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

2020-09-03 02:13刘旭东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

刘旭东

摘要:文章梳理总结已有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实践可操作性、能够客观评价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趋势、竞争力的方法更有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而以区域产业竞争力二维模型为基础,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榆林市清涧县为例,应用这种方法对该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竞争力等方面展开实证研究,以期在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方面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偏离份额分析法;内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县域经济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2011年,中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8.85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65.72%;中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24.1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1.04% 。2015年2月13日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从县域所拥有的人口规模和所创造的生产总量来看,从落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一、问题的提出

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直接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所以,如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就成为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宏观层面,学者们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传民的协同发展战略和刘国斌的“亚核心”发展战略。前者认为协同战略符合社会综合效益原则,是县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后者认为县域经济本质是县行政区划下、有限资源条件下、在政策主导下的边缘区域经济,“亚核心”发展战略指在区域核心区外围的局部边缘区内以县域中心镇为依托,建立次级核心,通过极化作用聚集周边地区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中观层面,学者们关注、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尤其是发展比较好的县域经济,目的是寻求成功的经验,提供发展思路的借鉴。应新杰、赵媛根据不同县域自身资源禀赋不同,所处区位环境不同,经历发展阶段不同,构建产业结构不同,将其概括为资源主导型、区位主导型、产业发展型、企业带动型和综合发展型。青理东从中观、微观的角度分析认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节庆营销模式、股份合作模式、民营企业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复合产业模式。还有对成功县域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概括,以其县域空间名称命名的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寿光蓬莱模式等等。但是,这种模式的推广和借鉴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产品结构、企业类型、服务市场等雷同的问题。

微观层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和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两个方面。县域主导产业选择以主导产业的强关联性为指导思想,从县域资源的禀赋差异,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基础、交通条件等方面出发,依据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和基本选择基准,构建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进而收集数据、综合计算得分来分析县域经济应发展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具体县域的情况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没有一个完美的模式。加之评价指标选择等方面的人为主观性,使得县域经济在选择主导产业中出现了政府主导、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位、过多等问题。县域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思路是借鉴国际产业竞争力、区域产业竞争力等研究的评价体系,选取构成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及其子指标,构建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再按照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大小的程度给各层次的指标分配权重,打分、计算,进而得出综合量化的评价结果。但其研究环节中的指标选择的视角、权重系数的确定、打分规范等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其产业的竞争力。已有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基本都属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范畴,除过这些方法自身的“主观缺陷”外,这类研究方法都忽视了竞争中的对比性、相对性和动态性。所以,选择具有实践可操作性、能够客观评价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趋势、竞争力的方法显得更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区域产业竞争力二维综合分析模型是偏离份额分析法(SSA)和内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ISSA)的结合,以SSA和ISSA分析中产业竞争力总偏离分量分别为横轴和纵轴,形成产业竞争力不同特点的四个象限,进而得出三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演化路径,从区域的内部和外部对其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PD代表了由SSA法计算得到的产业在区域外的竞争力状况,IPD代表了由ISSA法计算得到的产业在区域内的竞争力状况。具体计算的思路、公式,可查阅相关文献。这种方法较好的克服了以往有关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不足,客观全面的反映了一个区域某个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而且,区域经济中的县域经济,尤其是相邻的县域之间,往往具有基本相同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基础,在与所在大区产业的比较中具有相似的结果,容易导致在产业选择等方面的趋同。所以,这个方法模型对处在同一个大区的相邻县域间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无疑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找出彼此的相对优势产业和切合实际的思路策略来发展,可避免相邻县域产业的雷同而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榆林地区的清涧县作为研究对象,米脂县和绥德县作为研究过程的参照对象。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清涧县2008年和2012年的总产值和三大产业的产值见表1所示。根据SSA法分析的三个县的产业竞争力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基期和报告期清涧县相比同区域的绥德县和米脂县在经济总量上要落后一些;从三次产业上看清涧县只在第一产业规模上相比绥德、米脂有优势,而在第二、三产业规模上则落后较多。

从表2数据看,2008~2012年这五年间,三个县三次产业的增长量△Gij都为正值,都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但发展很不均衡。綏德县是第三产业增长排第一,第二、第一产业随后依次排名第二、第三;米脂县三次产业增长排名与绥德县相同;清涧县则是第一产业增长排第一,第三产业增长排第二,第二产业增长排第三。但从增长值上来看,清涧县第一产业增长强于绥德和米脂县,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均落后与绥德和米脂县。

从区域份额分量Nij来看,绥德、米脂和清涧县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均大于零,即三个县的产业在榆林地区总的发展速度下都得到了增长。

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来看,三个县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都为负值,说明这两个产业的结构基础较薄弱,产业结构比重对经济总体的发展贡献较小;只有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正,说明第二产业的结构基础较好,现有的产业结构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即榆林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都低于本区域总的增长速度。

从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Dij来看,绥德县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为正,均较榆林区域平均水平有一定优势,说明绥德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榆林地区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均具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第三产业的Dij水平最高,表明此产业极具竞争力,虽然其Pij为负值,处于劣势地位,但其竞争力优势明显,如果能够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结构优势,加之竞争力的相对优势,其对绥德经济的发展将发挥较大的作用;而米脂县则相反,全为负值,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弱,说明米脂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均低于榆林地区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清涧县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正,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负,说明清涧的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好于该区域的一、二产业发展速度,有一定的竞争力,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负值,说明其产业竞争力较弱。

从生产总值看,绥德和米脂的产业总值无论是基期还是报告期都比清涧高,所以选择这两个县作为清涧县产业标准化的依据。依据ISSA法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清涧县三次产业标准化后的基期产值依次是 f1为25134.55万元,f2为31042.58万元,f3为79455.18万元,IR=1.263,Ir1=1.182,Ir2=2.164,Ir3=0.961,根据ISSA法分析的清涧县产业竞争力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数据看,在清涧县域内只有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IPj是正值,表明在县域内部第一产业的结构基础较好,所占比重结构素质好,对县域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大;相对而言县域内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基础较差,第三产业的结构基础最差。IDj方面,在县域内只有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IDj为正,说明在县域内第二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第一、第三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最弱。

从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清涧县的三次产业中除第三产业依据SSA和ISSA算出的Pj、IPj、Dj、IDj、PDj和IPDj均为负值,数值含义逻辑一致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分量在榆林区域和该县内区域则有了不同的结论。

其中,第一产业在大区背景下与其他产业相比其产业结构处于劣势,在县域内相比则有优势,而其产业竞争力则相反,在大区相比有竞争力优势,在县域内相比则是处于劣势,总的来看在大区相比处于劣势,在县内相比处于优势;第二产业在大区与其他产业相比其产业结构处于优势,在县内相比则处于劣势,而其产业竞争力在大区和县内相比均有优势,总的来看其第二产业相比其第一、第三在大区和县内均处于优势。这种内外相比的差异将为下一步制定该县产业发展的对策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和依据。

将清涧县三次产业的PDij值和IPDj值依次放到区域产业竞争力二维综合分析模型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县第一产业在第二象限,第二产业在第一象限,第三产业在第三象限。结合前面的数据信息,如何选择产业发展的战略、策略和路径就清晰了很多,有了很强的事实依据和实践可操作性。比如,第二產业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优化结构,巩固产业竞争力优势;第一产业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优化其产业结构,提升该产业在县域外市场的竞争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则应从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需求入手培育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基础,继而发展提升其竞争力。

四、结论和展望

从上面的论述分析可以得出,区域产业竞争力二维模型较好的解决了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竞争力的评价问题,评价结果更全面、更客观,更具实践指导意义。自然也适用县域经济产业的分析,而且在县域经济产业评价中,如果将同区域比邻的县之间交换作为参照对象来做ISSA法的对比分析,应该更具地域针对性和说服力。

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对县域的三次产业做了笼统的分析,后面如果获得县域产业内更详细的行业数据,运用此方法得出的结论将更加详实、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荣成市镇街规范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竞争力分析
新兴产业成长中需求拉动作用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