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渠楠屯生态环境设计开发模式思考

2020-09-06 13:46刘曜珲韦自力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旅游

刘曜珲 韦自力

摘    要:随着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长期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越来越渴望接近自然,在这一状况的出现使得乡村旅游业迅速升温,形成了丰富的业态形式。本文通过渠楠屯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点的研究,分析渠楠屯保护发展存在的困境和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传统建筑的修缮、生态建设的强化等措施,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建设

从2013年开始,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全国各地都加大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探索研究的力度,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典型特色的美丽乡村模式,如: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案例。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渠楠屯依靠其自身的地理、自然生态优势,又具有传统的民族建筑和田园风光,将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变为经济建设的优势非常大,适合生态旅游业开发的同時对渠楠屯进行保护性发展。

一.渠楠屯概况

(一)背景概况

1.地理环境

渠楠屯位于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昆仑村,地处低纬度地区,总面积达到10.1平方公里。村庄坐落在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片区九重山的东南部。主要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广泛分布着山地、峰林、洼地、地下河流等多种地貌形态,形成多种多样的地域性气候。地处桂西南地区,气候温和,水分充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均气温在21.3℃~22.8℃之间,日照达到1693小时,无霜期长达346 天,年均降水量1050mm~1300mm。

2. 自然资源

(1)动物资源

渠楠屯生活着白头叶猴和猕猴两种灵长类动物。其中白头叶猴是喀斯特石山环境中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仅分布于广西西南部,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猴类之一。它们在形态、行为等方面产生了特殊的适应性特征,体重多在8—10kg,身体纤细,身体的结构能够让他们在悬崖峭壁之间攀爬、跳跃。白头叶猴多以植物的嫩叶、嫩芽、茎和果实为食,夜间栖息于岩洞或石缝间。夜宿地多选择在其天敌不能到达的悬崖峭壁上的天然洞穴。

(2)植物资源

渠楠屯森林的原生类型已荡然无存,次生林也很少。原有森林分布的地段一部分(如较宽阔的圆洼地、槽谷地)已被辟为农地,为甘蔗、橘子、花生等人工植被所代替,仅在社区内部的“土地庙”周边、风水林及一些比较封闭的圆洼地及其边缘或狭谷的谷底两侧才残存着一些近原生或次生的森林片断,大面积的峰丛石山广泛分布的则是以灌木和小乔木以及有刺的藤本植物所组成的次生藤刺灌丛或次生灌草丛,其组成多是以适应干热环境、阳性或中生性的植物种类为主。人工植被主要为尾叶桉林、秋枫林、甘蔗草丛等。

3.人文特点

渠楠屯目前有110户,其中常住人口为300余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自然村屯。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因此当地的生活水平相对比较富裕。当地居民的一些传统观念和习俗与自然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村规民约反映出了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观点,如对村落附近的“风水林”、“土地公”和“神龙庙”周围树林的保护,村落居民区的后山不许砍伐和放牧等,都对当地自然生态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渠楠屯保护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村落建筑风貌问题

渠楠屯虽然保留有21间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居干栏建筑,但要打造为一个生态景观旅游村落还有待开发研究。由于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许多地居干栏民居建筑房屋早已无人居住,且遭受蛀虫侵蚀,雨水腐蚀,大量老宅存在破损变形和局部垮塌的现象,再加上村民对传统干栏建筑保护观念的缺乏,对已经破损的房屋进行整修时,通常使用的都是新式材料,如石棉瓦和简易塑料瓦等,这样既破坏了整个村落的景观协调性,也缺少了传统地居干栏建筑特有的风貌。外出务工者受到城市的消费价值观的影响,将打工挣来的钱用于生活品质的改善,他们有的在城镇买房定居,老屋被废弃无人管理;有的回村盖起了“小洋楼”,用红砖、混凝土等新材料营造成了方盒子形建筑,村落失去了地居干栏建筑的整体性。

(二)公共基础设施问题

1.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匮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也备受关注,乡村中心有蓄水池塘,水量丰富,为村民提供了充足的杂用水水源,但是村落里缺少污水处理设施、排水沟渠,许多废水流往低洼地带,缺乏消防给水设施。村落中除了村民居住的房屋外,却没有给予村民业余活动的场所,也没有为村民提供锻炼、沟通的场所区域,环村道路缺失,村内村民停车场没有固定地点,村民停车随意性强。

2.生态旅游设施空缺

随着乡村旅游的飞速发展,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多样化,渠楠屯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着较好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尤其是白头叶猴这一国家级保护动物的存在,使村落的生态旅游备受关注,但是村民对乡村旅游理解不深,又缺乏具体的规划,长期处于自发性的更新状态,环境设施脏乱差。渠楠屯乡村内部交通系统不完善,车行道路没有形成系统性,缺乏可达性,枯燥的旅游路线,没有为游客提供便利性的空间。村外旅客停车场地规划缺失,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缺少供游客使用的公厕、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且无相应的景观引导。

(三)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问题

渠楠屯周边山石耸立,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混凝土“方盒子”的兴起,村落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极不协调,既破坏了整个村落的整体协调性,也缺少了具有独特地域性建筑特有的气息。渠楠屯缺少了整体协调性,除了供村民居住的房屋以外,没有特定为游客们设置的住所,让建筑能很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使村落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三、渠楠屯生态建设保护的策略

渠楠屯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持完好,使很多地区适应性物种在村落附近得以生存下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的存在反映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在渠楠屯的建设规划中应按“生态保护型”村落制定发展计划。

(一)完善基础设施

渠楠屯依山而建,利于排水,结合地势等自然条件,设置排水沟渠,就近分散排至池塘、稻田等现有的储水体中,并将收集的雨水作为农业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完善硬件设施时,也要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为他们提供活动交流的场所,在村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段设置体育设施器材区,打造老年活动中心,为村民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设置多种观光参与性游览项目,致力为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当地生活着国家一家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可适当增加科普馆,介绍白头叶猴的生态习性和村落的生态环境情况,以满足多种形式的游览休闲要求,增加寓教于樂的游览体验。还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在沿池塘及环山一带,建造树屋,很好地解决当地的气候造成的潮湿现象,让游客更好地体验生态村落的特色文化,不打扰当地村民生活,还能更加贴近自然。

(二)修缮传统建筑

对仅有的21栋传统建筑进行修复与周边环境的改善,形成既有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乡村环境,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渠楠屯,在其他传统村落也较为普遍存,在修复传统村落时,应主要考虑把现有质量较好、价值较高的传统建筑保存下来,再以传统建筑为中心,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疏通周边的交通。

(三)强化生态建设

以生态特色为基底,打造特色旅游生态村,渠楠屯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着有良好自然生态与传统风貌的乡土景观,是渠楠屯发展的坚实基础。

1.利用攀援植物软化建筑

攀援植物在垂直绿化中具有一定观赏性和实用性,对于村落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垂直绿化可以很好地满足建筑对于生态的需求,沿村道附近的耀眼的“方盒子”建筑和有特殊颜色的房屋使用常春藤进行“活态性装饰”,对村落中混凝土建筑的外观整治有很好的帮助,在村落中重要位置的建筑上种植攀援植物,可以使村内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不至于让混凝土建筑在环境中过于孤立。 常春藤不仅投入成本低,可大大地节约村民们的支出。常春藤攀爬到建筑表面上时,其茂密的绿叶可以从视觉上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与自然“零距离”的感觉。此外,绿色的常春藤不仅装饰了村落环境,它散落在角落里的灵动也在无形间调剂着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打造观猴路线吸引游客

为了发展生态旅游打造骑行道路,以满足游客和村民的日常活动和休闲观光的功能,既能散步也能骑行通过。渠楠屯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良好的地理环境,为珍稀动物提供了天然的港湾,这一带一共有13个猴群,在骑行道路的沿途打造生态观猴点,在观猴点配备基础设施,有可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为口渴饥饿的游客提供自助服务的自动贩卖机还有卫生间等简单设施,既为游客解除疲乏,又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接触白头叶猴的机会,设置配套设施是对骑行道路的完善和提升,将骑行道路更好的融入生态村落中,发挥多方面的价值,促进生态村落的一体化发展。

3.建造生态民宿家园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在山脚下的池塘边和沿山树林的边缘,打造10-15栋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树屋,既可控制游客数量,不影响白头叶猴的正常生活,也能够控制性地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树屋有别于当地建筑,建造在树上,既能让游客与白头叶猴近距离接触,观察它们的生活,且更加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生态环境的美,更好地体现生态旅游的思想。

四、总结

渠楠屯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策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幸福感;改善当地的传统建筑的现状,提升人居生活质量;结合当地生态资源,围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地利用地域性自然资源,保持渠楠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延续发展,才能真正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沈广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绿色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2):163-168.

[2]杨军.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2):49-55.

[3]刘哲.广西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发展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4(11):14-19.

[4]王翌铭,龚克.广西传统古村地名文化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9(05):112-122.

作者简介:刘曜珲(1994- ),男,江苏连云港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设计。

韦自力(通讯作者)(1968- ),男,广西柳州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设计研究。

注:文章系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技艺再造价值研究”项目成果(编号:15DG51)。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