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户外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2020-09-04 07:37袁铜墙牛菁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教育

■袁铜墙,牛菁菁

(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中提出,“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劳动教育”[1]。此后,以研学旅行、周末营、夏令营等体验式学习为代表的户外教育逐渐兴起,丰富着青少年实践教育活动形式的同时,也暴露出市场上存在着的产品良莠不齐、师资力量薄弱和课程收效欠佳等问题。构建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育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体系,统一活动设计和开展的评价、监督标准,是目前户外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培养导向,以各种开放和专属教学资源为依托,探索具有推广和普及现实性的户外教育实践体系,对于落实新时代下实践育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有重要意义。

一、认知户外教育

户外教育是指通过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进行的身体、智力、情绪、文化艺术等各种活动开展的教育形式的总称。惯有理解常将其载体具化为野营、远足、划艇等体育运动,但其包容的范围绝非仅限于此。比如,以动物、地质、水质等自然物以及以历史、风土、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等社会文化为对象的研究活动是户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下融入的绘画、拍摄、音乐、作诗、戏剧等艺术元素也是户外活动的有效形式[2]。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户外教育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据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于2014年公布的《关于青少年体验活动的实态调查》,参与过自然界中的户外教育的青少年在沟通、礼仪、统筹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以及自立、团队协作的意识都强于无经历者。[3]可见,这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校外实践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深化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课程形态,户外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1)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传统课程的学习方式多为接受式学习,其学习情境大多局限于课堂的有限空间,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训也只能提供模拟、假设的情境。而户外教育依赖的必须是大自然、社会所提供的真实情境,不可模拟、仿制的真实环境是户外教育存在的特征。现代社会人在长期知识、记忆等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忽略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性,而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活动能够激发参与者释放出生命原本的状态,并以自然界的多样性驱使其积极、主动地满足探索欲、获得成就感。

可以说,促使被学校教育、家庭和地域社会遗落的人性逐渐归位,是户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一独有的功能,源自于户外教育中存在的自然唤起人本能的机制决定的,更是户外教育真实、开放、客观的学习情境赋予的。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传统的课程以单学科课程为主,所学内容多限于学科内知识。而户外教育课程呈现出复杂的跨学科特征。人的生存涉及环境、自身和他人关系三个基本要素,而户外教育便是一种融合式的教育,它将此三要素全部囊括其中,培养受教育者自然·周遭(他者)·自身三者和谐的生存观。真实自然情境中的本能释放和与人、物、事的交流、碰撞促使道德、行为、感情、身体、心理、精神等各种人格要素的成长,并刺激受教育主体的创造性行为。户外教育极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区别于机械式、短片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是有机、总体的全人教育。

(3)思维培养的整体性

传统课程的学习方式着重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是纯粹理智参与的间接经验习得。而户外教育不仅需要逻辑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投入,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也融入其中。欧美国家的户外教育,通过大自然中的具体活动,让青少年零距离地接受、感受自然,理解自然中的生物系统以及人在该系统中的位置,以此激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心理以及守护美好事物的强烈意识。好奇心引发主动探索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对思维整体性、连贯性规律的尊重,也是户外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优势所在。

二、户外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户外教育实践体系是依据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验式教学的内在规律,坚持学生的实际参与贯穿全程,通过巧妙地设计教育目标、形式、内容和评价标准,科学、有序地开展户外活动,提升参与者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系统。根据户外教育实施的现实路径,其实践模式涉及设计依据、课程任务、课程目标、实施模式、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六个层次。在教育活动运行的过程中,每个子系统既各自发挥功能,又环环相扣和制约,在联动协同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一)设计的依据

时代呼唤实践育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一个现代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于教育本质回归的要求就越高。在升学、就业、晋升等生存、发展的压力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明显偏向于智力因素,非智力教育已远不能同步。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改革重大举措下陆续出台的政策方针中,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性屡屡被提及,价值观建设已在实践中逐渐深入到各教育环节。户外教育作为融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学科的实践型教育形式,是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相统一的重要载体,也是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

(二)户外教育实践体系原则

1.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2019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将“立德树人”放到了当前及今后各阶段教育总目标的位置上,并具体指出立德树人要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户外教育的本质就是“全人教育”,其内在机理与当下教育体系的整体诉求完全契合,这也是课程的方案设计、实施推进、评价检测、管理优化的重要依据。

2.教育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从语源来看,“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侧重于“从外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和侧重于“从内部培养可持续发展潜在力”的“育”。户外教育是基于真实情景的产出式教学,项目的灵活性、自然的多变性以及人与人、人与物交互方式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育”的比重远大于“教”。户外教育实践则包含身体性(直接体验)、空间性(对环境、生态等空间存在的意识和关注)和时间性(人际交往、人物交往中体现出的动态文明)三个要素[4]。在有目标指向的户外教育项目中,引导学生享受和谐一致的他我关系,以偶发性为契机培养解决矛盾、探索未知的能力,是教育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也是提升学生责任感、创新性和行动力的有效途径。

3.开放性和整合性相结合

户外教育主要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领域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世界的任何一处都有可能成为户外教育的课堂和教材。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类问题又有不同理解和解决方式。这种发散式认知和学习必然涉及非常多的碎片化的知识,而学科之间的交叉不仅对学生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刺激学生打破专业隔阂,养成多方式、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方式,构筑起立体、实用的知识网络。

(三)课程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生存所必须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养成是户外教育的教育目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是户外教育实践体系的本质内涵,实践教育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注重启发性教育与显隐性教育相结合。遵循“体验出真知”的教育理念,以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进阶为主线,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5]”的根本方向,结合地区条件,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设计和开展户外教育,使其作为传统教育的有力补充。

(四)户外教育实施模式

1.整合资源

一个有效设计的户外教育项目需要根据目标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整合各方资源。户外教育的创造性始于项目设计。需求不同,课程体量、情境选取、环节组合、人员配置和节奏把握都会有变化。整合周边资源,充分挖掘特色吸引物,量身打造属于户外教育实践的特色实践课程或课程链是第一步。

2.充分对接

密切对接学校的教育计划。根据国家对户外教育的规范和要求以及各省市地方的教育政策,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设计实践课程,并邀请教育界、青少年发展领域、心理学领域和旅游策划行业的经验者共同规划和评估。

3.细分对象

深入了解对象群体。即便是相同的教育课程,培训对象不同,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思路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基于青少年的认知和需求点,需要对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户外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在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性需求[6]。

4.完善配套

户外教育营地必须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准以保障户外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以相应级别的研学基地与营地的硬件设施标准为规范,紧跟市场发展,不断完善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后勤保障设施等基础配置。

表1 户外教育评价依据

5.搭建平台

搭建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建立自己的资源数据库,大数据实现周边资源、学员信息和工作人员信息的高效连接,对基础设施、后勤保障、教学服务、安全管理等全过程实施流程控制与预警,全面、及时、准确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方便管理的同时家长还可以进行安全监控,增加对户外教育实践的信任度。

(五)考核与评价

完整的课程体系离不开课程评价。评价,既是户外实践课程实施的“终点”,亦是户外实践持续优化和提升的“起点”[7],它贯穿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户外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育人。基于户外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性特征,提炼各种户外教育形式,可将评价标准归纳为问题发现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生存方式认知能力四个方面(表1)。

(六)制度体系

1.安全教育制度

要建立经常性教育制度,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每次活动后进行安全工作总结,定期开展安全形势分析;要坚持事故案例教育制度,收集事故作为教训,做到警钟长鸣;要坚持行前教育,每次活动前分析课程特点和团队的安全隐患,预想各种可能的事故隐患,针对性地制定完善安全应急预案;要坚持活动中安全监控,坚持提示、警示制度,带队教练遇有危险地段、风险项目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必须做好提示和警示,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坚持安全员制度,每团必须配备一名安全员,全程跟团行动,负责全团的安全;要坚持演练制度,每位上团的员工必须掌握安全救护技能,做到每团必演练,全员培训,提高师生避险自救能力。

2.安全检查制度

检查是安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一是检查课程安排,保证课程安排科学合理;二是检查演练课目准备,确保准备充分、教具齐全、指挥得力、编组合理、组织有序;三是检查车辆保障,确保三年以下新车,驾驶员五年以上驾龄;四是检查饭菜,保证新鲜洁净,并做好留样;五是检查住宿,不少于2次查房,零点以后查房一次;六是检查人数,出发前必须清查人数,防止走失、滞留。

3.总结讲评制度

坚持户外教育训前准备会、训中讲评、训后总结制度。讲评由户外教育活动负责人和安全员负责,对户外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方案、注意要求、安全防范进行讲评分析,对培训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教练的带队实践进行讲评,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可以请每位带队老师依次讲评,确保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

4.质量管控制度

鉴于户外教育的特点,要做好管理和控制工作,确保教育质量。一是外出交通服务,选择有合法资质的车队;二是住宿服务,以安全、卫生、舒适为基本要求,便于集中管理、车辆进出停靠,和男女分住;三是餐饮服务,以食品卫生安全为前提,环境宽敞,设施配套,方便集中用餐,餐具洁净,菜品新鲜,服务周到,有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四是教学服务,素质良好,业务过硬,熟知安全常识和救护技能,讲解突出安全常识和文明礼仪,依据学生表现随时提醒引导学生。

三、建议与展望

(一)深挖有效资源,延展活动视野

户外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课程体系中的各环节目前均处于不断探索、完备的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户外教育课程必须突破教材、课堂和固有知识框架的局限,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把学生从书本、课堂中释放出来,使其主动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兴趣点并自主探求,由此拓宽视野、建立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思维循环[8]。

(二)激发创新潜能,聚焦经验提炼

户外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地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

(三)尊重个体差异,巧构课程思路

户外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四)推进标准建设,完善教育资源

各地应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编写适合国内教育的专业教材,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打破学科壁垒,塑造通识人才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和融通性,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链接。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