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在实践中的整合

2020-09-10 07:22高朋兄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

高朋兄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整合应用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大趋势下的必经之路,符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景。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学生关注生活、心理,单一地在课堂上啃书本、讲故事难以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识,让这一门充满趣味又富于哲理和实践意义的课程变得索然无味。文章结合信息技术在当前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发展,探索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整合途径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道德与法治 生活体验

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一般都是以副科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的,这就造成不少学生对课堂的重视度不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是以教材内容为主,但是其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学生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知识面广阔而精确度不够成为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设计教学内容时的一个难题。例如,对于某些传统道德主题,学生早已司空见惯,想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而一些法治问题有碍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而不能拔高,讲得也不够出彩。这一方面反映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也启示着任课教师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以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宽度与深度,以实践整合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应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纵览当前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内容,对于教学来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有利的一面是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生活十分密切且易于理解,这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和学生达成情感的共鸣;但也正是由于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有所突破,很难讲出特色、讲出新意。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辅助性的课程,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学生事事都要嚴格按照道德标准和行为守则,所能做的是要传递给学生普适性的价值观。但小学生大多对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道德观念耳濡目染、如数家珍,只是单纯根据这些内容来教学难以让课堂别出心裁,学生容易产生“不讲我也明白”的逆反心理。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就是任课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整合教学首先应当突破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一起》这一单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三个和尚》的动画片段,让学生品味其中的道理。丰富多彩的视频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视频中和尚们因不团结导致没水喝的丑态令学生感到十分有趣,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入今天所要学习的主题,即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趣味视频导入的引领之下,学生开始自主翻开课本,通过一幅幅精彩的图画感知学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回顾刚才看的视频片段,加深印象,将团结合作的思想观念深入到脑海之中。又如,《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这一单元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在班级内部的责任,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自己动手画几幅故事画,主题是由于缺乏责任意识而给班级带来的不利影响,然后再通过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启示着任课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够一味依赖现成的教育资源,而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创新地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在进行故事漫画创作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情景:一是坐在靠过道的学生的桌子没对齐,其他学生走过的时候撞到了桌子;二是没人主动擦黑板,教师来到教室后有学生才去擦黑板,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三是学生之间闹矛盾,导致同学关系忽冷忽热、十分尴尬,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效率和注意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然后挑选几位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经历,这样不仅能够提起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而且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

二、立足课堂教学需求,丰富课堂活动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参与者即教师、学生,所谓的“立足于课堂需求”不仅要关注教师教学的需求,更应当考虑小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需求,由此来进一步丰富课堂活动内容。例如,在《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小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广袤的国土以及56个民族。但是,小学生的人生阅历还很有限,还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也没有接触过多个民族的朋友,这时候信息技术就发挥了重大作用。信息技术让天南海北的人们建立起了联系,也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中的位置。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国土,教师可以搜索相关视频或自制视频,内容以我国国土面积在世界中的排名、各种地形的占比、代表和相关的科学研究为主,通过数据的整合来增进学生对我国国土的完整性认识,由此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在满足教学需求方面,大数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先进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还可以结合视频内容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比如地理知识竞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教师在课件中展示的各种问题,教师根据不同组别学生回答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奖励,由此来丰富课堂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述56个民族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PPT展示一份关于民族分布的地图,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聚居的位置来理解当前多民族国家的聚居情况。教师还可以结合网络上搜索的资源来为小学生展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演变等。在掌握基础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描述、视频、录音的形式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有趣的竞猜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得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更加深入。

三、搭建学科沟通平台,补足学生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正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搭建相关的学科沟通平台,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增强道德与法治思想。以信息技术之源头活水,灌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之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信息技术实践整合不仅要立足于课堂的几十分钟,还要延伸到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去,通过学习平台的构建来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在教学《骄人先祖 灿烂文化》的时候,学生所要涉及的知识面就更为广泛了,这时候通过信息技术来整合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把自己收集的视频等资源根据古代文字的故事、古代科技的辉煌、古代艺术的成就等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内容主要以图片、动画、纪录片为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资源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速度。教师可以在相关的学习平台上建立虚拟的班级,学生在班级内部可以开展多样的沟通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截取一则与道德有关的新闻,发布一条帖子,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表明自己是否赞同新闻中人物的选择和做法,说明理由。这种讨论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意识。这类学科平台并不限于班级管理网页系统,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形式来建设,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例如,《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关,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每个学生都要选择一个公共场所,并记录在这个公共场所见到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提出自己的改正策略。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通过视频或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发表在班级微信群里,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讨论大家制作的内容,在交流讨论中收获知识与经验。构建学科交流沟通平台的方式真正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操作能力,还启发着学生要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潮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这也帮助了学生以多元化的形式来完成作业,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打开自己的学习视野,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和自身、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正是由于道德与法治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任课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素材,并将身边的故事和课堂中所讲到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在《课余生活我选择》《课余生活助我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拍照、录像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并配上文字描述。在展示的形式上,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展演,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的PPT,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在课余生活里的小惊喜、小故事,理解课堂学习和生活之间的互通。学生自主分享生活体验,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不仅呈现出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且颇具人文关怀,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信念。

陶行知先生一生推崇儿童“创造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与其拿各种繁杂的行为守则来束缚学生,要求学生背会记住,不如让学生行动起来,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所学道理,用自己的创造来发展自己的学习。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来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个性化实践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创造意识的培养在无形中已经渗透到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之中。信息化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也应以创新教育为首。因此,通过生活体验来让学生自己做课件、拍视频、写文字,多元综合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正是创造教育的最好实践。

四、结语

综前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与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网络平台交流、自主学习的热情日渐高涨,这也证明了良性推动课程教学与教育技术整合的有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任课教师应当明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和认知的视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之中体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新世纪人才所应有的信息素质与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自军.信息技术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J].天津教育,2019(06).

[2]童明星.把握课程方向,适应学生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下旬),2018(09).

[3]胡兰芝.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启动路线规划[J].名师在线,2019(04).

[4]蒋福军.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學中的实践与感悟[J].宁夏教育,2017(02).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