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观念的现代性转化及其当代价值

2020-09-02 17:59邱明涛
锋绘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公平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西学东渐的影响与社会变革一起促成了中国人平等观念的嬗变,平等观念从古代那种围绕着人的相同性出发的平等的形而上学,逐渐转变为以权力为中心的平等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观念,成为改造中国的规范和理想,影响了后来的社会革命。作为现代性观念的平等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抗议性的理想,引导社会不断走向公正。在今天,平等作为社会层面的建构和规范原则被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平等;现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价值观念的“平等”则是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凝练也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实践上的追求。在這种背景下,研究“平等观念”的现代性转化及其当代价值,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

1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平等”一词古已有之,平等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是与现代社会相比较,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一样,绝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以“三纲”所代表的君臣、父子、男女关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从以父系家族制度为基础的皇权体系到以人的等级关系为基础的礼教制度,但这些并不影响平等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形成与讨论,甚至构成了平等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在“平等”一词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之前,类似的概念在中国本土文化的语境中通常是“齐”、“同”等。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平等”观念更多的是以“齐”这一词进行讨论的。

儒家的平等观念主要蕴含在其道德学说中,比如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相同的善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种“性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人类共同的天赋本质,在这一点上,“尧舜与人同耳”,基于此“人皆可以为尧舜”。后来的儒家认为人人能成为圣人的观念也蕴含着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与之相对应,法家一派则通常在“性恶”的意义上肯定人的相同性,进而强调法律的普遍有效性、坚持君主以明文法律同等地对待所有地位高低不同的臣民。道家的平等观念主要体现在其“道论”之中,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循天道就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从而以实现二者的平等(主要体现为平均)。庄子则进一步认为“道”无处不在,物无贵贱,每个人都内在的具有得道的根据,为平等提供了形而上学的依据。佛教的平等观念源于其创始阶段对印度极端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的反对,其根本教义“四谛说”将世界解释为一个痛苦和解脱痛苦的过程。佛教的佛法平等首先是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后来大乘佛教提出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则意味着“佛性平等”,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华严、天台、禅宗等均主张人人有佛性、人人能成佛。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这些思想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平等”的形而上学。但与现代观念相比较,无论成圣、成佛还是得道,都以承认实际生活中的不平等为前提,即所谓的“齐其不齐”,重在追求绝对的存在,是泯灭一切差别的超越境界,因此,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平等思想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哲学层面高调的平等。

2 中国近代社会中平等观念的现代性转化

我们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从思想层面而言,中国平等观念的现代性嬗变很大程度上是西学东渐促成的。

中国人最初接触到的西方平等观念是明末清初由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上帝是造物主,创造了人,人作为创造物在创造者面前是平等的。到晚清时基督教的平等观念则给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形成提供了灵感。与古代平等观念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哲学讨论上不同的是,洪秀全利用平等观念来改变社会的现存秩序,在《天朝田亩制度》等设计中,平等观念具有了指导实践的意义,平等观念具有了要求经济平等的含义。到十九世纪末,西方的学术著作通过翻译较为集中地传入中国,平等观念所蕴含的政治权利平等原则也开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比如傅兰雅翻译的《佐治刍言》即是西方的一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今有若干人聚成一会或一国,欲其兴利除弊,诸事完善,则必使人人俱能自主,人人俱能工作,方能十分富庶”等表达西方民主政治的文字带着政治权利平等的观念一起走进国人的视野。

西学东渐促成了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即从古代那种围绕着人的相同性出发的平等的形而上学,逐渐转变为以权力为中心的平等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观念,从而丰富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而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当然,平等观念的嬗变也与洋务运动等现代化变革密切相关,新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可能提出新的生活诉求。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平等在国家根本大法的层面得到了确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更是日渐成为社会共识。具体而言,以权力为中心的作为现代性观念的平等通常可以分为政治-法律平等(如选举权利平等)、社会平等(如教育平等和男女平等)、经济平等(如分配过程的平等和分配结果的平等)。与此并列的还有机会平等(作为平等利用的机会平等和表现为平等起点的机会平等)。除此之外,甚至还有民族(主权)平等。我们可以看出,平等观念的诉求表现是多向度的,其具体内容也是高度复杂的。简而言之,平等意味着每个人的意志、尊严和人格有同等的重要,尽管命运仍然会有不同,但是社会不但不能因此而取消某个不幸者的平等权利,而且为了保证人们的起点平等,社会体制应该做必要的调整。

西学东渐的影响与社会变革一起促成了中国人平等观念的嬗变: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等同,每个人有着平等权利来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影响他们的社会。平等观念特别是平等观念所蕴含的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成为改造中国的规范和理想,影响了后来的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3 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当代价值

作为现代性观念的平等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抗议性的理想,体现并刺激着人们对命运、对偶然的差异、具体的特权和不公正的权利的反抗。平等引导社会不断走向公正,随着平等的每一个实际进展,新的平等诉求也同时觉醒了,也就是说新的不平等进入了抗议者的视野。在今天,平等作为社会层面的建构和规范原则更是被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指引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向前发展。

平等观念引导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義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可以说“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底色。在现代社会,平等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仅指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指政治地位和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即平等地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平等地释放人的智慧才能、平等地维护人的各项权利。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平等既是基础,也是动力。

平等观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让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他所应该享受的权利,平等地获得他所应当获得的利益。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平等。社会主义社会既应保障人人享有的平等权利,同时也应保障每个人基于其社会贡献所应得到的权利、利益与尊重。保证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的权利,进而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

平等观念铸就依法治国基础。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治国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的根本基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这一基础,法制就有可能被滥用,成为专制强权的借口。大力弘扬平等观念,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确保依法治国战略的基础。实践层面,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人人平等地参与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人人平等地监督党和政府,才能真正维护和实现依法治国。

总之,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念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平等既是基础,也是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既应保障人人享有的平等权利,同时也应保障每个人基于其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与尊重。保证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的权利,进而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大力弘扬平等观念,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确保依法治国战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心鉴.平等的核心价值意蕴[N].光明日报,2013-4-27(11).

[2]高瑞泉.论现代嬗变中的“平等”观念——以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思想界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 2005,(07):18-25.

[3]麻宝斌.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政治学分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3,(03):22-26.

[4]徐晓全.国家治理彰显党的三大能力[J].理论导报, 2014,(09):12-13.

[5]包心鉴.将平等列为核心价值观有何特殊意义[J].理论导报, 2014,(09):14-15.

作者简介:邱明涛,(1987-),男,甘肃宁县人,哲学硕士,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科研资政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社会公平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