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医学人才培养的反思

2020-09-03 09:04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全国政协公共卫生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在医学教育方面,必须有真正的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和良好的培养人的教育体制。

秦海涛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吉林省委会主委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针对我国疾控队伍从规模上看并不稳定,高端人才存在流失现象,要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

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医学人才的反思。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医学人才的缺口、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建议。

医学人才紧缺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年来,许多业内专家呼吁:要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学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要吸取疫情教训,补齐公共卫生制度短板。他首先提出的就是,在医学教育方面,必须有真正的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和良好的培养人的教育体制。“要想搞好医学教育,重要的是能够灿烂其职业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

公共卫生人才建设亟待加强

今年两会,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公共卫生”成为热点词汇。加强公卫体系的建设,公卫人才是关键,这也是众多代表委员的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呼吁,要尽快制定完善公共卫生领域各项激励制度,让公共卫生人才“留得下”“用得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人”是其中的关键核心。吴凡表示,目前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主干力量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却多年面临人员“招不进、用不好、留不住”的局面。

为此,她表示,要切实加强疾控机构人员薪酬保障水平。建议参照同地区、同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平均水平核定疾控机构薪酬,形成确保薪酬动态增长长效机制。此外,尽快补足、动态调整各地各级机构编制,健全准入、考核和激励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合理调整国家和省级机构的高级岗位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吉林省委会主委、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海涛表示,我国疾控队伍从规模上看并不稳定,高端人才存在流失现象,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他建议,建设一所国家重点的单体公共卫生与防疫大学,建议中国预防科学院、国家疾控中心携手教育部联合办学,培养高层次战略型公共卫生人才。还应加大高质量公共卫生学院的设立。“教育部要鼓励双一流大学设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学院,财政部要有专门的投资来建设这种类型的公共卫生学院,这样才能快速培养一批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人才 队伍。”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认为,疾控人才要兼有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背景。“医学高等院校要优化学科设置,完善医科学生知识结构,培养既有医学背景知识,又有公共卫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让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为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单位所用。”

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亟待改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医学人才短缺的矛盾,也凸显了医学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认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非常混乱,“我国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医学教育在很多方面亟待理顺。”

他指出,近来各个学校的4证合一,临床型专业硕士、临床型专业博士、科研型硕士、科研型博士等众多体系使医学人才培养非常混乱。更重要的是混乱的培养模式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很多年轻医学生浪费了多年时间。

葛均波院士建议,临床型人才“5+3”培养后就应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成为临床医生和未来的专科医生,也能和国际接轨,“美国医学培养是大学4年+医学院4年授予MD学位。”对于科研型人才的培养,“5年医学院毕业后,可以直接考科研型博士,把硕士和博士打通,设为4年学制,这样为学生节省1~2年时间,而且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潜心作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如果临床型博士希望进行科研工作,可以考上述科研型博士,毕业后具备双学位(MD, PhD)。反之,如果科研型博士希望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他们也可以参加3年规范化培训,取得资格证后成为双博士(PhD,MD),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规范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使医学教育同质化。”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医学人才短缺的矛盾,也凸显了医学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葛均波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临床型人才“5+3”培养后就应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成为临床医生和未来的专科医生,也能和国际接轨。

破除医学人才晋升和培养的“桎梏”

在临床医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也值得警惕。“一些临床医生宁愿把精力用在写文章、申请课题上,也不愿意多花时间去提高医疗技术临床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提出,要构建以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评价体系——破“五唯”(唯论文、唯课题、唯学历、唯资历、唯数量)变“五重”(重医德、重贡献、重水平、重效果、 重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罗建红也提出建议:第一,医疗系统要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相关制度要明确规定不能把科研项目和论文作为临床医生晋升的必要条件,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综合评估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水平和贡献上。第二,大学或医学院校对附属(教学)医院的科研发展和人员分类管理要做好顶层设计。在确保医生职业基本制度有序运行的基础上,系统架构临床科学研究体系,包括激励一部分医生临床和研究双轨发展成为医生和科学家等,促进临床医学高质量的科研创新。第三,建议人社部改革专业技术职务体系,不搞“一刀切”四级制,建立更加符合医疗行业特征的技术岗位等级制。第四,将此项工作纳入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教协同的重要工作内容。改进和完善对大学和医院的评价,建立更加合理的指标体系,切实体现对医生职业特征和基本权益的尊重,为医院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认为,年龄限制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端人才成长的瓶颈,很多优秀人才可能刚具备深度挖掘能力,或正处于容易出研究成果的黄金期,却因年龄限制失去了机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他建议,在充分调研和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取消博士后进站年龄限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博士后相关管理制度,对中青年科研人才进行系统分类管理。此外,黄爱龙还建议尽可能减少对博士后管理的行政控制,健全制度保障学术单位的管理权限,扩大学术自主范围,营造宽松的制度创新环境。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全国政协公共卫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PDCA循环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