的盲区。信贷数据资源短缺严重,可用的信贷档案资料有限,就加剧了银行的“惧贷”心里,阻碍了普惠金融业务的持续深入发展。

三是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有序发展。虽然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普惠金融相关政策以及指引性文件,但是现行的金融法规并不能满足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具有极强的创新性,而目前针对银行的此类创新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得创新工作陷入无章可依的困境,因此围绕普惠金融展开的创新工作显得乏力。

四、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建立专业的组织架构,对银行的内部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革新。从根本上建立条线型垂直管理体系,自上而下的搭建贴近市场和客户的经营管理架构,形成总分支机构联动,前中后台协调配合的高效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突出专业经营能力,实现对普惠金融部门的单独核算、单独管理、单独考核、专业风险管理、专项资源配置,打造专门化的经营管理机制,确保普惠金融落到实处。

二是应加强网点渠道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一方面通过设立特色支行、自助银行、流动服务点、代理机构,与超市合作等方式,增加实体网点,提高网点覆盖率。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电子渠道的创新与建设,加快线上渠道如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等的发展,实现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协同与整合,促进银行业务向无纸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突破传统服务模式的限制。

三是应加快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大力发展移动支付、自助网络贷款、智能客服、自助理财等功能,使客户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享受到优质的银行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黏性。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开发投联贷、供应链金融、票据质押贷、应收账款质押贷等方式,解决小微企业无抵押、贷款难等问题。

四是应深度挖掘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潜能,大力发展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普惠。如通过与国家及第三方数据机构合作,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采集、比对与分析,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降低由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产生的风险。建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风险监控模型,实现普惠业务的程序化管理,提高风险定价、评估、识别与控制能力,降低管理成本。

五是应加大普惠金融人才的储备。未来普惠金融业务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服务能力的竞争,更是技术性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想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要加大人才的储备,不仅仅包括熟悉客户、熟悉市场、熟悉风险的金融服务人才,更包括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业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将成为制胜的关键,银行应加大对这部分人才的招揽与培养。

六是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政府部门应在政策层面上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差异化的货币信贷政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与评价机制,引导银行从根本上意识到发展普惠金融是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不是一项政治任务。持续加大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换代,包括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体系、金融服务的法律体系等,为银行提供便捷、高效的实现路径与数据信息。制定适应普惠金融业务特点的评价考核机制,重点考核社会贡献度,强调扶贫解困与扶持创业等社会价值,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发展普惠金融是责任担当,更是银行转型发展的机遇。不能因市场广阔盲目冒进,也不能为了控制风险,因噎废食、畏手畏脚停滞不前。同时,普惠金融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各方协同推进,才能把普惠金融做好,坐实,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扬,叶蓁蓁.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M].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7.

[2]姜丽丽,仝爱华,胡志飞.江苏省普惠金融包容发展现状及其指数测算[J].商业经济,2019(3).

[3]陈丹,李华.商业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机遇与挑战[J].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9(1).

[4]赵建.普惠金融的现实困境与突破思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8(12).

[5]陆凤芝.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8(5).

[责任编辑:高萌]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
关于校园资金互助平台模式的研究
普惠金融的研究进展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小额信用贷款行业竞争战略分析
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