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大学生士官教育探析

2020-09-10 07:22王立安
环球市场 2020年2期

王立安

摘要:火箭军是技术密集型部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火箭军士官队伍,整体提升了士官素质,对大学生士官的教育培训也显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分析大学生士官的优缺点,随后提出大学生士官教育的意见建议,为火箭军更有针对性的从事大学生士官教育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士官;火箭军;士官教育

一、大学生士官出现的背景

大学生士官的出现既是火箭军武器装备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投笔从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世界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核心是科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戰争,知识型军人将成为中流砥柱,部队更多的岗位需要文化素质高的人才能胜任。正因如此,国家和部队出台各类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走进军营。在这些政策的感召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了参军入伍,有从义务兵做起的大学生士兵,也有定向的大学生直招士官。军营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洗礼,日益成为我军士官队伍的中坚力量。大量的大学生加入士官队伍,大大提高了士官队伍的学历层次,为基层部队的许多岗位实现升级提供了可能。

二、火箭军大学生士官的优缺点

(一)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强、军事素质稍薄弱。大学生士官因为大学教育,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部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较强,喜欢讲道理,对部队的管理模式和作风养成存在一些片面看法,甚至抱有消极抵触情绪,需要带兵干部及时发现及纤解。同时,由于大学教育重知识传授,且现阶段独生子女在家中多数养尊处优,军事素质比较欠缺,体能锻炼需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培养锻炼军人作风。

(二)文化水平高、实践知识少。大学生士兵通过高考的筛选,不如大学的殿堂,经过系统性的学习,文化水平高,理论知识面广,基础扎实。但是社会经验欠缺,身上的书生气未脱,学生思维学生的行事方式仍普遍存在,且实践知识偏少,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有较强的自尊心、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现阶段入伍的大学生士官以95后为主,大学生本人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部分在家过着衣食无忧生活,平时父母宠爱有加,很少吃苦,对社会的竞争的残酷现状也没有亲身体会。造成初入部队的大学生士官本人自尊心很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这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激发上进心,反之则产生不良情绪,影响部队的安全稳定。

(四)可塑性好、创新思维强。大学生士官由于刚出校门,保持了较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比较强,可塑性好,接受新知识很快,特别是网络信息化知识,思维敏捷,不守旧,有创新思维,对待看到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这一鲜明特点也是大学生士官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在部队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空间。

三、火箭军大学生士官教育建议

火箭军任职教育是基于岗位任职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知识、素质、技能、能力的教育,区别于大学教育,火箭军士官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同时针对大学生士官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因此有必要基于岗位需求,优化大学生士官教学总体设计。

(一)强化军事职业教育,培养过硬的军人柞风

大学生既然来到部队,通过学习教育必须达到合格军人的要求,在针对大学生士官的教育中,可以强化军事职业教育,培养锻造大学生士官过硬的军人作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强化其军人思想、军人作风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军事基础教育,将队列、射击、体能等一系列军人应用具备的基本技能或基本素质切切实实提升上去,完成大学生到合格人军人的转变。

(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细化岗位、专业的分类

由于军事变革及部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需要,士官任职岗位种类越来越繁多,专业层次各异,对士官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大学生士官队伍的加入为专业分类的细化提供了可能。在制定大学生士官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以区分“电类”“机械类”“指挥类”等一系列专业类别,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培训,让其进入部队后更好的适应部队岗位,快速生成战斗力。

(三)系统性进行大学生士官教育总体设计

教学标准文件制定过程中基于部队岗位需求,突出专业、技能,结合大学生特点,遵循“口径适度、突出实用、按需设置”的原则,制定适应大学生士官培训滚动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同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改进优化。

(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贴近岗位需求

火箭军部队装备更新换代快,士官岗位也在不停的改变,为了使教育培训更好的贴近岗位需求,大学生士官教育应随着部队快速反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贴近岗位需求。因而,把反映部队急需、体现最新成果的教学内容作为模块课程进行专题建设,逐步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成为一种迫切需要。一是紧密追踪部队发展,建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二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贴近作战任务。三是更新符合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科学编著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完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教材的科学发展,为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