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学田径教学的审视与思考研究

2020-09-10 07:22童欣
体育时空 2020年9期
关键词:审视田径教学中小学

童欣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5-047-02

摘  要  田径教学对提升中小学生的全面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自身工作体会认为当前中小学田径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趣味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考核片面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1.转变传统认识误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2.改革田径教学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3.提高田径教师的专项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4.加强田径竞赛活动开展,配合田径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关键词  中小学  田径教学  审视  思考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田径运动对提升中小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为专项技能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中小学受到观念、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展的并不充分,不能满足青少年全面身体素质提高需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以中小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体育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田径体育课程 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自身工作体会对当前中小学田径课程的开展进行审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为完善中小学田径课程,提高中小学田径课程实施效果,促进中小学生全面身体素质发展提供理论参照依据。

二、当前中小学田径课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趣味性不强

当前中国小学田径课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青少儿对田径课的兴趣比较小,教材较为陈旧,竞技性强,趣味性不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抵触排斥情绪,田径教学活动开展困难。通过自身工作实践体会和查看相关教材内容发现教学内容还是以重复性体能练习为主。竞技性和成人化偏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新时代,青少年儿童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教学大纲和内容安排应该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时代特征,符合中小学生身体发育规律,弱化竞技性,提高娱乐性,降低技能学习难度,以满足学生学习和锻炼需要。

(二)教学方法单一

田径是运动之母,包含了身体的奔跑、跳跃、投掷等多项身体基础技能,是提高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力量等身体核心素质的重要方式。近些年各学校田径课程仍然沿用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做动作,学生模仿,然后反复练习,过于强调技术动作的掌握,忽视了对孩子身心锻炼效果的评价,田径课的内容形式没有及时更新。按照青少儿生长发育规律和运动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速度素质的锻炼,传统的教学方法是30米、50米、80米跑重复跑,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厌倦,可以选择比赛和游戏组织手段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等。

(三)对学生考核片面单一

当前各学校对中小学的考核主要是技能技评打分,偏重学生的技术评价和达标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评价,例如学生锻炼的投入度、主动性、提高程度以及学生在上课锻炼过程所表现出的良好的精神面貌、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等。现行中小学田径课考核方法将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及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定量化指标过多,定性指标缺乏,对学生的动态过程的考察不够[2]。对学生的考核应该既要有技术评定,也要有体能考核,还要有精神品质的评定,既要静态结果性的,也要体现动态过程性,同时还应该考虑个体差异,做到有层次、有针对、有区别。

三、中小学田径课开展不力的原因

(一)对田径课认识不充分

田径课实施的状况的首要影响因素就是对田径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部分学校存在安全顾虑,担心田径课程内容过于危险,学校领导不建议开设,是导致田径课缩减的重要原因。另外在体育认知观念还存在着对体育本身的认识偏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更看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对身体的健康发育关心不够,认为可有可无,只要孩子不生病都是健康的。其次部分家长认同体育锻炼,但存在功利性的认知,希望孩子可以在某项运动技能比较突出,将来升学考试可以加分等,缺乏对田径课的客观认识。

(二)场地师资不充足

各个中学的田径课师资场地不充足是影响田径课开展的因素之一。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球类、武术等专项教师,专业的田徑教师很少,其次场地设施不健全,特别是符合中小生身体发育规律的,科学合理的田径器材较为缺乏,部分学校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些接力棒、跳绳等简易的器材。因此,专业师资的匮乏,场地器材的不健全是影响中小学田径课开展的因素之一。

(三)田径趣味活动少

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内外一体化是保障体育教学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中小学身体素质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渠道。但是当前中小学的田径课开展不足与课外的田径活动开展少有很大关系,缺乏课内外的衔接。田径课外活动少是影响田径课开展的重要因素。

四、对我国学校体育中田径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认识误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新时期教育部门以及家庭和青少年要转变观念,需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充分认识田径运动的重要性,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发挥田径运动对身体素质全面提升价值,帮助中小学学生意识到田径教学内容在磨练意志及战胜自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田径课程、训练及竞赛活动,努力提高自身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背景下,教育部门要落实相关政策制度,督促各学校积极开展田径课程,遵从青少儿成长发育规律和科学训练规律,强化青少儿的核心身体素质。

(二)改革田径教学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改革田径课程内容,增加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各中小学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学习提高,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和体系。另外,在中小学田径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与价值,融入新的价值及功能标准,将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即在关注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及需要的前提下,赋予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为学生生活服务,并为其未来发展服务[3]。

(三)提高田径教师的专项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的体育活动的发起者和引导者,自身的项目综合素养尤为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很多中小学不开设专门的田径课,一方面导致田径项目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为了迎合中小学兴趣化、项目化教学需求,田径项目老师改为教授其他运动项目,影响了自身已有的田径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传统的田径教育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当前青少年身体锻炼需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因此應该提高自身敬业精神,结合时代教育目标任务,培养主动积极学习习惯,主动采取对策,提高自我学习与培训意识,制订学习计划,特别对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的等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丰富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综合教学素养。

(四)加强田径竞赛活动开展,配合田径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青少年体育竞赛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方式,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内外一体化是促进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方式。因此除了开展和完善田径之外,还应该大力开展各类校园田径竞赛活动,创建有意义、有趣味、有教育价值的田径游戏活动,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广泛参与,避免少数特长生参与,创造良好的校园田径文化氛围,是该深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青少年精神品质的重要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于洪波,田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8(4):98-100.

[2]毕红星,对我国部分大学田径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3):52-54.

[3]王涛.中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

作者单位 ;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审视田径教学中小学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亳州市城区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生与死:《荒野猎人》的伦理价值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