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20-09-02 06:55冯珏孙维峰
商业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金融工程专业特色国家标准

冯珏 孙维峰

[摘 要] 通过大数据分析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并结合近年来金融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特色缺失、新技术融入不足、实践教学比例失调等问题,以运城学院为例,建立在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框架下如何针对地方应用型大学构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期为国内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金融工程;课程体系;国家标准;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 H1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7-0184-03

一、大数据对金融工程的影响

大数据通常指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尤为擅长对信息的搜集和对信息的处理。通过对数据信息全方位的分析,企业能够在市场调查、战略规划、内部控制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把控,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以,大数据分析能力是现阶段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众多行业中,金融行业对数据信息更加敏感,在大数据视阈下,金融业态、金融格局乃至整个金融生态都将发生巨大改变。金融工程作为现在金融理论体系的分支学科,旨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增强金融风险管理、丰富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程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一是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二是金融手段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三是为解决某类金融问题而进行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开发。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金融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进一步掌握客户和市场行为,提高金融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所以,信息技术的进步对金融工程的发展起到了物质上的支撑作用[1-2]。本文结合运城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多年的建设历程,对大数据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进行探讨,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课程设置的新思路。

二、国内高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迅速与专业特色缺失之间的矛盾

在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将金融工程专业大都设置在硕士学位阶段,依托的学院主要包括商学院、工程学院、数学院,而国内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本科阶段居多[3-5]。我国金融工程专业从2002年最初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五所院校发展至今,截至2019年,已有200多所院校相继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并招生,这些院校包括一本二本以及三本院校,开设院系大多集中在金融相关的二级学院、商学院或经济管理相关的二级学院,也有部分院校开设在与数学统计相关的二级学院。这不仅反映出金融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也反映出市场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

通过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四所财经类高校调研发现,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有些开设金融工程专业较早的院校,课程设置与国外高校较为相似,其特点体现在对数学能力和计算机能力非常重视,相关课程学时较多,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有些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性很明确,例如对外贸易经济大学会将高年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分为金融风险管理师方向和量化金融方向;有些院校对英语能力要求很高,专业课及英语通识课程总共的英语学时占比比其他院校要大很多,例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该校特别重视对原版教材的使用和全英语教学。而对于大多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并没有体现出来。这可能是由于对于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普遍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如何把一個本不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培养出特色来,对他们来说这具有很大的挑战。

(二)传统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式与新技术变革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金融工程培养方式表现为将金融学、经济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培养方式与时代人才需求产生脱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产业间结构调整不断深化,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的是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的提高,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在进一步推动金融类学科的发展。金融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性更加凸显与深入将成为金融人才培养的新的趋势[6],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催生着一些新的金融领域和方向,而这些方向也正在或者将要成为新的专业。例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大数据金融等,这些新的变化也将给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

(三)专业应用属性与实践教学不足之间的矛盾

能力导向的培养定位越来越被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所倡导,而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旨在培养利用工程思维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进一步突出专业的应用属性。在实践教学设置环节,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因为缺少实践课教师以及实践经验,或者校内实验室建设不到位,或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高[7];在实践教学实现的环节,也会出现“理论代替实践”、“实践教学缩水”的现象。

三、运城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一)区分选修模块,体现培养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的选择问题上,虽然在进程计划表中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在逻辑关系上可以认为是由若干个集合构成,这一点与一些国内知名院校“专业内再分方向”的思路是比较相近的。例如可以把专业选修课程划分为计量统计能力拓展模块、金融工程理论拓展模块、金融工程应用扩展模块以及交叉学科拓展模块。在计量统计拓展模块加入现代统计软件、matlab基础及应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在金融工程理论拓展模块金融监管学、国际金融、应用随机序列等,在金融工程应用拓展模块加入金融中介学、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行为金融学、大数据金融等课程,在交叉学科拓展模块加入财务报表分析、银行会计、资产评估、供应链金融等课程。

(二)深挖自身优势,彰显学科特色

运城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信息化四个办学方针。从地方性角度来看,发展金融工程专业将为地方金融从业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对于地方性的理解也要从学校专业资源角度来考虑,经管系目前有金融工程、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五个专业,其中金融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财务管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优势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的发展不应是独立的,而应该与系内各个学科交叉融合,共享师资和优势课程,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互补。例如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加入财管专业的财务会计,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入财管专业的银行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入资产评估专业的资产评估、投资价值分析与评估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入物流管理专业的运筹学、供应链金融等课程。

(三)厘清各项标准,合理优化结构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2017年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运城学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校标”)以及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进行修订。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兼顾国标和校标,但两者往往在形式上、名称上、学分设置等方面会有所差异,所以有必要对国标和校标进行详细的比对,从中找到制定培养方案的良好的切入点。因此,要明确国标和校标的区别与联系。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重要问题。

1.理论课程。在国标中学分具体构成为:课堂教学140学分左右,非课堂教学(包括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毕业论文等)20学分左右;课堂教学的框架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4)+通识课程(30)+专业基础课程(24)+专业必修(22)+专业选修(20)+跨学科选修课程(20)”。其中,括号内为参考学分,可上下浮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标给予各个院校较大的自主决定权。在校标中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通识教育课程(50)+专业教育课程(81)+集中实践课程(29)”,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大于总学分的15%)+专业核心课(大于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15)”校标中通识教育课程的50学分由学校指定,基本对应国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但也有不同,高数、线代和概率论在国标的通识课程里面,而校标中的通识课程教育并不包含这三门课,可能的原因在于运城学院专业较多,并不是每个专业都需要学习这三门课,所以没有放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而这三门课是金融工程专业必须学习的三门学科基础课,所以只能放在学科基础课中,并且在国标中规定了金融学类要求应该完成的8门专业基础课程24学分,即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如果再加上高数、线代和概率论,这势必会使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导致其他部分所占比重不符合要求。所以,在设置学科基础课时,采用拆分的方式,将金融学和财政学放在专业核心课中来平衡比例。

2.跨学科选修课程。这是国标中规定的课程类别,要求各高校根据特色培养目标自行安排备选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兴趣课程,学分为20左右。而在校标中并没有这样一栏,在校标的通识教育课程中有8个学分的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数理科技类、艺术教育类、创新创业类,同时规定至少选修8学分,其中,文理互选、艺术教育类和创新创业类至少各选修2学分。这里的8學分可以看成跨学科选修课程的一部分,还有12学分的课程可以从专业选修课中来选择,本方案中采用的方式为加入本系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物流管理等专业的课程来解决跨学科选修课程学分不足这个问题。

3.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在国标出现之前可以用“千姿百态”来形容,这一点也可以从国标专业必修课程的“5+X”模式看出,“5”代表的是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风险管理;而“X”则表示包括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在内的50多门课程,这50多门课程则是教育部在众高校金融工程专业调研中获得的,可以认为各个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相当于这些课程的各种组合。在国标出来之后,专业必修课程要求22学分左右,必须包括上述五门课,其他课程根据学校特色自行安排。本方案结合校标和上面第一点理论课程的分析,将金融学和财政学放在专业核心课程里面,加上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风险管理这5门固定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安排以及学分要求加上金融市场学和财务会计两门课。

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最终设置的课程体系如上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加入一些体现时代特色的课程;在地方应用型的要求下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还需要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和地方优势,寻求专业特色;同时在国家标准的指导下,还要能够把握国家标准和学校标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刘维奇.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4-59.

[2]张虹敏.金融工程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探索[J].商业经济,2012(22):36-37.

[3]邓鸣茂.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2):184-185.

[4]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85-87.

[5]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4(6):8-11.

[6]李国成,周本达,张穗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8,34(1):35-38.

[7]汪文隽,朱卫东,晋盛武.能力导向下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9(10):150-153.

[责任编辑:赵磊]

猜你喜欢
金融工程专业特色国家标准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浅析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设计研究
低碳能源技术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
金融工程化策略在银行负债类业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