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应对突发网络舆情的策略

2020-09-06 13:48张振强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挑战新媒体

摘  要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新媒体条件下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剖析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难题挑战,进而研究提出应对突发网络舆情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舆情;挑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0-0083-0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应用,微信、微博、短视频和在线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大量涌现。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为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等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和交互方式,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对网络舆情的生态产生重大影响,缩短了网络舆情的萌芽期和扩散期,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性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和治理应对,对于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治理和改善民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1)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网络舆情是舆情与新媒体平台结合的产物[1],新媒体是网络舆情生成的策源地、传播的集散地和主要的舆论场。随着网络音视频、短视频、直播网站等新媒介和移动客户端的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发生了深刻变化,传播媒介日益呈出现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载体、渠道和工具更加广泛,网络舆情信息的源头也更多。可以说,只要有网络信息的地方,就有可能爆发网络舆情。

2)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传播速度快是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突出特点。网络信息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突破时间和地域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加便捷快速,信息接收更加实时。网络热点或者议题一旦触发,舆情就会点线面、全通道“裂变式”传播扩散,且从扩散到爆发的时间大大缩短,甚至呈现信息的零延时,从而导致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井喷状态[2],短时间内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3)监测预警的复杂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和5G等新技术的介入,网络信息环境更加复杂。近年来,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成为重要的网络舆情滋生地,网络舆论呈现两极甚至多级分化的趋势且愈演愈烈。同时,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瞬间的、偶然的,从萌芽到爆发通常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完全不在人们的预测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舆情监测预警工作的难度。

4)影响程度的震撼性。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量海量增加,热点事件发生的频次大大提高。個别网络信息通过发布、传播、发酵、裂变之后,迅速煽动民众情绪,形成巨大的舆论气场,影响事件走向,改变事件的进程,异化事件的性质[3]。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网络舆情风险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潜在影响更加明显突出,如果舆情处理稍有不慎,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

2  突发网络舆情应对面临的问题挑战

1)网络舆情信息的海量增加。互联网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3月,我国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了8.96亿、7.50亿、7.31亿、8.50亿①,种类丰富的移动客户端、庞大的用户数量和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信息几何级增长,网络舆情监管处置的难度陡然增加。

2)领导干部互联网思维和舆情意识缺乏。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态势,不少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抵触情绪和畏网心理[4],还不习惯用互联网思维和眼光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敬畏意识和应对网上突发舆情的策略技能,将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遇到突发紧急舆情采取简单粗暴地“封堵删”等手段[4],贻误处理网络突发舆情的最佳时机,

3)舆情监测手段与技术应用不足。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而来的是网络信息的海量增加,如果监测手段不足或不能做到实时监测,就会导致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出现滞后,让负面信息、虚假新闻等占据主导地位。当前情况下,我们对舆情信息的监测手段上,往往还使用的是最原始的人工搜索引擎检索方式,还缺乏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线索的先进技术和工具,在处理网络舆情的源头环节手段缺乏。

4)网民文化水平和网络素养参差不齐。互联网时代,网民参与讨论社会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但由于个人经历、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部分网民的网络素养还不高。截至2020年3月,我国9.04亿网民中,高中/中专/技校(含)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比达高达80.5%,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仅占19.5%①。网民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在网络空间就有可能表现为网络素养的千差万别。有的网民把互联网当作“泄私愤”“刷存在感”的地方,把对社会、公众或个人的不满情绪诉诸于互联网上,试图制造网络舆论,引发网络舆情。

3  新媒体时代突发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1)增强互联网思维和舆情意识,会用善用敢用互联网开展舆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5]。当今时代,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离开互联网将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互联网思维,努力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作为一门必修课,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学习认识,研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和发生机制,掌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技巧。

2)人盯和技防相结合,提升网络舆情预警研判能力。面对海量增长的信息和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涌现的传播媒介,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除了人工搜索手段外,必须研发创新新的舆情监测技术,并且技术手段要在舆情监测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成熟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是信息时代进行舆情监测预警的一把利器,要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开发完善,构建包括舆情计划、采集、加工、发布等主要模块的互联网舆情研判平台[6],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效提升突发网络舆情预警研判的预见性、有效性、及时性。

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疏导网民情绪。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镜,许多问题经互联网发酵后,普通问题转化为了社会风险,局部问题演变成了全局性问题。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要把握好舆情处理“黄金时间”,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抑制谣言传播、维护公信力,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主动实施引导策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纾解社会情绪,尽可能缩短“信息真空期”,有效压缩有害言论的传播空间。

4)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网民网络素养和分辨认知能力。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为载体,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和网民喜闻乐见的风格,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帮助网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网民依法上网、理性思考、文明发声、有序参与,增强网络信息的分辨认知能力,理智辨别信息、选择信息,不盲目追从、跟风网络舆情,主动在网络传播中承担的自己应有责任,使网络真正成为网民方便快捷的知识库、温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舆论场②。

注釋

①数据来源: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中国文明网:2017重庆市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启动,http://www.wenming.cn/syjj/dfcz/zq/201704/t20170410._4170401.shtml。

参考文献

[1]蔡立斌,梅龙宝,张浩.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扩展规律建模与仿真[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75-78.

[2]成涛,谭雅颖.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挑战和应对[J].湖南社会科学,2019(3):164-167.

[3]王令.新媒体时代的舆论规律及危机应对[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9):70-74.

[4]张振强,尼玛卓嘎,罗布多吉,等.新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路径分析[J].视听,2019(12):151-152.

[5]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01).

[6]薛瑞汉.国外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9):106-111.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挑战新媒体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