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之路

2020-09-06 13:46李孟君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电视编导纪录片

李孟君

摘    要:作为一种非虚构的文化艺术样态,纪录片是国家精粹文化的凝结,是国家印象的名片,更是推动各国文化碰撞、融合的存在。在各国文化博弈日趋激烈的时代,纪录片成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介。身为纪录片的制作者,电视编导要高度重视纪录片的创新,尤其是传播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让中国的纪录片拥有“国际范儿”,让中国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探讨了国际化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对策。

关键词:纪录片;电视编导;国家化

纪录片是以镜头为笔,真实记录历史的一种工具。在中国,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纪录片记录、保存、叙说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故事和中国各族人民多彩又迥异的生存状态。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纪录片变成了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攀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却不能与国际经济地位相媲美。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绿水青山、生活习俗等作为文化大国名片必须被运输到国际舞台上,让中国文化影响世界。而纪录片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视听语言栩栩如生地讲述着中国文化,使抽象文化立体、日常、生动地呈现在国际友人面前,让国际受众更加详实、真实地理解中国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前,纪录片的主要任务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如何讲?怎么传?除了考虑中国受众审美和观看习惯之外,电视编导更要具有国际视野,从国际受众需求、艺术审美以及观看习惯入手创新纪录片制作形式与传播方式,打造国际化记录片,对内弘扬中国文化,对外树立国家形象。

一、纪录片的国际化制作策略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等优秀纪录片的诞生,中国纪录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走出国门,奠定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基础。虽然中国纪录片出了一些名扬国际的好作品,但是个案的成功难掩纪录片整体仍不被国际认可的事实。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大、中西方意识形态的隔阂,中国纪录片被海外受众全然接受的难度较大,国际传播机构反映了中国纪录片题材单一、叙事拖沓、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等问题。要想让中国纪录片稳固屹立世界,编导必须在制作上下功夫,解决纪录片的“通病”,摆脱纪录片的中国化,实现国际化。

1.题材国际化

中国纪录片往往从历史或者民族的宏大视角切入,不是用国家政治来拔高作品,就是用厚重的人文思想来延伸作品深度。显然,这样的纪录片是做给中国人看的,缺乏中国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受众没有看这种纪录片的兴趣和爱好。这是为什么呢?全世界人民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各不相同,除非本人爱好,否则国际友人完全没必要观看处处充斥政治、民族色彩的晦涩难懂的纪录片。所以,电视编导要具有国际视野,纪录片的选题、选材要回归到生活中,找到普罗大众的共情点和共鸣点,做出符合国际受众审美需求的纪录片。比如,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以“医”为选材,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进程。看似普通平常,而就是这人类摆脱不了的日常话题最具有共通性,最能让国际纪录片受众找到共鸣点——对生命的感悟。这就是纪录片题材的国际化,也可以被称为普罗大众化,只有选材被国际友人认可,纪录片才有可能推向世界,做到世界范围内的人际传播。

2.视听国际化

冷冶夫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概括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足以证明,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的重要地位,而且画面时影视艺术叙事的基本语言,受众通过人类共同的画面语言来接受信息。所以,中国纪录片的画面语言要符合国际市场传播特点,画面叙事要具有国际化特征。具体来说,电视编导要用记叙性画面语言讲述纪录片的主题内容,用描述性画面语言润色内容背景,用表现性语言表现主观思想和主题意蕴,让纪录片达到用客观、直白的画面语言诉诸于视觉感官的效果,让纪录片符合中外受众的欣赏和收视特点。

纪录片是用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融合作用所构成的一门综合艺术样式。除了画面语言,纪录片的声音语言也应该充满国际化气息。自纪录片产生以来,声音就在客观真实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声音的介入大大提升了纪录片的叙事功能,让受众在听觉上获得真实感受和情感共鸣。因此,电视编导也应该重视声音语言的国际化创新,注重同期声的真实性,看重解说词明确主题的作用,同时发挥纪录片音乐的表意性,用声音为国际化叙事增效,让纪录片满足国际受众的需求,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铺平道路。

3.手段国际化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环境、景观为原始创作素材,通过特定手法的艺术加工,借助第一、第三视角并用的手法来再现真实生活的影视艺术作品。在纪录片中有两个重要要素:真实素材和艺术加工,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除了取材符合国际受众审美以外,拍摄、制作手段也要国际化,拍摄出具有国际风格的纪录片。那么,拍摄手段如何达到国际化标准呢?纪录片国际化传播内容是第一,技术是第二。电视编导要采用先进技术,如4K超高清技术,升级摄影手段,如延时摄影、逐格、升格、高速、水下摄影、微拍等,让纪录片拍摄与制作达到国际水准。只有这样,中国的纪录片才能更好的打入国际市场,国际友人才会买账。比如,大型纪录片《故宫》海外版,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公司邀请美国好莱坞《指环王》、《哈利波特》的动画特技制作团队、英国的策划团队、日本的设计团队,把现代网络技术、动漫技术、电影技術多方面融合于一体,制作国际化传播的《故宫》,让《故宫》成功走向海外。

三、纪录片的全媒体传播策略

传播渠道也是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探索内容之一。信息化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有好的内容作品,没有传播与营销,好作品也会被海量信息所淹没。所以,除了纪录片的内容制作符合国际审美以外,电视编导还要为其打通国际化传播渠道。

1.以自媒体为平台传播

自智能手机出现以后,交互式社交媒体就呈爆发式增长趋势,拿Face Book的用户量来说,Face Book已然相当于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第三大国。悄然之间,自媒体已然成长为能够与传统媒体抗衡的新势力。除此之外,数据显示全球自媒体社交平台用户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基本特点,而纪录片的主要受众群体正是高学历、年轻化群体。因此,纪录片的传播必然有自媒体的一席之地,同时自媒体也将成为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2.以国际影院为平台传播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纪录片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的存在感微乎其微。实际上,纪录片电影是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的重要渠道。与国外相比,中国纪录片电影的成熟度令人自惭形秽。然而,挑战总是伴随着机遇,中国电影纪录片市场的荒芜意味着纪录片电影潜力无限。电视编导在制作纪录片时应该赋予其影院意识,让纪录片适应电视屏幕的同时适应院线银幕,通过电影院线之路将中国纪录片推向国际。

总之,纪录片国际化传播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战略化需求,也是塑造文化大国形象的重要载体。近些年,中国的纪录片实现了巨大的突破,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电视编导应该乘势而上,抓住国际受众的视听习惯和观看习惯,站在国际化视角下制作和传播纪录片,让中国纪录片名扬海外,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冷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J].现代视听,2010,(012):31-34.

[2]武新宏.国际化语境与本土化表达——以《劫后》为例探析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之路[J].东南传播,2010,(8):128-129.

[3]闫春红,陈晓,冷伟.传播学视角下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研究[J].科技传播,2014,(5):2-2,4.

猜你喜欢
电视编导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论新时期电视节目编导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电视编导如何把握画面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