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人生第一情感

2020-09-10 07:22范基公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散文记忆精神

范基公

香港曾搞过一次民众评选活动——你最喜欢的一首唐诗。结果,入选的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而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表明,在老百姓心中,母爱是最高尚的,感恩母亲、力行孝道要铭记在心。

有人写文章说,人一降生就应当懂得“还债”:母亲十月怀胎的艰难,为迎接你的降生,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忙活了多少天,医生、护士为你接生,还有多少人直接、间接地为你服务……应该说,这些是从你有生命开始就“欠下的债”,你应懂得感恩、回报。我是赞同这个人生的启示的。

感恩应是人生的第一情感。民众都懂得上报“四重恩”: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人们常说,往事如烟,瞬间消散,不留记忆或不愿留下记忆。因为那多是痛苦或没有价值的。常言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认为,何不“常想一二”? 人老了,总爱回忆往事。得空时,往事犹如电视连续剧般历历在目,让我难以释怀。我推崇的记忆是“往事如珍”,是唤醒美好的记忆,平添正能量。

人贵在有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生活的第一要素是感恩。感恩是人生的第一情感。感恩,就会唤醒如珍的往事。

我的写作动力来源于感恩。我爱回忆几十年来对我有过关爱、教导的亲人、老师、朋友以及学生。我开始一篇一篇地写回忆散文。

我心怀思念,写了先父范立夫。他留给我们子女的家训是:做人要做“送炭人”。我以此为题写深情回忆,谨记父亲助人为乐的教诲。

我心怀感激,写了几十年风雨同舟的老伴郭玉芹。她一直坚强地与疾病做斗争,自强不息。她参与考试和答辩,成绩优异,在北京机电研究院率先被评为会计师。孩子小的时候,每周日,她要带孩子坐公交车绕半个北京城去学钢琴。育女成才,她呕心沥血。我赞美她追求完美的性格,文章《上坡路上要拼搏》,正是她精神世界的写照。

因为我在北京二中学习工作60多年,对母校感恩怀德,自然从师生写起。我写了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民国先生”潘逊皋,写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米桂山书记,写了学者型校长张觉民,写了在写作上不断给我启迪和指导的师兄——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散文大家韩少华、诗人尹世霖等,还写了对我很有学养启示的书法家韩铁城、胡琦和文史专家王晓等。他们对我或有恩泽、或有关爱、或有鞭策,我都铭记在心。

我还动情地写我的学生。特殊年代,我被剥夺了做班主任的权利,致使我和学生中断了半个世纪的联系。直到前年,那个班的王拓丁、文文、王学东等28名学生一起请我参加他們的聚会,我们才得以重续师生情谊。我万分感恩在耄耋之年学生们给我的精神慰藉,写出了《亦悲亦喜的理发记忆》。年老者读此文,往往潸然泪下,感慨万端。

珍珠本自磨砺出。要达到视往事如珍,并非易事。如何把苦楚、悲怆化为坦然、宁静,成为如珍往事,确实需要下功夫修炼,提升境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的人生信念。感恩是我写作的第一动力。我写感恩文章时,心里总是暖融融的,行文如水,浪花朵朵。

2018年10月,我出版了散文集《厚积落叶听秋声》,书中收入上述十多篇感恩散文。

众所周知,除诗歌、小说、戏剧外,其他均可称为散文。通常有叙事散文、哲理散文等。和所有事物一样,文体也要向前发展。感恩是人生第一情感,或许感恩散文会成为一个流派。

猜你喜欢
散文记忆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拿出精神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