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活检术不同取材方法的效果比较

2020-09-05 07:07吴杰王高兴黄龙廖婷婷秦雁熊韦美菊
医药前沿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斜角进针肾小球

吴杰 王高兴 黄龙 廖婷婷 秦雁熊 韦美菊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19 年9 月行肾活检穿刺术患者150 例,随机分为A 组、B 组和C 组,每组50 例。A 组50 例,普通探头配支架斜角进针超声引导下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男28 例,女22 例,年龄(21 ~66)岁,平均(35.89±6.11)岁;B 组50 例,为普通探头配支架斜角进针超声引导下肾活检术两次取材法,男31 例,女19 例,年龄(23 ~63)岁,平均(35.10±5.80)岁;C 组50 例,为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直角进针肾活检术两次取材法,男26 例,女24 例,年龄(19 ~68)岁,平均(36.11±5.57)岁,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常规准备:①停止服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至少 7 天,选择非月经期的女性患者。②术前练习憋气及卧床排尿。③检查尿常规、血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性病四项。④血压高者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⑤肾脏B 超检查,测双肾大小、形态、肾皮质厚度,排除孤立肾、小肾等禁忌。⑥术前排空大小便。使用MINDRAY M7 便携式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5MHz,配有槽式穿刺架;穿刺针为美国巴德全自动一次性活检针,规格16G(1.7mm)×16cm,样本凹槽长度1.9cm,穿刺深度2.2cm。

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穿刺方法:患者俯卧位,腹部垫硬枕,先由超声医师超声定位标记,避开肋骨、肺组织及大血管,选右肾下极实质较厚处为穿刺目标,避开肾门,打开引导线开关,调整扫查切面和引导线角度,在超声屏上使穿刺引导线通过穿刺部位,确定穿刺点;B 超探头上涂耦合剂后套无菌保护套,用生理盐水作润滑剂。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巾,2%利多卡因局麻后,在标记处用尖刀片切2 ~3mm 小口,使穿刺针易进针,Bard 全自动活检枪处于预备激发状态,在超声导引下将穿刺针沿超声支架进针刺入标记点,观察针尖运行位置,如发现穿刺点位置不佳则退至皮下,调整位置重新进针至理想穿刺点,当针尖达肾周脂肪囊时停止进针,嘱患者屏气,必要时一助手捂住患者口鼻,然后迅速进针0.5 ~1.0cm 刺入脂肪层达肾纤维膜处,显示屏上可见穿刺处肾脏表面明显凹陷约5mm,激发活检装置,切割完成后立即拔针,然后让患者自然呼吸,加压包扎,标本常规送检。(注:每激发一枪为穿刺一次,每穿刺出一条成形肾组织即为穿刺成功并送检,穿刺不出肾组织或仅有细小碎裂肾组织为穿刺不成功,此碎裂肾组织亦不送检。)斜角进针法:穿刺探头纵轴自内上向外下与体表垂直并向内倾斜,使穿刺引导线与肾纵轴垂直线呈20 度左右夹角,由内上向外下斜穿。直角进针法:穿刺探头纵轴与体表垂直并向下倾斜,使穿刺引导线与肾纵轴垂直,垂直穿刺。术后绝对卧床24h,监测血压,嘱患者多饮水,床上排尿,记录尿液颜色。

1.3 观察指标

⑴三组取材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的例数,标本长度以及肾小球个数;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立即查看B 超,24小时、48 小时、72 小时各查B 超和尿常规一次,同时72 小时复查血常规、肾功能。记录三组腰痛、肾周血肿、肉眼血尿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及组内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穿刺情况

A 组有43 例1 针穿刺成功,6 例2 次穿刺成功1 次,1 例3 次穿刺成功,总成功率100%,平均穿刺(1.16±0.31)次;B 组有33 例2 针均穿刺成功,14 例穿刺3 次成功2 次,3 例穿刺4 次成功2 次,总成功率100%,平均穿刺(2.4±0.59)次;C 组有31 例2 针均穿刺成功,16 例穿刺3 次成功2 次,2 例穿刺4 次成功2 次,1 例穿刺5 次成功2 次,总成功率100%,平均穿刺(2.46±0.62)次;A 组与B 组、C 组比较平均穿刺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穿刺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取材情况

①取材长度:A 组成功取材肾组织50 条,长度0.9cm ~1.9cm,(1.56±0.08)cm;B 组成功取材肾组织100 条,长度0.7cm ~1.9cm,(1.52±0.07)cm;C 组成功取材肾组织100 条,长度0.5cm ~1.9cm,(1.38±0.04)c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 组取材长度均优于B、C 组。②标本合格率:取得肾小球数≥10 个,能满足病理诊断需要者,为标本合格。三组标本合格率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取得标准的肾小球数:取得肾小球数10 ~20 个,且能满足病理诊断需要者为标准的肾小球数,A 组为8 ~26 个,平均(14.9±4.7)个;B 组为12 ~45 个,平均(20.8±8.5)个;C 组为7 ~33 个,平均(14.6±4.9)个。B 组平均肾小球数超标,与A、C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三组穿刺、取材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穿刺、取材情况比较

2.3 三组并发症比较

A 组的腰痛、肾周血肿、肉眼血尿等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低于B 组、C 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并发症比较[n(%)]

3.讨论

肾活检病理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能明确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在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顶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价值[1-2]。多家文献报到[3-4],肾活检斜角进针取材更好,并发症更少,应用更广泛。既往有研究认为,一次穿刺所取得的肾组织过长(>1.5cm),则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5]。近年来,我科采用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已广泛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三组的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无差异(P>0.05),A 组穿刺次数显著小于B 组及C 组,A 组标本长度优于B、C 组,所取标准肾小球个数B 组优于A、C 组(P<0.05),说明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能够保证穿刺的成功率、标本合格率及标准的肾小球数,并减少穿刺次数。本研究中,A 组的腰痛、肾周血肿、肉眼血尿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B 组、C 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能够减少穿刺次数,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斜角进针法取材良好,穿刺次数少,斜行刺入肾脏偏深亦不易伤及血管[7]。其主要原因是由肾脏肾小球分布特点决定的[8-9]。肾小球分布密度最高的部位是肾皮质,其次是皮髓交界区,髓质内几乎无肾小球,斜角进针法穿刺活检针走行在皮质和皮髓交界区,可避开深层的大血管,减少了出血的机会[10]。

综上所述,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取材良好,穿刺次数少,斜行刺入肾脏偏深亦不易伤及血管,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斜角进针肾小球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基于工具造斜率和井斜角的井眼轨迹设计
以“倾斜角与斜角”为例谈概念教学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建立平面斜角坐标系在向量中的应用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