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及成因研究

2020-09-06 13:46周裘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成因分析

摘    要:网络剧文化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重视对人权、人文的解构,基于文化主体、现实矛盾并依赖于互联网发展。网络剧文化背后的常见观点与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而这也引发了社会对网络剧文化价值的深思。本文主要对网络剧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络剧文化;后现代主义;成因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媒介载体,互联网对现代社会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互联网不仅培育了完全不同的文化主体,而且还能够将现实矛盾完美融合在文化中。网络剧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其内容及价值明显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网络剧文化时需要首先分析其后现代特征。

一、打破男性特权法则

在传统社会里,男女的权力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男性会自发加入男权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之中,使得社会长期处于性别压抑的状态下,而这也使得社会的男权主义更加稳定。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下,拥有比女人更高社会权力的男性会借助各种媒介渠道对女性进行审视,掌握女性的一举一动,并用男性所制定的社会规则把控女性的状态,使女性一直处于被控制的弱势地位。在工业时代,社会性岗位逐渐增多,在劳动力需求下,女性从家庭迈向社会,从事社会的生产工作,社会中女性的出现逐渐扭转男权社会的局面。而女性通过经济独立所积累的物质基础又使得女性能够开始尝试摆脱男权社会所制定的性别权利规则。在这样的基础上,女性开始如同传统社会的男性一般寻找性别上的优越感,借助媒介渠道审视男性并尝试把控男性的行为动态,女性的审美不再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这样的新型女性独立审美在网络剧文化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媒体开始尝试站在女性审美角度制作文化产物,年轻女性可以基于这些文化产物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消费观念、独立审美观念,可以说这是一种新时代下女性性别优势的体现。

以对打破男性特权法则这一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为例,娱乐圈将女性明星和男性明星的称呼都是当代社会对年轻明星的赞称,而此前的审美往往都是以女性外貌为主,除了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取向外,女性也往往追捧女星的外貌与穿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观看网络剧时,更倾向于男女主角都具有良好的外貌。对近年来热门的网络剧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男主角都是由年轻时尚、高颜值、阳光帅气的男明星、新人进行扮演。除此之外有另一种现象也可以作为打破男性特权法则的证据,那就是“耽美文化”的发展与流行。“耽美文化”发源于二次元世界,并于近年来在我国快速成长,是网络剧中的一个重要体系。“耽美”一词发源于日本,是近代文学中对唯美、浪漫事物的称呼,后来则用来指代男性之间的爱情。2014年,耽美电影《类似爱情》一夜走红,在这之后,耽美剧快速发展。2016年,柴鸡蛋制作的《上瘾》一经上线便在24小时内突破了千万点击量,刷新了所有类型网络剧的首日点击量,微博的相关话题在4天之内便超过了10亿,而该剧的主演更是一夜爆红,粉丝呈指数型增长,在网络上取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进一步推动了耽美网络剧的发展。2017年是耽美网络剧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大量的耽美网络剧应接不暇。而耽改剧无形之中也给网络剧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观众不再追捧琼瑶式爱情,将看惯了言情剧的目光投向耽改剧,也体现了审美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如《原生之罪》中,以单元剧方式呈现了女性对于男性特权压迫的反抗,剧中的女性,有些是受到了肉体上的压迫,也有一些受到了精神上的压迫,当然也有一些是因为自己的贪念而走上了歧途,虽然这些女性对于男性特权反抗的方式不可取,但是这也是女性精神觉醒的表现之一。无论是流行的风靡,亦或是含有女性特权反抗的内核剧,无一都能表现出当代人们价值观正在从“取悦男性”向着“取悦女性”的方向发展。

二、颠覆精神文化追求

现代主义所蕴含的精英文化对传统的资本主义一直有明显的批判态度,而后现代主义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重视文化的实用性属性,将文化的工业性发展这一模式变成发展常态,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所催生出的文化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工业化、流程化的商业产品,逐渐消磨掉文化产物的独特性、创造性、创新性,使文化产品变成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东西。近年来国内的视频平台都非常重视IP的开发力度,全方位发展网络剧并开发网络剧的潜在资源成为常态。网络渠道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作为基础,将文化包装成娱乐的形式,引导年轻人追求明星、物质,而这种刻意的资本引导也使得网络剧在现代文化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研究网络剧时发现,许多网络剧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资本力量,在资本力量的操作之下,网络剧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状态,就是打造全民娱乐的状态进而做到利润最大化,但这种状态无疑是丧失了对文化艺术的本质追求,使得文化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停滞。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位于文化工业化的对立面,人文主义提倡人的创造性,讲求基于人的才华展现生命的真谛,追求自由理性、富有美感的事物,可以说,人文主义所诞生的文化产品是人类思想深处不断酝酿而形成的高价值产物。但工业化时代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供大于需的市场状态下,资本主义者意识到只有不断促进大众消费才能够实现资本的发展,进而推进工业时代的发展,消费主义由此逐渐形成。在后现代的文化工业化时代,不同于人文主义所追求的艺术审美性,文化产品不再需要具备“精神价值”,而是批量生产的复制粘贴物,文化产品不再具备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功能,而是成为消费者所需的一种商品,为消费者带来消费的欲望,进而达到工业社会所需的商品变现和资本逐利目的。

以对颠覆精神文化追求这一点特征进行求证分析为例,2017年有14部现象级网络剧,“现象级”指卓越的人或事物,有《颤抖吧,阿部》、《搜魔记》等,这些网络剧的资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分别是出品公司和依附的财团,在这些庞大的资本力量操作下,网络剧文化也就不费吹灰之力地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对網络剧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2014年到2020年的这6年间,我国的网络剧文化的娱乐化性质不断提升,资本主义不仅在网络剧文化的热点题材上争先抢夺市场,使得网络剧文化千篇一律的特点更加明显,而且为了快速抢夺市场利润,使得网络剧文化向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在院线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线之前,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抄袭电影《她才是潘金莲》、《潘金莲就是我》、《谁杀了潘金莲》等,严重的抄袭现象给网络剧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余罪》、《16罪》等暴力电影在网络上也掀起了不小的热潮,但同时也有大量的网络评论认为这些网络剧的播出会影响未成年的价值观培养和社会风气。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2016年度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表示在2015年处理了150多部存在违规内容的网络剧、网络电影,由此可见违规内容如此常见。但网络剧文化的流量非常高,在巨大的市场面前,资本主义肯定会争先恐后进入市场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在《2015~2016年中国网络自制剧市场白皮书》中表示,网络剧在我国的发展呈现一片良好的趋势,在2016年TOP50总流量达到463亿。时至今日,资本力量的操纵已经使得网络剧丧失了文化艺术的生命和价值,变成了消费者手中的娱乐工具,而大众也在资本操控的市场之下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三、个性挑战权威

在传统的社会中,传播的媒介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传播媒介无法向某一个特定的圈层传播特定的内容。广泛的范围也就影响了传播有效性,不具备个性化与差异化,大众收到相同的传播内容也就意味着只会激发公众的某一相似属性,人们的价值观无限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人们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性心理影响下,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高度契合,人们习惯于从众行为和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会自发构建标准化的、具有规章制度的社会,并且自发遵守社会规则,由此也可以认为传统社会的传播媒介是对社会团结力量的维护,个性在这样的社会难以得到发展,只能屈从于大众。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复杂的思想交融环境下,统一标准的文化审美逐渐被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模式所取代,表现在网络剧文化中,则可以体现在个人英雄和审丑表达的发展上,而这可以说是个人力量在互联网的展现。互联网使得人们的信息交流快速发展,当人们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割裂。技术与文化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使得技术已经深入文化领域,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可以说技术对文化领域的影响至关重要。

以对个性挑战权威这一点特征进行求证分析为例,科技的发展使得传媒介质也在更新换代,互联网的普及也使私人定制和定向传播成为一种并不罕见的形式,圈层的分类更加明显,其间的差异也被人们所重视,向某一个圈层传播特定的内容不再是无法实现的想法。网络剧出品方可以针对不同圈层的个性需求与独立意识选择网络剧主题,网络剧将成为这一个圈层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工具,从而实现出品方经济上的收益。如针对二次元圈子里的消费者,投资出品了《黑白无双》、《画江湖之不良人》等,如针对学生的青春校园剧《我和两个他》、《甜蜜暴击》、《单恋大作战》等。在圈层不断分化的同时,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向着独立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的低包容性使与众不同的行为时常出现以博人眼球,但难以得到制止。虽然说个性化发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但也可能会影响人与社会之间的自然关系。此外,在网络剧中主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的机器,更倾向于塑造富有个性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角色,这些角色不一定是高富帅、白富美,矮矬穷的屌丝也可能会成为网络剧的主角,这些主角有明显的缺点和喜怒哀乐,讨厌上位者的装腔作势,以淡淡的嘲讽来表达不满的情绪,而这正好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发泄心理压力的平台。知名的网络剧有《屌丝宿舍》、《屌丝男士》、《我不是屌丝》、《微笑江湖》、《郑在笑》等,剧中的主角都是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他们在生活中普通平凡,但在某些时候又能表现出骨子里的英雄主义,尽管生活在磨灭其斗志,内心却始终存在着理想。

人们非常认同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性、多元性、否定性,后现代主义与互联网融合碰撞之后应运而生的网络剧文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社会上掀起一波波热潮。本文对网络剧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成因,希望能够为我国网络剧文化的研究作出理論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亚奇.性别乌托邦:网剧人物形象的颠覆与想象[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02).137-149

[2]王伟.“耽美”:边缘的愉悦——对耽美网络剧的考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71-74+109

[3]雒有谋,唐雪莲,王兰燕.论网络剧的道德审美规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28-31

作者简介:周裘,(1979—10),汉,男,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本科,二级导演,主要研究方向:电视剧策划。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成因分析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
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