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

2020-09-06 13:33于九军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蒲公英金色草地

于九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語文教学不仅在于传授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辨内在驱动力,引出学生的内在思辨诉求,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布设悬疑阅读,激活“思辨”内力

语文是生活的艺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不断经历各种前所未有的事情,产生各种“第一次”,形成惊奇、悬疑的体验。作为语文教师,若认真观察,则可以发现小学生对于“悬疑”“推理”“探索”“探险”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喜爱,很多学生喜欢参与探险活动,并且能够在探险的过程中收获良好体验,形成丰富、宝贵的成长经历,获取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体内的“思辨”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课文内容。

在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的《金色的草地》的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阅读之初,教师可以从经典语文阅读教学角度提出相应的悬疑问题,通过比较的方法故布疑阵,促使学生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呢?”的想法,具体过程如下: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返回家来,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我开始注意观察,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

“同学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你有没有发现那里部不对呢?”,教师问

“没有呀,老师,哪里不对?”学生答

“在仔细阅读以下,感受文中的景色变化,敞开你的想象,发现文中哪一个景色发生了‘奇特的变化?”老师问

“有了!看到了,‘我早上、中午与晚上看到的草坪颜色不一样?”“老师,为什么草坪的颜色会不一样呀?”,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已经自己向教师准备的“悬疑”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对啊!谁能够告诉老师,为什么草坪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变成了金黄色之后为什么又变了回来?是金黄色不好看吗?请大家带着这一思考,继续阅读,并且要在阅读之后给老师讲讲你的见解”等问题,通过这种不同时期颜色比较的方式故布疑阵,且“草坪颜色”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也会促使学生产生熟悉感,学生能够在这种“相对熟悉的环境”中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内力。

二、形成矛盾阅读,激发“思辨”诉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一味的“平铺直叙”,而是要适当提出“矛盾”,通过这种“矛盾”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欲望,推动学生在课堂中一步步深入阅读,在阅读中辩证思考,从而产生“思辨”诉求。在阅读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课堂氛围像水面一样平静是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此时教师要适当造成“涟漪”,让学生发现水面“似有波动”,引导者学生一步步接近“波动”,探寻“波动的来源”,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思辨”诉求、开开展“思辨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文文章思想情感,提出具有矛盾性、冲突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矛盾”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思辨”诉求。

在《金色的草地》阅读教学中,“我开始注意观察,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原来它的花瓣都合拢了。就像我们的手,手掌花朵张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攥成拳头,黄色就包住了。”这句话分别体现出三点讯息,分别为:“傍晚草地变绿”“草地上一直有蒲公英的小花”“小花还在,但是由于花瓣合拢了,黄色就被包住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制造矛盾与冲突:文章的题目是《金色的草地》,可以文章内容分别描述了“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蒲公英小花”等景物,貌似与题目不搭;还可以提出矛盾解决建议,比如:“我认为文章应紧紧围绕草地来写,重点描述金色的草地的美丽以及金色草地的来源!同学们呢?你们是这么想的?”,通过这种“矛盾与冲突”的方法,在平静的班级气氛中投入巨石,激发学生的强烈反馈,促使学生产生“思辨”诉求,主动探索、思考、交流“为什么通过那两种景物描写‘金色的草地”,且形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矛盾冲突的环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辩、讨论、分析、归纳等环节,探寻“矛盾”的本质与答案,以此获得相应的语文运用能力;此时教师还需要关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注意把控“矛盾”的合理性,避免出现“为了矛盾而提出‘矛盾”的情况。

三、定位主体阅读,聚焦“思辨”生长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关注“思辨”环节,不断挖掘课文中的悬疑因素与矛盾因素,激发激发学生的“思辨”动力与期望;这种方式无疑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容易忽视了“思辨”的主体——学生。一味的让学生探究问题,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让学生陷入“问题——思考——问题”的怪圈中,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能够通过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问题解决意识。此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若没有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能够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自主成长与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辨”感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主题阅读”,聚焦学生的“思辨”自主生长与发展。

在《金色的草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思辨”兴趣、“思辨”能力与诉求,关注学生的主体阅读感受,结合具体内容,优化设计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清晨,太阳升上来,我看到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因此,草地也就变成金色的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等课文内容,教师在故意设置“悬疑”与“矛盾”的过程中,要反复强调课文中的“我们”,促使学生将“自己”与“我们”联合起来,提出“若是你们,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你们喜欢一件事物的起因是什么,还记得吗?”等问题,促使学生资助思考,资助开展辩证思考与探索行为,从而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提升。通过实际阅读教学分析,可以发现,要想聚焦“思辨”,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与诉求,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矛盾,让学生在这一空间中能够充分释放“思辨”诉求与期望,以此锻炼、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悬念、提出问题、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辨”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内力,主动探索与思考,辩证看待问题,在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延寿小学(226621)

猜你喜欢
蒲公英金色草地
蒲公英
Laughing song
金色七夕节
草地
金色十年
穿一双闪亮耀早秋的金色鞋子
金色的秋天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
一片草地的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