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020-09-10 07:22马红玉肖志鹏
体育时空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

马红玉 肖志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4-111-02

摘  要;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是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当代大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本文也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展开了具体的措施研究,希望以此来有效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工作。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让学生在体育锻炼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课程,不仅无法发挥出体育课程的价值,还严重降低了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则能够给予学生更多体育课自主选择权利,再加上良好体育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能够让学生在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树立起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有效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培养要求。

一、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发挥出高校体育课程特有的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功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主动为学生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这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提供良好保障。

(一)制定“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之中要想得以有效实施,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设定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来确定出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上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以及体育保健相关知识,对相关体育文化形成一定了解;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至少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通过“三自主”的体育教学和强化的课外锻炼,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技能与运动素养,从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3.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目标[1]。教学期间,不仅要让学生身体素质达到健康标准,同时还能够合理应用方式来调解自己的情绪、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体育道德;4.综合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发展自身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出个人锻炼计划与安排,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养成自主锻炼与学习的习惯。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合理设置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直接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局面,学生主体地位在这一模式下得到了有效发挥,学生能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在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时候,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学年,按照不同阶段来对学生展开选项课、选修课、运动实践课,体育协会、业余代表队训练等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创新,真正有效面对全体学生展开体育教学,从而有效促进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合理安排“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作为教师体育教学实践开展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能否在课堂之上有效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时候,还需要为学生合理安排好体育教学内容,大一、大二必修课程内容包括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课堂内容主要是专项技能课:多个体育项目作为选项课供学生自由选择。课外内容包括:线上体育理论课程学习、长跑早锻炼或者晚锻炼、参加体育协会或者社团,参加校内的体育竞赛等;对于大三、大四可以是选修课形式或者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制定相应标准。

(四)优化“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十分复杂,所以在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对于教学评价也应该要及时优化,这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也同样十分重要。为此,教师在教学评价期间应该从学习效果、过程等方面来进行多重评价,除了学生体能之外,还需要对学生运动认知、运动技能、学习行为与态度、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而且还可以创新评价手段,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综合应用起来。除此之外,主动构建出以“体质健康 + 体育能力”作为双要素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评价实效。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拓展与延续,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则能够进一步促进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让学生在校园提问文化熏陶中接受体育教育,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期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一)优化体育物质文化,加快推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进程

校园体育文化涉及内容较多,如物質文化、一是文化、行为文化等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在这其中物质文化更是校园文化显性外科,也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载体[2]。学校在此期间,需要站在育人这一立场上关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明确这一工作的育人功能,将其纳入到校园整体建设之中。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做好体育运动馆、体育器材与设备、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建设,不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与体育锻炼环境,以及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和训练方法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兴趣,从而推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进程。

(二)媒介应用,体育意识文化渗透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融合

在现如今这个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之下,很多城市学校都有应用电子屏,借此来动态展示出一些体育文化,如奥运会起源、古希腊的跑步宣言、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等等。这种现代媒体与体育意识文化的有效结合,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为清楚的认知。为此,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媒介的应用,积极借助于媒介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文化渗透,从而有效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融合。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抖音等一系列媒介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渗透,借助于视频、文字、图片有效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对课内体育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园内部积极借助于班级板报、校园墙报、广播站、宣告栏、学校官网等一系列媒介来渗透体育意识文化,这样不仅能够对体育文化进行有效宣传与普及,还能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体育熏陶与教育,从而有效发挥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育人功效。总之,新媒体时代,媒介应用于体育课程“校内外一体化”教学之中意义非常,也能从网络着手展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接受体育教育与熏陶,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意识[3]。

(三)一体化下的体育赛事,丰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可谓是体育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结合,其中有效融入了体育知识。体育赛事是体育课程的实践,也是有效丰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时候,就可以将体育赛事作为活动载体,以此来为全体师生提供能够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知,从而有效丰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而学生也能在活动实践中掌握体育相关技能。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体育摄影、健身操、集体舞等竞赛,也可以在“绳文化”体育节活动之中积极组织班级跳绳、个人跳绳、师生一同跳绳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获得一定的体育技能与知识,同时有效丰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真正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一目的[4]。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形成特色体育赛事,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龙舟赛等一系列活动,并且还会邀请省内院校、团队一同参赛,这对于校园以及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是有效改善课内外教学脱节、实现教学拓展与延伸的重要手段;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则是有效丰富体育课程质量,充分发挥出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接受更好地体育文化教育,从而真正让体育文化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够崇尚体育、热爱体育。

参考文献:

[1]董又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研究[J].汉字文化,2020(03):162-163.

[2]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05):102-105.

[3]李阳,于克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6(06):47-48.

[4]李慧.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5):103-104.

作者单位:

武汉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案例化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