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研究

2020-09-10 07:45覃周展
北方经贸 2020年8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熵值法评价指标

覃周展

摘要:现基于安徽省16个城市2012-2018年的数据,从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发展支撑、经济效益四个层面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创新创造与政策因素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贡献突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四级分化的特征,合肥和芜湖分居优良,铜陵、安庆、马鞍山、滁州、宣城、蚌埠、阜阳发展程度适中。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熵值法;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8-0132-03

一、前言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型支柱产业,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代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技术革命的方向,是获取未来竞争力优势的关键领域。近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相对于2018年,2019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14.9%。目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成长期,产业链尚待完善,地区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学术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是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张红梅认为创新投入能力与产出不足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葛杨生测算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发现部分年份创新投入方面的资源配置不合理。Yao-Jen Liu发现台湾地区良好的校企合作与技术转移有助于尖端知识在新兴产业中扩散。二是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因素研究。付永萍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性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政策联系度与产业发展呈现负相关关系。陆国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是显著的。李成對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效率进行研究,发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都有助于提升财政支持的效率。Tommy H.Clausen研究发现,研发补贴对美国高新企业内部研发支出具有促进作用。三是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研究。范晓莉基于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信息基础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有促进作用。王欢芳认为通过构建产业价值链和合作共享机制,错位发展可以缓解产业集群趋同化,实现协同发展。C. Cindy Fan对东亚地区产业聚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中国的新兴制造业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产力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综上,学术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十分丰富,为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以往学者多从省域层面展开研究,以城市为对象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较少。因此,现借鉴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通过构建符合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时序与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安徽省16个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一)研究方法

(二)评价指标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凸显了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与综合效益优势,参考相关学者研究,现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出发,构建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发展支撑、经济效益四个一级指标共13个二级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详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获取困难,现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与做法,采用2012-2018年安徽省市级工业与规模以上的相关数据代替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

三、结果分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评价

现利用熵值法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综合得分越高说明该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越好。表2结果显示,2012-2018年综合评分排名波动较大但差距较小,整体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稳定。创新能力指标(Y1)评分始终大于1,政策支持指标(Y2)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科技的投入与成果应用、补贴与减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作用较大。支撑指标(Y3)得分则呈现下降趋势,当地要素对战新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所降低。经济效益指标(Y4)得分时序上呈现波动上升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产出不稳定。

(二)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

根据熵值法测得,安徽省16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得分越高,表明该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越好。表3结果显示,2012-2018年期间,安徽省各城市综合评分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增加约47.94%,合肥市历年得分均最高,其次为芜湖,这两个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较优。马鞍山、铜陵、滁州、蚌埠、淮北的综合评分均大于0.1,说明这些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较好。宣城、安庆、阜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跃升状态,这些城市近年来较为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另外,淮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但发展速度放缓。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得分呈现下降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从总体上来说,安徽省各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积极态势。

为进一步比较近年安徽省16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利用Ward聚类法对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因素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第一类是发展程度高的地区,该地区仅包括合肥市,2018年合肥市生产总值约占省内1/4,为“强省会”城市,新型显示器、集成电控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较为完善,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科技公司打造“创新高地”,政策支持力度、知识成果转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等方面在省内有绝对优势。

第二类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该地区仅包括芜湖市,近年来芜湖市依托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拓展智能装备与机器制造等新产业,当地政府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战新产业的社会与政策因素良好。

第三类是发展程度适中地区。该类地区有蚌埠、铜陵、滁州、马鞍山、宣城、阜阳、安庆。该类区域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招商引资力度较大,或受地理位置影响,在吸引高素质人才、打造优势企业等方面竞争压力较重。

第四类是发展程度较低地区。该类地区有宿州、淮南、池州、亳州、六安、黄山、淮北。其中淮南和淮北为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转型任务艰巨。黄山、池州、六安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宿州毗邻江苏,这些城市区域产业优势不明显。亳州市的现代中药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受药物研发周期影响,生物医药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四、结论

现基于安徽省16个城市2012-2018年数据,从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发展支撑、经济效益四个层面入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16个城市战略性新兴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在时序上呈现小范围波动态势。创新因素作用突出,政策因素贡献上升,说明安徽省重视创新发明与科技成果转化,诸如“战新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战新产业发展基金”等政策补助和创新发明领域减免税成效逐渐浮现。

第二,安徽省大部分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上升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将全省分为四类区域。合肥市发展程度最好,其次为芜湖市。第三类区域集中于皖江经济带,部分城市位于皖北,该类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适中。第四类区域分布于皖北、皖西、皖南,该类地区面临资源衰竭威胁、产业转型困难、新兴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优势产业不明显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j.ah.gov.cn/.

[2] 施亚鑫,冯德连.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成长模式选择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8):64-70.

[3] 葛杨生.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7.

[4] 付永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605-611.

[5] 陆国庆,王 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7):44-55.

[6] 李 成,李 熙.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支持效率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9):41-45.

[7] Clausen T H.Do subsidies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R&D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t the firm level?[J].Structural Change & Economic Dynamics, 2009(4):237-253.

[8] 范晓莉,黄凌翔,卢 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4):139-143.

[9] 王欢芳,李 密.促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6(7):65-67.

[10] C. Cindy Fan,Allen J. Scott, et al.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Spatial Economic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Regions[J].Economic Geography,2003(3):295-319.

[11]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9-103.

[12] 李东霖.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探究[J].发展研究,2016(1):73-77.

[13] 童 心,谭春兰,朱清澄.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评价和优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10):47-51.

[14] 贺正楚,吴 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678-683+721.

[15] 陈文锋,刘 薇.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6(2):29-33.

[责任编辑:王功巧]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熵值法评价指标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