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方言地名词探究

2020-09-06 13:46郭华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命名方言

郭华

摘    要:地名是汉语词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产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纳雍方言地名词类型丰富,能代表地方民俗,既有方言研究的意义,也有文化研究的价值,对丰富方言学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拟从纳雍方言地名词的类型、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供地名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纳雍方言 地名词 文化内涵

地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是对一个地方地理方位的命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地名承载着当地的地理环境特色以及一定的物质、精神文化。毕节地名词王兆春研究得比较多,可对纳雍方言地名词却提及较少,本文将对纳雍方言地名词进行分析,为后来者研究纳雍方言词汇作一个铺垫。

一、地名词命名类型

著名的语言学家L-R·柏默说过:“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纳雍方言地名词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命名有特色。

(一)以动物命名的:

动物:鸡场、小兔场、龙场、猪场、羊场,猫场村、猴子岩、石母猪、家猫村、蛇场村、狗场村、龙井、野鸡落、马场村、青龙村、猫寨村、鼠场村、家猫村、等、猴子岩、猴子乡、石母猪洞、蚕箐、白龙洞。

在纳雍地区,可以发现很多与动物有关的地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纳雍自古就有赶场或赶街的生活习惯,人们需要去赶集买生活用品,也要把自家的农产品背去街上去卖,这种习俗在纳雍叫赶场,五天赶一次。古以“场”为名者,往往在前冠以十二生肖名,如龙场、狗场、鸡场等。“赶场”,是当地人们至今仍保留的一项传统习俗,而赶场之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如今多为乡、镇以上地名。纳雍一带,村寨以下以“场”命名者极少。此类地名在黔西北一带分布较广,至今仍有大量遗留沿用下 来,而各市、县重名者颇多,反映了明、清以来随着移民的大量迁入,集市贸易逐步繁榮的历史。

(二)以河流命名:总溪河、杨家河,干河沟,暑仲河、瓜种河,扯瓜河、扒那河、索桥河、水东河、大院河、木成河、路明河、武左河、岔河。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择水而居,有水才能孕育生命和文化,纳雍也是,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居住。住的时间长了,它们的地名就以河流,溪水命名,以此表达纳雍人民对故乡的热爱。如:下木空河、杨家河等。

(三)以姓氏命名:罗家寨、肖家寨、胡家寨、杨家湾、马家营、陈家寨、刘家寨、朱家寨、江家大坡、胡家坝、彭家寨,郭家寨、霍家寨、唐家坝、张家湾、赵家弯子、董地,史家街、余家洞、何家院、安家寨、周家寨。

整个纳雍县,姓氏较多,很多大的家族是从江浙一带搬到贵州,最后再搬到纳雍的。新搬来的家族,人口多,有钱,有实力,逐渐在当地崛起,有了名望,久而久之,就会把当地的地名改为自家的姓氏,比如江家大坡,胡家坝,郭家寨等。

(四)以事物形状命名:枪杆岩、九洞天、仙人洞、林场、朱砂寨、夹沟村、干河沟、岩上村、双岩头村、关门山、高峰村、一棵树、黄坡坡、天生桥、窝窝寨、十二湾、夹岩村、茅草坪、石板寨、岩背后、沙子冲、观音阁、龙井、高原、高坡、跳花坡、大尖山、山脚村、弯子村、黑塘、陈家小冲、多罗田坝、岳家田坝、田坝寨、大还坡、双山村、大龙井。

纳雍县属于卡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溶洞较多,这样造成形成各种各样的山峦和洞穴,由于它们比较有特点,从而形成地名保留下来。

(五)其它的命名:官寨村,以麦地,治沟、新寨,新发、新益、化夏、火重、苗寨、苗坟、阳光、三岔路、烂坝、水轮站、打油寨、文化村、菜子地村、胜利村、安山村、耸古、化作、寨乐、鹿山村、沙包、抵纳寨、宣慰洞、万寿桥等。

总之,纳雍方言中,地名词很有特色,由于所处环境,居住地,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导致它们对地名的命名是不同的。

二、地名词的语言特色

此外,地名作为一类特殊词汇,音、形、意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另外也会受到语法和修辞的制约。

(一)音节构成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地名词也有音有义,并且分为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先秦时期,地名词以单音节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变为双音节词,今天进入了新时代,多音节地名大量增加,比如:香蜜欧城,茶树梁子等。

1.双音节地名

罗治、化作、猪场、羊场、维新、寨乐、沙包、黑塘、居仁、水东、姑开

2.三音节地名

老凹坝、扯瓜河、枪杆岩、九洞天、野鸡落、沙家坝、大还坡、下木空、干河沟、跳花坡、王家寨、库东关、张家湾、杨家河、锅圈岩、郭家寨

3.四音节地名词

江家大坡、茶树梁子、岳家田坝、蒙家大冲、百泥大坝、鸡场大坝、龙家院子

在纳雍县地名中,双音节地名相对弱一些,占32%左右,四音节地名比较少,屈指可数,也不方便使用和交流,占21%。其中,三音节地名表现活跃,很有优势,占47%左右,因为三音节地名容易记,方便实用,也能更好区别其它音节的地名,因此分布较广。

(二)地名的结构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名词,也有语法结构关系。专名稍微靠前点,并且通过修饰通名达到某种语言效果。本节将重点探究纳雍方言地名的结构方式。

1.单纯词地名

纳雍方言单纯词地名几乎没有,目前笔者还没找到。

2.合成词地名

①偏正型:新场、黑塘、保鲜站、新寨、大寨、小寨、大冲、老街小河、平寨、平桥

②动宾型:洗米、磨坟、垮桥 ③联合型:八一、河沟、五三、拥护

④主谓型:簸落、寨落、山脚 ⑤中补型:箱子、弯子、拖歪、建新、化作

3.词组地名

一般地名都是一“专名+通名”形式,专名在前,通名在后。专名一般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修饰通名,其语法结构为偏正结构,如乌沙寨,“乌沙”是专名,“寨”是通名,这里只探究通名,因为他比较复杂,结构有些特殊。

①偏正型:杨家(河)、杨家(湾)、茶树(梁子)、干河(沟)、银家(坟)

②动宾型:打油(寨)、烂木(桥)③主谓型:雷打(坡)、火烧(屋基)

④中补型:梯子(岩)、安乐(坝)

以上是对通名的分析,而纳雍县地名中的通名大部分以单音节词为主,其命名非常注意反映自然环境。纳雍县地形复杂主要分为山地、丘陵、盆地这几类地形,河流有十多条,地势的地名通名比较有特色。

①冲:山间的小平地。如:海乐冲 ②角:山间比较狭窄的土。如:三尖角

③坝:比较平的小盆地。如:火沙坝 ④田:山间有些平的水地。如:大兴田 ⑤坡:比较偏,陡峭的山地。如:大偏坡

另外,也还有很多人文类的通名,适用范围广。比如:营、寨、洞、天、湾、地、塘、阁等。

三、地名词的文化特征

游汝杰说:“地名学是各种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特别是跟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的关系很密切。”因此,调查、记录和研究地名不仅有助于语言学研究,也是人文地理和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具有地域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不同的书籍或地图上,都分布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地名。认真分析,發现这些地名都有地域特征,这是横向的分析,也就是说某一类地名只会出现在某一地区,在其他地区绝少或者根本见不到。

纳雍方言地名词具有地方特征,也就是具有当地的特色,能代表当地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是由当地历史遗留下来的。比如:九洞天,(九洞天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纳雍、大方两县交界处,伏流下游山脊上,有九个巨大天窗,泛舟河上,天空时隐时现,“九洞天”由此得名。),这个地名是独一无二的。旮旯河、一棵树,仙人洞,半截河等,这些地名都具有地域性,它们被人们记在心里,祖辈相传,交流价值大,因此得以流传。

(二)具有民族性。纳雍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城之一。它的少数民族众多,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川青人等22个少数民族,人口将近五十万。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另外,因县南有一纳雍河,即以纳雍为县名,它是彝语地名。

多民族长期交流融合,有些人数少的民族渐渐汉化,或是由于比较贫困导致自己的文化被其它民族融合,甚至取代,没有了自己的特色。纳雍方言汉化很严重,可还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地名。如:苗族的跳花坡,彝族地名纳雍,这些地名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三)具有稳定性。地名是全社会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记号。纳雍先民自从搬到此地就定居下来。稳定的生活,使得一些地名词被确定下来。因此,纳雍方言地名词具有稳定性,变化不大。如:纳雍、猴子岩、维新、居仁等,一直没有变化。

(四)具有通用性。纳雍“地无三里平”,山高谷深,有些地方现在还比较封闭,但是人们交往密切,走亲戚。通过方言的交流和融合,纳雍方言地名词渐渐都熟悉了,具有通用性,无论在哪个地方,提到这个地名,大家都晓得。如:观音山、寨乐、安乐坝、扯瓜河、下木空等。另外,还出现了地名中的大量通名。如:寨、冲、坝、营、阁等。

结语

纳雍方言地名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关注的人少。纳雍作为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语言习惯、他们居住地的每一个名称,也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从纳雍方言地名的类型、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加以分析,为当地的文化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D.上海:复日大学出版社,200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修订本)[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35.

猜你喜欢
命名方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过足官瘾
官瘾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