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西省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监测与流行分析

2020-09-10 02:00田飞焱欧阳敏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疾病

田飞焱 欧阳敏

摘要:2019年在全省30个县设置水产病害测报点93个进行常规水生动物疾病监测,同时开展9种重大、新发水生动物疫病的病原监测,以期全面了解江西省水产动物病害流行情况。各养殖品种的监测面积共计5647.6914公顷,共监测到27种病害,监测到6种重大、新发水生动物疫病病原,影响江西省水产养殖业较大的水生动物疫病有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白斑综合征、孢子虫病等,6月~8月是我省鱼病综合发病高峰期。并通过对2019年病害流行情况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预测了2020年我省病害流行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监测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识码:A

1  材料与方法

1.1  重大、新发水生动物疫病病原监测

依据我省水产区域规划和渔业生产实际,2019年我省组织开展了原农业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的一类疫病: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二类疫病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等5种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专项疫病及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浮肿病、虾虹彩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4种新发水生动物疫病的病原监测,样品采集严格遵守 《SC/T 7103-2008 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每批样品采集150尾(只),共计采样105批样品,按照相关疫病的标准/规范进行病原监测(表1)。

1.2  常规水生动物疾病病情测报

按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019年水产养殖病情测报工作的总体要求,由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牵头,制定方案,利用全省30个县级防疫站建設项目,每个县设3~4个测报点,涵盖了全省国家级良种场和省级良种场等先进企业团队,共93个测报点,组成水生动物病情测报队伍,采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研发的“病情测报系统”软件进行实时上报,对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鮰鱼、鲤鱼、白鲳、鳊鱼、鳗鲡、黄颡鱼、倒刺鲃、罗非鱼、鳜鱼、泥鳅、黄鳝、中华鳖、河蚌、河蟹等18个品种开展了水产养殖病情测报工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风险分析

2019年共监测10个批次鲤春病毒血症样品,来自全省5个县(市、区)的8个乡镇的10个监测点,涵盖国家级原良种场2个,省级原良种场1个,苗种场1个,观赏鱼养殖场3个;成鱼养殖场3个;品种包括锦鲤、鲤。监测月份为10月,水温范围为15℃~20℃;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经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005~2019年间,我省持续15年开展了鲤春病毒血症病原监测,共发现了23个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分离株,均属于SVCV Ⅰa亚型,阳性检出率为3.86%,阳性渔场分布区域较广,表明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在江西省散在性分布[1]。我省的部分苗种场、被污染的养殖场、易感养殖品种(锦鲤、鲤,草鱼、鲫)等是传播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的风险点。

2019年监测10个批次白斑综合征样品,来自我省鄱阳湖周边5个县(市、区)的9个乡镇,品种均为克氏原螯虾,规格在20~50 g,采样时间为5月下旬,采样水温范围为22℃~25℃,采样pH值为6.5~7.5,监测点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养殖和稻虾连作。检出阳性9例,阳性率达90%。2017年~2019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区域内克氏原螯虾阳性感染率逐年升高,其中2019年的监测的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率达到了90%,说明近些年该病原在克氏原螯虾存在扩散传播。白斑综合征是威胁我省克氏原螯虾养殖业最重要的疫病。克氏原螯虾有残食同类的习性,这为该病原的水平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途径;非严格检疫的成虾作为亲虾进行育苗,是垂直传播的重要途径,不同育苗场来源的苗种交叉使用现象常见,一个地区,一个养殖场甚至是一个养殖池,常常会同时放养多个不同地区来源的苗种,这给我省该疫病的发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019年共监测25个批次草鱼出血病草鱼样品,来自全省12个县(市、区)的20个乡镇,涵盖国家级原良种场1个,省级原良种场3个,苗种场7个,成鱼养殖场14个;经检测共检出阳性样本1例,阳性样品监测点类型为苗种场,其它批次均为阴性,阳性率为4%,2015~2019年间,从我省主要草鱼、青鱼等的养殖场共采集185份样品,连续5年均有阳性样品检出,阳性样品17批次,平均样品阳性率9.19%,阳性养殖场类型有省级原良种场、苗种场、成鱼养殖场[1]。表明我省养殖的部分草鱼包括一些苗种场提供的草鱼苗种携带有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在草鱼养殖苗种阶段应做好检疫工作,避免引进带有病原的鱼苗给生产带来疫病爆发的隐患;在做好苗种检疫的同时对引进的苗种及时做好疫苗接种,才能将草鱼出血病的发病风险降至最低。

2019年监测5个批次锦鲤疱疹病毒病样品,来自全省5个县(市、区)的5个乡镇,涵盖国家级原良种场2个,省级原良种场1个,观赏鱼养殖场2家;监测的品种包括鲤鱼、锦鲤等。经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014~2019年间,从我省主要鲤鱼、锦鲤等的养殖场共采集110份样品,连续6年的监测,在我省均未发现锦鲤疱疹病毒病的病原[1]。从监测情况来看,我省辖区内处于锦鲤疱疹病毒病无疫状态。近期内我省出现该病疫情的可能性不大,但鉴于锦鲤疱疹病毒存在潜伏感染的特点,尤其应注意的是跨境引种时病原的传入。

2019年监测10个批次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监测样品,来自我省鄱阳湖周边5个县(市、区)的9个乡镇,品种均为克氏原螯虾,规格在20~50 g,采样水温范围为22℃~25℃,采样pH值为6.5~7.5。检出阳性3例,阳性率为30%。该病病原的易感宿主主要是对虾,包括细角滨对虾、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等,而对于克氏原螯虾,在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2017版)的易感宿主和证据不充分的易感宿主中均未提及,IHHNV是否引起克氏原螯虾致病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2  新发水生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分析

2019年共监测20个批次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样品,涉及10个市(县、区),15个乡(镇)的20家养殖单位,涵盖省内国家级原良种场1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家、重点苗种场7家和成鱼养殖场7家。监测对象主要是鲫。样品规格为3~12 cm,监测月份选择6月,采样水温范围为18℃~27℃,采样pH值为6.7~7.4,养殖方式为淡水池塘。经检测,检出阳性样本1例,阳性率5%。2015~2019年间,从我省主要鲫、观赏金鱼等的养殖场共采集130份样品,连续5年的监测,共计有7批次阳性样品检出, 7批阳性样品分别来自4家省级原良种场和3家成鱼养殖场,省级原良种场阳性样本占总阳性样本的57.1%,平均样品阳性率5.38%[1]。根据监情况测,确认有该病病原传入我省渔业养殖区域,一些鱼病门诊也接诊过该病疑似病例。由于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对我省观赏金鱼流通和鲫苗种供给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险,是我省鲫、金鱼养殖的一大隐患。全国范围内苗种和观赏鱼的流通加大该病原扩散传播的风险。

2019年共监测5个批次鲤浮肿病样品,涉及5个市(县、区),5个乡(镇)的5家养殖单位,涵盖省内国家级原良种场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家、观赏鱼养殖场2家。经检测,5批次结果均为阴性。自2017年我省已经对鲤浮肿病开展了3年的监测[1],就近三年监测结果来看,目前我省未有该疫病病原检出,该新发外来疫病病原尚未传入我省主要渔业区域,建议加强检疫、监测,严格控制苗种来源,确保我省辖区内无该疫病的状态。

2019年监测10个批次虾虹彩病毒病监测样品,来自我省鄱阳湖周边5个县(市、区)的9个乡镇,品种均为克氏原螯虾,规格在20~50 g,采样水温范围为22℃~25℃,采样pH值为6.5~7.5,检出阳性4例,阳性率为40%。自2017年我省已经对虾虹彩病毒病开展了3年的监测[1],今年我省是首次从克氏原螯虾中检出虾虹彩病毒病病毒阳性样本。虾虹彩病毒病病毒可以通过水平传播的方式,感染同类及近缘的甲壳类物种。近些年全国的监测情况显示检出的阳性省份逐步增多[2],说明虾虹彩病毒病病毒在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区广泛传播,提示有必要进一步确立和实施该病的应对措施,阻止该病病原的扩散和传播。

2019年监测10个批次虾肝肠胞虫病监测样品,来自我省鄱阳湖周边5个县(市、区)的9个乡镇,品种均为克氏原螯虾,规格在20~50 g,采样水温范围为22℃~25℃,采样pH值为6.5~7.5,检出阳性6例,阳性率为60%。自2017年我省已经对虾肝肠胞虫开展了3年的监测[1],今年我省是首次从克氏原螯虾中检出虾肝肠胞虫阳性样本,虾肝肠胞虫易感宿主主要有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目前有关虾肝肠胞虫病原生活史的报道并不多,其繁殖、感染及传播的情况并未完成查明,克氏原螯虾是否是虾肝肠胞虫的易感宿主有必要进一步确认,本年度的该病原的阳性检出结果表明我省辖区内存在虾肝肠胞虫,应当引起疫病防控部门及产业的高度重视。

2.3  常规水生动物疾病发生情况分析

2.3.1  常规疾病发生基本情况

2019年,在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0个地市,对我省5647.6914公顷养殖水面进行监测,其中1月至3月为一个监测月度,4月至10月期间,每个月为一个监测月度。监测种类和面积如表4。2019年,江西全省测报区共监测到鱼类疾病27种,蟹类疾病5种、贝类疾病3种,其他类(鳖)疾病6种(表5)。监测结果表明引起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的原因较多、病因复杂。

2.3.2  常规水生动物疾病流行情况及发生特点

2.3.2.1  草鱼

草鱼是江西省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养殖面积大,产量高。2019年江西省草鱼病害有21种,包括草鱼出血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溃疡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疖疮病、打印病、水霉病、鳃霉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斜管虫病、舌状绦虫病、中华鳋病、鯴病、缺氧症、脂肪肝、肝胆综合征等。其中细菌性败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草鱼出血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和舌状绦虫病发病区死亡率较高。4月、5月、9月是草鱼发病高峰期,发病面积比较高,10月以后发病率逐渐下降。与往年相比今年草鱼发病高峰期有所提前,这主要是因为今春发生的春季细菌性败血症所致。

2.3.2.2  鲢

2019年监测鲢鱼的主要病害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溃疡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水霉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鯴病、缺氧症、脂肪肝等。其中细菌性败血病、水霉病、烂鳃病、指环虫病、缺氧症等死亡率较高。鲢鱼今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4月和6月。这主要是因为今春发生的春季细菌性败血症所致。

2.3.2.3  鳙

2019年监测鳙的主要病害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溃疡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水霉病、指环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缺氧症等。其中细菌性败血病、水霉病、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指环虫病、缺氧症等死亡率较高。鳙今年出现的发病最高峰期是在4月。这主要是因为今春大宗淡水鱼发生的春季细菌性败血症所致。

2.3.2.4  鲫

2019年监测鲫的主要病害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竖鳞病、溃疡病、水霉病、指环虫病、斜管蟲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等。其中鲫各病害发病面积比例较高的有细菌性败血病、水霉病、指环虫病等。鲫今年出现的发病最高峰期是在6月。

2.3.2.5  鳗鲡

鳗鲡的监测点分布在铅山县、资溪县、上高县、新干县、石城县等地的鳗鱼养殖区,鳗鲡的主要疾病是细菌类疾病和寄生虫类疾病,其中细菌病主要是烂鳃病、溃疡病、赤皮病、肠炎病,寄生虫病主要是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鳗鱼发病面积比在8月达到最高,随着气温的降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2.3.2.6  鳜

鳜鱼的监测点分布在鄱阳县、余干县、玉山县、南城县、万安县等地的鳜鱼养殖区,病害测报显示危害鳜鱼的病害主要有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发病面积比较高的月份是4月份,发生的病害是水霉病,其他月份发病都不算严重。

2.3.2.7  黄鳝、泥鳅

黄鳝、泥鳅的监测点分布在新干县、余干县、玉山县、高安市等地的黄鳝、泥鳅养殖区,黄鳝和泥鳅的主要疾病有溃疡病、细菌性肠炎病、打印病、水霉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其中细菌性肠炎病发病面积最高,但死亡率不高。

2.3.2.8  贝类、河蟹、中华鳖

贝类的监测点分布在万年县、都昌县、南城县等地的贝类(河蚌)养殖区,今年病害测报监测到的的疾病主要是三角帆蚌气单胞菌病,且主要发病月份在5月。河蟹的监测点分布在进贤县、鄱阳县、都昌县等地的河蟹养殖区,病害测报监测到的主要疾病有固着类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症和不明病因疾病。鳖类的监测点分布在黎川县、万年县、泰和县、信丰县、进贤县等地的鳖养殖区,病害测报监测到的主要疾病有鳖红脖子病、白底板病、鳖穿孔病、鳖溃烂病、鳖红底板病和水霉病,发病高峰期在7月和8月。

3  讨论

3.1  关于2019我省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特点分析

根据2019年我省重大、新发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病原监测、常规水生动物疾病病情测报结果和统计显示,2018年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未发生大规模疫情,总体上我省水生动物疫情状况较为平稳,保障了我省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疫病监测是疫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对我省主要养殖区域的重大、新发、常规疾病进行专项监测、测报与预测预报,同时不断强化疫病防控体系能力建设和联合科研攻关,积极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有效确保了未发生区域性重大水生动物疫情。

其次,病害的流行情况与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2019年江西气候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年内我省天气气候显著异常,旱、涝灾害均属重发生年。总体而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气温偏高且起伏大。年内大部分月份气温偏高,秋季平均气温为同期第2高位;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冬季至春初全省持续阴雨寡照,降水偏多;汛期降水量前少后多、北少南多;雨季结束至年末,全省降水又创历史同期新低;旱、涝灾害接踵出现且都重发生。6月至7月上半月4轮强降雨致洪涝灾害严重;7月下半月至年末,全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严重干旱;春夏季雷电活动偏强偏多。气候对渔业产生影响,气温偏高起伏大、持续阴雨寡照、雷雨活动偏多和持续干旱等气候易引发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这与持续阴雨寡照、气温偏高病原生物易大量繁殖;局地性强降水、持续干旱、雷雨大风与水质变化、鱼类的应激等密切相关。

第三,疫病传播流行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影响江西省水产养殖业较大的水生动物疫病有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白斑综合征、孢子虫病等,病原以生物源性疾病为主,江西省渔业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以上,病害损失大。病害监测显示一些疫病的病原阳性检出率较高,一些重点苗种场也有不同程度重大疫病病原阳性检出,苗种流通性大,病原扩散传播的风险大。此外老病难根除,新病不断增加、综合性的并发症多、病毒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高、区域流行的疫病基因型不明等。疫病传播流行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制约了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致病因子日趋复杂,涉及到水域环境、苗种、饲料、管理、渔药使用等。气温偏高,起伏波动大导致病虫害发病率增加,不仅有寄生虫病发病,还伴有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发生。个别养殖模式病害发生的隐患大,如工厂化养殖,由于发生疫情后养殖场人员不能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一旦有一口水池发病,整个水系就迅速扩散,难以控制。

3.2  关于2020年江西省水产养殖病害流行趋势预测

根據近年来我省水生动物病情情况以及养殖现状,2020年发生的疾病种类鱼类将仍以细菌性和寄生虫病为主;虾类则以病毒性疾病为主,一些非生物源性疾病也存在发生的风险。根据历年病害监测情况,做以下发病趋势预测及防控建议。

1月~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成品鱼滞销、压塘,这些压塘的成品鱼规格大,占用空间大,消耗饲料多,排泄物多,同时伴随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多,天气变化频繁,爆发疫情风险大,应关注水霉病、烂鳃病、白皮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等,尤其要注意大规格的草鱼、白鲢、鳙鱼、鳊鱼、鲫鱼、青鱼等大宗淡水鱼的春季细菌性败血症。应努力降低养殖密度,科学增加溶氧,加强水质监测调控;合理投喂,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做好消毒工作。

4月~6月天气转暖,此时经过越冬期,鱼类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水霉病、淡水鱼类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疾病将陆续发生;鳖类开春后易感染疾病,重点要防范鳃腺炎、腐皮病、红脖子病等;虾蟹类可能发生的主要疾病“五月瘟”、肠炎病、烂鳃病、纤毛虫病、黑鳃、软壳、脱壳不遂等病(症)、固着类纤毛虫病等。此时需做好池塘的规范化管理,注意控制好养殖水体水质,配好鱼病流行季节的饲料营养,并结合内服免疫增强剂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随着水温逐步上升,投饲量需逐步加大,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注意过剩饲料处理,防止水质恶化,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推广免疫预防,如草鱼出血病可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7月~9月水温大幅度升高,水产养殖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气温变化幅度大,水质易恶化,水产养殖各类病害都处于高发期。需注意的病害有: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鳖腐皮病、疥疮病、穿孔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鯴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等。要加强投饵、水质、病害、增氧等各项管理措施,确保鱼类安全度夏,减少病害发生。发生病害要及时治疗,同时逐步增加投料,适时调整投饲技术。同时注意加强日常管理,多巡塘,做好增氧工作。加强病害预防措施,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等,以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

9月下旬~10月气候多变,昼夜温差逐渐增加,上下水层对流加大,同时池塘养殖生物存池量增大,需要注意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变化,防止浮头甚至泛池或氨氮、亚硝酸盐中毒,此外一些条件致病菌也会引发一些疾病。注意补水,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根据水温、天气以及吃食情况合理投喂优质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等,以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需要越冬的苗种,要投喂一些脂肪含量较高的饵料,搞好越冬前培育。

10月~12月随着气温、水温的逐步下降,养殖动物病害将会逐渐减少,病情也将不断减轻,但仍然不能放松生产管理,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影响,提早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的防范工作,保持水体深度,提高水体保温能力,池塘水位此时应保持水深在2m以上,对于育苗场、工厂化养殖场等室内养殖的保温防冻工作,要及时检修设施,加盖薄膜和加固保温棚,有条件的可增加辅助电加热设施以提高水温。

参考文献

[1] 欧阳敏,田飞焱. 江西省水产动物卫生状况报告[M].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 李清,陈家勇. 2017年我国水生动物重要疫病病情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疾病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警惕!这8种梦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顺口溜里的养生经
“X疾病”成新健康杀手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最高贵的导盲犬
父亲跟疾病作斗争
影子疾病,隐形杀手
宝宝,你怎么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