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影视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究

2020-09-03 02:19邓静吕佳音董莉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式教学信息化

邓静 吕佳音 董莉

【摘  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影视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新理念,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对高校影视类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梳理,有针对性的提出现存的问题以及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影视课程;混合式教学;信息化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中国教育迎来了百年变革的大局,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早已不能够满足教育的“立德树人”之要求,故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革,既是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又符合落实育人的根本要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课程面前,互联网+带给影视课程的冲击是最为猛烈的。影视类课程不同于通常的理论课程仅需要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不同于纯技术课程,重在操作能力培养,它既需要影视工作者拥有一定的审美文化素养,又要求同步具备实操能力,二者的结合让此类课程陷入到不得不改革的境地之中。另外,互联网+让影视行业人才的渴求性大大增加,原本的影视艺术搭载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迅速同手机媒介、PC媒介联合在了一起,于是小视频、网络大电影、大网综等等一系列的新媒体产品喷薄而出,这背后展现的是社会对影视艺术人才大量的迫切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展现的则是企业的“用工荒”,众多企业寻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故此,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的影视教育改革应当如何进行,是摆在众多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而谈起教育改革则不能不涉及课程的教学改革,课堂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基础环节,如何满足互联网+视域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这需要回归到课堂的教学与实践之中,本文结合四川传媒学院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互联网+”给予影视课程的冲击与挑战

1.1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沿化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让所有的行业都面临着被动改革的局面,这场浪潮席卷了所有,高校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洪荒巨变之中。影视课程作为传媒影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其在培育影视传媒学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多传媒学子接受了传统的影视人才教育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众多冲击,一个较为突出的事实是,原本的学生务必坐在固定教育场所之中听取教师的谆谆教导、原本学生务必在固定的时间紧紧抓住传统的课程有限的45分钟汲取知识,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将这一时空打破。影视行业的最新动态、最新格局、最新技术如果我们的高校影视课程中不能用于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则不会来到学校指定的空间、教师指定的时间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新闻传播学》这门课程,互联网+的态势未出现之前,电视行业依旧欣欣向荣,研究电影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的书本知识,是我们影视人才所必修的内容。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的电视行业开始式微,网络电视媒介开始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教师打破陈规。

1.2企业用人的专业性、个性化挑战

任何一场变革带来的都是一个行业的动荡,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适应于各种变革。例如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初建百废待兴,一时间诞生了众多师范院校,这些院校以培养教师为己任,这些高等学府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学子完成深造后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奠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石。他们也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互联网+的出现,同样给予了众多行业以巨大冲击,首先是电影的急速发展,数百亿的票房让这个行业炙手可热,数以百计的影片开始诞生,其次是电视行业的发展,传统电视媒介虽然式微,但是网络电视媒介的发展非常迅速,最后是短视频的蓬勃,让无数人有了新的职业、新的追求目标。但是影视行业的急速发展,则对传统的影视教育带来了挑战,灯光、特效、剧本、后期、剪辑等等个性化、专业化的工作岗位开始出现,早期“一人是导演、技术门门清”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企业需要的是专业人才。高校培育的学生虽然学习各种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但是技术课程与新需求的对接呈现的驳杂性让学生不能停留在对一门技术精通。而大学课堂也不着力于满足学生对于某一门课程偏好,单一学科细分深入探究的学习已成了过去式。这就造就了互联网+对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偏向化摧枯拉朽的冲击态势。例如一学期一门课程无法使得学生对PS高阶课程完全掌握,而企业则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即使遇到有的学生对某一个课程较为偏执,而对某一课程无感,但通识性、全面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也无法逃离这样的设置模式。

1.3技术偏向使得理论课程的“无用”论调诞生

互联网+的出现搅乱了大众的平静心湖,天花乱坠的全新视野伴随着炫酷的新技术呈现在眼前,读一本书、研究一个内容成为了不可求之物。近年來,大众对于更具实用价值的掌握技术的执念根深蒂固。从传统的影视艺术教育来讲,向来是理论与技术相结合鱼水相依般的学习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审美素养、又保证了学生对于技术的掌握。然而互联网+的出现让这样的平衡开始打破,众多学子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便一心想要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赚取金钱与实践经验”是绝对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越来越重视技术而轻视理论,因为各种传媒公司仅仅需要学生完成某项“螺丝钉”一般无个性的工作来保障文化产品的顺利产出,而非是需要学生进行某种创作。另外,高校的影视理论课程教学不思变则在纷纷扰扰的新媒体世界面前令学习者味同嚼蜡,无论是电影符号学还是电影精神分析批评亦或者是传播学,都较为抽象化且与实践结合的不紧密,故此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运用不到,也因而诞生了“理论无用论”的某些使紧靠知识学科进一步边缘化的言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影视教育课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发出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课程,如何让学子深知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这一在互联网+未出现时从不同考虑的层面,成为了现在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可以说这些理论课程的“无用论”把影视教育改革逼到了必须大幅调整的第一线。

2.影视课程信息化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攻关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使得影视课程更好的完成育人的使命,培育出合格的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就必须考虑输入新鲜血液。进行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今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知识更好的进入学生的脑海中。近年来,MOOC等优质课程汇聚的大V兴起,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平台产生,诸如超星、网易云课堂、雨课堂等等。近期的疫情推进了一线教师网上授课,新资源丰富了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但在使用层次参差的在线课程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只有看到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师知识革新

疫情之前未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不愿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比例高达90.2%”。这种现状显现的是教师接触新知识的能力不足。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未掌握的、尚未了解清楚的先进知识,通过教育平台讲授给学生,以实现知识的传递。究其本意是从学生本体需求出发,满足学生受众群的需要,进而实现教育的优良化。但是现如今,中国背靠互联网的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拥有显著代表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布教学视频的教师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经过笔者对于MOOC中国等互联网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的调研,发现其课程讲授的内容较为浅薄化,无法成为学校课堂之外知识补充,只能成为跨专业学习者了解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入门内容,这对于学生或者学习者而言是不利的,过分简单化的学习内容无法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求。第二个是,透过新媒体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心之所向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堂,然而,大多数该类型的新媒体课程关于影视类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并未形成专业的课程群,且主讲教师并讲授的内容依旧是传统的教材,可以说有些课程就是将线下简单的搬上了线上而已,这样的授课方式是不符合教育信息化以及混合式教学的,这背后隐藏的问题非常大,换汤不换药的走形式浪费了时间和经力,这种技术作秀既不能使网课发布者掌握教育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的核心要领、又不能将最新的成果获取从而传递给学生。幸而学校对师资的培训非常到位,疫情到来的线上讲座拓展了大家的视野,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2线上教学团队合作

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愈发的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打破,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将线下的课堂与线上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资源相结合。在互联网+教育的伟大命题出现之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了教育学界研究的主流,汉语言文学、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等理论课程成为了线下搬上线上、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混合式教学的新航标,这些课程搬至互联网上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各种学派、学说相互激荡让学生有了新的思考空间。但是对于影视专业学生而言,除了中外电影史、电影美学等等理论课程之外,场面调度、电视摄像等等专业实践课程在互联网上的教学则难度更大,因为要面临更多高难度的技术挑战,例如我们对于摄影机设备的讲解,传统在线下的大课堂中面对面教授教讲解摄影机的构造,在线上教学时,却能三维、立体的,通过教学动画看到摄影机的内部构造,但这样的精品课程依托的是群策群力。如果仅仅依靠网络技术平平的教师单打独斗的线上的课程就是用图片代替整个演示过程,与教科书电子版无异,这样使得教学较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就是“课程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这一想法的束缚,幸而“课程是教师团队协作的成果”的理念目前已深入人心,团体协作的精品课程视听效果极佳。

2.3 教学手段创新

影视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其对于影视作品的从技术到艺术方面的剖析是较为严谨甚至苛刻的。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类线下课程均得到了线上课程以及互联网资源的知识性弥补,线上线下课程的相结合缝合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结果不理想。然而值得深究的点在于,影视艺术专业课程的着力点应目标明确的落在突破线下课程的限制,假使众多课程仅仅是将线下课程原封不动的换个平台,将传统教室换成了演播厅,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是曲解了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混合式的核心理念的。令人欣喜的是,学校对该问题有明确的考量,以影视艺术课程《中外电影史》而言,在这次混合教学的教师仅仅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充分融入了信息化手段——即播放案例影片,即以了解这段历史的因与果为前提,对这一段电影史进行纵向对比,以1949年建国初期的电影史为例,对这段历史中中国的电影政策、现状、影片分析的同时,纵向对比西方、亚非拉、苏联的电影现状,以一种共时性的思维方式讲授中外电影史而非是历时性的方式呈现。通过对历史档案的展示,名人采访片段的播放,历史资料的评价等等进行全方位、全介入的讲解,能够更好的将《中外电影史》的核心要领讲授给观众,而非是照抄书本、单一的讲授与播放影片,借此让学生理解历史,使混合式教学长袖善舞的优势充分呈现。课程的传统的理论讲授不再追求单一答案,而是融入新观点以开放的研讨的方式进行。

3.影视课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改进路径

3.1构建课程资源群,实现个性化覆盖

“学校发展离不开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必须有课程建设的支撑。”影视艺术课程是一个庞大的课程群,想要实现“互联网+”视域下影视课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就必须构建出个性化的、全面化的课程资源群。影视类专业在目前的综合性与示范性大学中,大多以广播电视编导、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进行招生的较多,然而,无论是广播电视编导还是戏剧影视文学,都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单一学科,它们是涉及电影、电视、话剧、戏曲的综合体,在这样的学科设定下,我校力图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一个写作课则囊括了所有门类的剧作创作,这样的方式无疑是满足不了大众对于知识的渴求的,因此学校细化了剧作门类,分阶段授课,成效显著。线上的资源课程群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更多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线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内容,进而为出作品打下牢固基础,这就做到了教育的针对化、个性化。同样的,影视导演基础、纪录片创作、名片赏析等等课程同樣在这次疫情到来后建立了课程资源群,这样的细分化操作能够较大范围内的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覆盖,是真正享受到了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便捷性、真正做到了课程育人、真正做到了课程信息化与混合化。

3.2打造影视类课程的“金课”

互联网+教育的到来,让影视课程的众多教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次疫情到来,促进了我校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将“水课”打造成“金课”是影视化课程教学的重头戏。其次,互联网+的到来,让传统的教师面临学生不愿学、不愿听的问题,通过精心打造金课,进而实现学生愿意听、愿意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学科的信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实现对影视类课程核心内容的掌握。

综上,“互联网+”的到来,让中国传统的教育行业面临着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对影视类课程进行混合式信息化的教学改革,高校的影视课程将会面临不能培育适合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后果无疑是严峻的、恐怖的,值得庆幸的是,我校众多专家学者颇具远见卓识,乘风破浪进行了一系列可喜的革新,使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时俱进,而学校管理体制完备,保障了这次变革能向正向发展。

混合式教学革新是正在成长中的事物,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新的养料,是这场变革健康前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单雪影,李忠玉,蒋军成.责任关怀视域下“安全评价”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9):19-20.

[2]郑宏,谢作栩,王婧.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7):54-64.

作者简介:邓静,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吕佳音,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董莉,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

本文为以下项目阶段性成果:1.四川传媒学院项目:“互联网+课程”——影视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创新;2.四川传媒学院项目: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影视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策略研究;3.四川传媒学院项目:因疫而新——影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