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相关方一体化安全生产管理实践

2020-09-10 01:22朱志民
价值工程 2020年25期
关键词:安全生产实践

朱志民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协助的发展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经常会将非主业的作业内容外包给专门机构来做,从而造成大量相关方在车间现场作业,也带来了较大的相关方安全生产风险。由于“谁发包谁管理”和“属地管理”的权责定义不清晰,往往形成了管理空白地带。W文章通过在车间现场的管理实践,提出对相关方进行一体化管理的思路,较好的防范了安全生产的风险。

Abstract: An enterprise normally will sub-contract the non principal works to an professionnal agencies in a collaborative society and in a new employe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interested parties will do the accross jobs in the workshop. It brings lots of risks to safty management. Unclear responsibilites between Contract-issuing and Localized managment form a blind area of the management of interested parties. The paper issues a way of intergrated in-site management on the interested parties to reach a good risk prevention.

关键词:基层车间;相关方;安全生产;实践

Key words: workshop;interested parties;safty;practice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4311(2020)25-0083-02

0  引言

随着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以及用工制度的改革,到2019年初,有大约11万相关方人员在中车作业、服务。这些相关方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临时用工较多的情况,不时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给公司安全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和隐患。由于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在公司,也就意味着车间必须担当起现场属地化管控的职责。但是由于权责不清、管控内容不利,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相关方管控效果。本文所述车间就有设备维保、工装维护、物流运输、物料转运、保洁等各类常驻相关方,还不包括人员参观、客户监造、质量检查、工艺服务等临时相关方,也面临着巨大的属地化管理压力。

1  情况介绍及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情况介绍

本文所述车间,主要从事高速客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海外铁路客车等列车转向架部件的生产。车间拥有厂房14跨,占地面积近40000平方米,按照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分为焊接区、机加工区、轮轴区、组装区4个大区域,现有员工450余人。车间拥有各类加工设备700多台,具备年产5000个焊接构架、2500辆转向架的制造能力。车间现场有常驻相关方15家,固定服务人员58人,部分信息见表1所示。相关方在现场的作业,涉及有登高、动火、化工作业,一旦缺乏管控,必然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吴天明等人认为,相关方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环境不明、管理不顺、职责不清、衔接困难、措施缺位等,成为发包方安全盲区和薄弱环节[1]。这些问题在车间现场也基本存在。车间许多人在大脑中固有的观念认为,相关方和车间没有关系。合同不是车间签订的,车间没有权利去管理相关方。然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安监部门仍然会追究公司的主体责任,损害的仍然是公司的整体形象和利益。2018年以来,中车先后发生了十多起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相关方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较坏的社会影响,充分暴露出对相关方的管控认识不高、责任担当不够、管理存在漏项等问题。

1.2.1 管控认识不高

有资料显示,在生产经营单位,一年总共发生的可记录的虚惊事件和伤害事故中,由相关方作业人员引起的虚惊事件和伤害事故占80%,相关方的虚惊事件和伤害事故发生率通常高于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率[2]。而车间现场的安全管理,并没有把相关方纳入管控范围。车间内部的安全培训、考核、责任制落实,以及日常的点检,都是围绕着生产作业流程进行的,始终认为相关方是签合同部门的管理范围。没有形成工作补位,而是互相推脱,必然会造成现场管理的真空。

1.2.2 责任担当不够

在相关方进入车间现场作业时,车间安全管理存在缺位。车间普遍认为相关方的资质、人员的能力,应该是发包部门审核过的;相关方使用的工具和物料是他们自己带的;车间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作业场所以及适当的工作便利,相关方应具有自我安全管理的能力;相关方在现场的危险作业,都应该是由发包部门负责,毕竟“谁发包谁管理”。

1.2.3 管理存在漏项

由于发包部门认为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相关方的现场管控应由车间负责;而车间则认为“谁发包谁管理”,双方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白地带。而公司对于发包部门和车间的管理职责,并没有明确界限,则必然造成要么没人管,要么一堆人都在管的乱象发生。

2  一体化管控的实践

2.1 把相关方纳入车间管理体系

2019年,地方安监部门在对公司例行检查后,对公司的相关方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公司很快优化了管理流程,并对车间提出了具体的相关方管控要求。

2.1.1 建立属地范围的相关方名录

车间生产组编制了《车间相关方管理办法》,对现场的相关方进行台账登记,记录相关方工作的依据、时间(长期、短期及起止时间点)、作业内容(是否含危险作业)、人员(数量、资质)等。并针对每个相关方,建立一个动态安全管理的档案袋,存放以下内容:相关方资质、人员资质、作业审批材料、安全教育记录等信息。

2.1.2 对相关方作业进行日常管控

车间将常驻的相关方人员纳入车间班组化日常管理,对相关方进行“五查”:第一检查资质是否健全、第二检查相关方员工队伍状况、第三检查有无二次转包、第四检查外包方进入工作现场有无管理、第五检查外包方有无安全培训、周会、班前会、例会制度等。各工区也要有专门的《相关方管理本》,每天书面填写记录相关方在现场的状态(是否作业,作业范围,作业人员,起止时间),并将相关方在现场的作业纳入网格化管理。

公司鼓励车间加强对相关方的安全管理,对于车间查出的相关方问题,可以作为公司考核时的“减免项”,冲减公司对车间的考核。车间在日常进行安全检查过程中,把相关方的作业纳入检查范围。对相关方的作业进行危险源识别,对不规范的动作、行为等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和要求整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车间可以拒绝相关方进入车间现场作业。

相关方在车间现场进行的危险作业,如登高、动火等,由原来的发包部门进行发起申请,到由车间发起申请,并由所在工区实施管控。由所在工区在现场监督相关方实施作业的全過程,并提供必要的协助。作业完成后,由所在工区进行现场结果确认。

2.1.3 对相关方进行定期的评价反馈

车间定期把对相关方的管控内容进行整理和评价,并反馈回业务发包部门。由发包部门对相关方实施奖惩考核,并根据情况调整合同业务范围。从而实现“属地化管理”和“发包管理”的相互延伸。

2.2 促进相关方提升安全管理

在车间对相关方的管理过程中,发现相关方存在着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如没有专职的安全管理结构和人员、施工队伍人员不稳定、作业人员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识字、作业安全培训不足等等。从而使车间深刻认识到,提高相关方的自主安全管理,推动相关方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

3  进一步工作的思考

车间在对相关方实施一体化安全管理之后,也暴露出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

一是车间的管理资源被极大占用,设备员、工装员、安全员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处理相关方的各项管理事务;

二是相关方的管理理念、水平和能力,与车间现场的精益管理不匹配,人员素质、管理要求、5S等多方面都需要提升;

三是相关方管理的文件、记录越来越多,慢慢的有出现“两张皮”的现场,形式主义内容比较多,有些管控要求不能落地。

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公司和车间应从制度层面予以解决。对于相关方的资质审查、培训记录、备案等内容,应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无纸化办公,并实现数据共享。对于相关方的能力方面,应在选择最优的相关方的前提下,加强对相关方的培训和帮扶,实现与相关方的共同管理提升。为了避免管控要求落空,要加强与相关方的直接交流,利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现场管理上的难点和痛点。中车在打造精益数字化车间,提升车间现场的相关方管控水平,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4  结论

车间通过对相关方的一体化管控,弥补了相关方在现场作业的管理空白,能够切实将“属地化管理”落实到位,帮助相关方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使得相关方在车间现场的作业过程受控、安全得到保障,较好的防范和规避了车间现场安全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天明,等.相关方安全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水电与新能源,2019,1:56-57.

[2]孙科,等.相关方HSE管理工作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4):100-103.

[3]周进军.企业相关方安全管理6要素[J].现代职业安全,2017,10:61.

猜你喜欢
安全生产实践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