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ACK整合模式在贵州省高校教学中的实施

2020-09-02 06:25孙畅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31期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孙畅

【摘要】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对符合现代发展现状的教师给予了更高要求,提出了以提升教师自身技术为主的新型教学概念。TPACK模式将教师置身于教学方式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实施上;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这一模式在现有的中国文献中提及较少,还停留在对其概念、作用及经验学习的研究范畴,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上更多关注在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上。其作用还未涉及到对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中,这一模式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灵活,对教师自身要求也较高。基于TPACK集成模式的优势,本文以“公共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了TPACK模式在高校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过程的监督办法。

【关键词】TPACK整合模式  高校教学

【课题】本文系2020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TPACK整合模式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0C04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1-0001-02

一、核心概念界定

TPACK原为TPCK,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首字母,意为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来自于舒尔曼对于教师需要掌握知识的理解,他认为教师的知识应该要求丰富性、情境性、多樣性,同时教师的理解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除了要求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可持续性,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很重要,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融合。自21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对TPACK进行了很多研究,加深理解了TPACK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这一模式将有效提高教师掌握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对教师尤为重要。

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1]

二、文献综述

(一)《公共管理学》课程现状

在中国,从西方传统公共行政开始是行政学科,是公共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大批学者,对其研究范围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科对于公共事务的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也形成了相应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尤其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中,公共管理学作为核心课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为公共行政领域的人员进行培训;也可为社会事务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但是,由于与概念发展历程,研究内容有关,该课程需要学习大量经典著作,内容多为古典行政史,且难以理解,所以教学上一直难以创新。“公共管理”作为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上课内容过时,教学方式陈旧,知识体系不完善且单一;忽视学生差异性及个性化需求;缺乏学生自主的课堂活动;教师未及时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上课单一知识传授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下降,精力不集中。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在学科发展方面。公共管理学来源于公共行政学,起源于1778年《行政之研究》,内容多为古典行政史,教师教授内容多从行政学开始梳理,更多是引入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概念变革,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难免造成教学内容乏味,中国当前的学科建设难以适应公共管理学科的引入,难以做出创新,不能符合中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2.在课程体系方面。政治科学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很大一部分。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政治取向,或行政范式与政治范式相关的倾向;一些公共行政的书籍和教科书有较多的相互模仿和抄袭,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上的突破和创新很少。①教学方法。现在公共管理课程在课题教学过程中多是强调单一的教师传授教学内容,将知识转移给学生,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②教学内容。在教学上教师上课内容过时,教学方式陈旧,知识体系不完善且单一,公共管理课程内容不应该只限于和政府相关的绩效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方面。③课程实践。课程教学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在公共管理领域追踪新趋势、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是不够的。

3.在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多的是讲解理论来源,概念起源与发展,很少涉及案例经验,与现实脱节,学生由于一直以来就缺乏公共管理范畴的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欠缺,而授课时教师没有注意基础薄弱问题,采用“全屋灌溉”方式,很少理论联系实际,导致学生上课时难以理解生僻概念,对于如何利用公共管理知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没有得到理解认识。[2]

(二)TPACK(整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国内外的文献研究,目前对TPACK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对TPACK本体的研究,TPACK理论的精细构造使得TPACK理论更加完善,并且可以清楚地识别TPACK框架中的组件;教师TPACK水平的测量不仅与TPACK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关,而且与教师TPACK水平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的发展有关;TPACK教师培训策略研究基于对TPACK理论的深刻理解和TPACK测量方法的改进,制定了培训策略,以促进教师TPACK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教育信息政策的推进,国内教育界也在TPACK上迅速发展。近年来,大量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二是关于TPACK实证分析。三是基于TPACK框架培养教师的专业性和培养模式。教师的知识结构将随着学校的水平而变化。高校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TPACK结构,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三)TPACK整合技术教学模式的价值

1.《公共管理学》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从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来看,由于《公共管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很强, 而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是纯理论,抽象而乏味。学生在对本课程内容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任务,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课程目标。因此,必须在讲解相关理论的同时,补充与理论有关的实践资料与事例。应该先将西方的情况跟学生教授以后结合我国历年政府改革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及时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贴近现实,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革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为《公共管理学》增添鲜活的实践资料。

2.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公共管理学》这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来说,想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明晰化,将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可接受的内容,可以考虑采用TPACK整合模式这一教学方式,一改以往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互动不强,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氛围,教师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对课程的了解,再通过引导带动学生加入到这种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去,这种教学方法将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将知识点植根于学生记忆中去,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

3.从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来看,对任何课程来说,考试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尽管人们在表面上非常强调《公共管理学》的实用性,但在实际的考试操作上,考的都是对《公共管理学》原理的机械记忆,使理论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水平上。因此,深化公共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探索并认真尝试,找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检验该课程学习效果的考试方法势在必行。以上就使TPACK框架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的课程目标、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上有较大的启示意义。[3]

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大多使用面对面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这一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整个课堂节奏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更多是被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公共管理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的确在以往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及教学方法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在课堂中改变教师主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的现状,要将学生提到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效整合知识框架,强调技术与教学间相互关系的探究,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我们应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这是以后教学方式的大势所趋。首先这一方式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TPACK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是以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为出发点,也是为了教师未来的发展。其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设置教学资源的时候可以结合互联网的方式,将课件、教学视频、相关资料提前发布在教学平台或者网络上,并提出对知识点相关的进一步思考及理解,讓学生提前预习及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将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及时查漏补缺。最后,用新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也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在课堂内容结束后,及时布置任务,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准备和课堂内容相关的PPT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汇报展示,教师逐一点评,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根据相关学习资源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总结、拓展与提升。在教学设计中突破重点难点,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其有助于破解传统教学的困境,激发学生兴趣。TPACK框架有助于让教师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查漏补缺,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在反思教学内容不足的同时及时改变,以达到教学目标,以化解传统教学的难点,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果,以促进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三、TPACK 整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教学设计技术优化”的课程定位,促进学生对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解和思考,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该课程分为五个主要模块,即教学设计和 TPACK概述,技术媒体应用(TK)和技术教学应用(TPK),主题应用技术(TCK),技术优化案例研究教学设计(TPACK)。

(二)课程活动

该课程定位于“教学设计的技术优化”,注重教学设计,首先是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是否达标,教师要先进行个人专业水平能力的提升,再辅以理解进行教学设计。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上不能只是通过最终成绩,而是要用一些实践课进行评价,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能力的课外实践课来达到目的。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上也更加注重多样性,包括课堂表现、期末成绩、实践课成绩、调查报告。评价内容包括:①课堂表现:平时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情况。②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本学期学习内容的知识把握与运用程度。③实践课成绩:主要是在参加相关专业课外实践课时的表现情况。④调研报告:考查学生对于调查内容的理解,深入分析后提出建议的能力。[5]

参考文献:

[1]张岚.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新模式的构建[J]. 学园, 2014(23):1-2.

[2]颜金.“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10所大学“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131-134.

[3]徐鹏等.TPACK国外研究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13(09):112-116.

[4]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 2012(12): 5-13.

[5]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 2012(06):47-56.

猜你喜欢
管理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