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徽韵桐城歌

2020-09-06 13:23胡长梅
各界·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胡长梅

摘要:桐城歌是我国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本文从桐城歌的特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入手,从当地的居住和交通的视角上看桐城的物质民俗,为更好地研究桐城歌的产生与流布,开辟一条路径。

关键词:居住与交通;桐城歌;民俗文化

桐城市隶属于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大别山的东麓,长江的北岸,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宜秀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依次呈阶梯状分布,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人口75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宜林宜粮,物产丰富。交通四通八达,便捷快速,206国道、沪蓉高速、德上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合安九高铁纵贯全境,水路经菜子湖直通长江,可谓之“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

一、桐城歌的特色文化概述

桐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催生出桐城歌。桐城歌既反映了桐城人民崇儒重教、守礼尚俭、勤劳智慧、淳质平和的风土习俗,同时还映射出了古代人们对纯真爱情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充分突出了对人间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鞭挞,是桐城精神文化遗产的一个浓墨重彩部分。桐城歌独特的七言五句体式被专家称为“桐城歌体”,对吴歌、扬州清曲、土家情歌及黄梅戏影响重大,在湘鄂皖赣及浙西地区等范围更大空间形成“桐城歌谣文化带”。

历代桐城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歌谣之中。2008年国务院将桐城歌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桐城市文化馆为项目保护单位。为了解和展示桐城歌的前世今生,桐城歌的居住和交通就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二、桐城歌的居住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风土人情各异,各个地区的环境气候大不相同,也就导致了居住环境的大不相同,生活的习俗也就不同。每个地区都有根据自己地区特点的最适合的居住环境。

桐城建房便表现出十分浓郁的民俗风情特色,姚兴泉说道:“桐城好,新室喜初移。”在这首桐城歌中,我们便能清楚地知道这个习俗。

旧时民间建房,是人生头等大事,往往倾注一个人半辈子心血和辛劳。对于家庭的兴旺发达,往往取决于神灵的保佑,于是人们不得不谨慎行事,都要请阴阳先生择定吉日良辰。其中以“上梁”最为讲究,场面隆重热烈。

在古代居民住宅的结构设计当中,在正屋的正上方屋顶有一条专门挑起椽子的檩条,这根檩条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栋梁”,这根“栋梁”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人们心中的“镇屋之梁”。现代人们盖房子常说的“上梁”就是指这根檩条,并且在上梁之前都会举行特别隆重的祭梁仪式。新建住宅的主人会择吉日在恰当的位置摆上鸡、鱼、肉“三牲”供品,由木匠师傅进行主持祭梁仪式。首先是祭天、祭地、祭八方神灵等,然后木匠师傅将主人早已准备好的大红公鸡使用斧头砍断脖颈,并将鸡血滴洒于大梁之上,木匠师傅在往大梁上滴洒鸡血的同时嘴里要时刻念着赞词,这个过程被人们叫作“点光”。在祭梁仪式结束以后,要在大红纸上写上“上梁大吉”四个大字并贴于大梁之上,并且用大红布将其覆盖住,同时还要系上两条大糕,寓意为“步步登高”,然后就可以正式进入上梁的正式环节:点亮请梁灯,住宅的主人开始燃放鞭炮,同时建造住宅的砖瓦匠、木匠等开始进行上梁工作,扛着大梁,等着木梯,步步升高。并且一边上梁一边唱着“上梁歌”。木匠唱“下有金鸡叫,上有凤凰啼,此时正是上梁时”(或类似语)时,家人、亲友和凑热间的观众齐声“接口彩”,说“好!好!”待脊梁安置稳要后,砖、木二匠将带上去的“抛梁粑”(现在人除“抛梁粑”,还有糖果糕点、香烟等)向下面人群抛撒。此时欢乐气氛进入高潮,大人一面抢“抛梁粑”,一面说着让自己家兴旺的吉祥话。小孩子也一边叫喊着一边抢粑,谁家的孩子抢到的粑越多,叫喊的声音越大,谁家就会发大财。木匠仍然一个劲地唱,直至把赞梁歌唱完。木匠既要有口オ又要有心才,不仅要背熟几套从祭梁、上梁到赞梁的格式吉祥辞,同时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以防遇到稍有不顺的地方能够及时地讲出一些对应的吉祥辞来“化解不详”。比如:如果在上梁的过程当中,请梁灯被风吹灭了,木匠师傅就需要即兴发挥,见风挂牌地唱道:“贵府堂上一盏灯,一盏红灯两样用,方才照出金银宝,现在变成聚宝盆,万宝归仓笑吟吟。”这样一唱,房主不仅打消顾虑,反而更加欢心。

三、桐城歌的交通文化

桐城素有“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交通方式以水路菜子湖、嬉子湖等直通长江入口,以陆路驿站为交通枢纽,古时桐城著名的有吕亭驿和陶冲驿,因此古时桐城甚是繁华。

相对于普通的居民来说,最普通的是步行,日常进行上山打柴和下地干活的时候,主要还是步行,“走下田来把秧排,前埂排到后埂来”,走街串巷的小贩也是需要步行,“桑树扁担软悠悠,挑着货担下苏州”,去找红颜的小伙子也是“相认大姐在舒城,来来去去翻大岭”。这是桐城北乡“旵冲山歌”的形成因素。

还有一首:“乖姐住在檀香崖,高山高水又高排,翻山越岭去找姐,草窠走出大陆来,大陆来,一年多跑几双鞋。”通过歌唱一年穿破的鞋子来比喻晴朗的情深和探望情人的频率,可见小伙的深情,这些歌中,都可以看出当年的桐城人民步行。

騎马乘车时古时候官员或者有钱人的配置,一般的百姓人家是无福享受的,穷人只有羡慕,并且感叹:

“正月里来正月爽,有钱媳妇回娘家,又有驴子又有马,又有糖糕和糖饼。”但是,多数的女子在结婚的那天是可以坐到舒舒服服的车马轿子的:“车来车往,马来马停。一把喜果,撒开轿门。”这些歌中都表现出了车马也是一种重要工具。

船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对于住在大沙河、尹河、菜子湖、嬉子湖区域的先民们来说,船更加重要。“哥打渔来妹划桨,哥掌舵来妹划桨,菜子湖里无田地,一网鱼虾一网粮”船对于渔民来说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情歌中的一种感情寄托:“姐爱小郎在河东,要想看郎把船撑,水深浪大船无舵,摇摇摆摆在河中,在河中,看郎不怕有险情”。表现出为了看望心上人,几乎冒着生命危险,桐城人对爱情的大胆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船,有的地方也是没有船的,没船的地方就需要借助桥了,因此在当时修桥也是一个大善举,比如传颂已久的:“南山桥,了了桥,代代百姓都知道,砚庄有个戴名世,他为百姓来修桥。”据文献的记载,在当时已经有知名的桥梁四十多座,但是当时虽然有很多地方有桥,依旧有很多地方没有桥,就有了:“我与情哥隔道河,杨柳发青望不着”还有因为受到汛期的影响造成了桥梁被淹,情人不能相见,表达了思念之情的:“恋姐莫恋奈何桥,水涨三尺淹了桥,郎报桥头哭桥尾,姐报桥尾哭桥腰,二人哭断路一条。”在这些动人的歌谣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深情,还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桐城歌中的“嬉子湖渔歌”让我们从中窥视渔民生活的全部。

四、总结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丰厚的人文土壤与便捷的交通,使桐城歌经历代流传,经久不衰。而今的“桐城歌”传播土壤和路径更为丰富,借助现代传媒“桐城歌”将会越唱越广。

【参考文献】

[1]尹思放.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Z].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9.

[2]程爱兰.从居住与交通的视角看桐城歌的民俗文化[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04).

[3]开健,占峰.关于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略论贵州茂兰自然保户区民俗文化的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互联网+”促进民俗文化活态化
民风民俗
关于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思考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