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诗人朱湾《咏玉》诗题辨误

2020-09-10 07:22郑威
今古文创 2020年8期
关键词:诗题

郑威

【摘要】 朱湾《咏玉》诗,其诗题是“咏玉”或“咏三”,多有争论。钱曾据所藏影宋本录诗题为“咏三”,可信度最高。从全诗内容看,“咏三”诗名与全诗意义相合,而“咏玉”之名与全诗内容意蕴相龃龉。同时,题名“咏三”之诗出自朱湾之手也具有合理性。朱湾此诗诗名误题,由三大原因造成。古典文献的整理校勘工作应当审慎辨误,读者的鉴赏活动更应当勤学善思,不盲目从古,以避免误区。

【关键词】 朱湾;《咏玉》;诗题;辨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42-02

朱湾是中唐大历年间诗人,字巨川,号沧州子。《唐才子传》称其“率履贞素,潜辉不曜,逍遥云山琴酒之间,放浪形骸绳检之外。郡国交征,不应。”[1](682)可见是一位淡泊名利、怀抱高雅的隐士。朱湾善诗,著有诗集四卷传世。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收录其诗计七首,其中《咏玉》一篇引多方争议,诗题究竟是讹误作“咏玉”抑或实作“咏三”,多有争论。故本文辨之,以廓清迷雾。

《咏玉》

歌玉屡招疑,终朝省复思。既哀黄鸟兴,还复白圭诗。

请益先求友,将行必择师。谁知不鸣者,独下董生帷。

从版本学角度,旧版更接近古籍原貌,在刻印时出现舛误的可能性较小,因而价值更为珍重。尤其是年代久远、钞本较多的古籍,在人工抄写的过程中,存在因字体差异或书页残损而致误的可能性。国家图书馆藏有《中兴间气集》两部,均为明刊本,但在版式上有区别,载录此诗题皆作“咏玉”。此外,嘉靖本、上海涵芬楼借嘉兴沈氏藏明刊本景印四部丛刊本《中兴间气集》皆题为 “咏玉”。清代《四库全书》本《中兴间气集》二卷乃江苏巡抚采进本,此本乃毛晋汲古阁钞本,因循明刊本,同样录该诗题目为“咏玉”。毛晋乃明末藏书大家,其藏书楼多保存有宋元珍贵书籍,因此,元刊本《中兴间气集》亦有很大可能录此诗题名为“咏玉”。但是,《中兴间气集》载至德、大历年间诗人作品,宋本相较于元明刻本显然更为贴近诗集原貌,当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据钱曾《读书敏求记》载:“(《中兴间气集》)此本宋刻摹写,字句绝佳,即如朱湾《咏三》诗首句:‘献玉屡招疑。’三献玉也。次云:‘终朝省复恩。’三省三思也。”[2](156) 其《述古堂藏书目录》卷七亦载为影抄宋本。钱曾同为藏书大家和版本学家,更得钱谦益绛云楼炬余之书,故多宋元刻本和精钞本。其所藏《中兴间气集》乃据宋本摹写,当然在最大程度上存留了古本原貌,故此本录诗题为“咏三”,可信度更高。又称“歌玉”为“献玉”,别无旁证,兹备一说。

朱湾此诗的诗题之争,由钱曾以宋椠本与今本对校发现相异而引发,认为诗名当为“咏三”。但康熙四十五年编定的《全唐诗》,收此诗时仍定名“咏玉”。至四库馆臣审校群书时,断为从钱曾之说,径改诗名为“咏三”。清代朴学大盛,朴学之风助益于古籍史料的整理校订工作。在这一文化氛围的导引下,清代校雠家们重视训诂考据,以严谨平实的学风推动版本校雠学有了新的发展。钱曾的观点除了得宋本佐证外,他采用从诗作内容反推诗题的校勘方法,进而判断出诗名之误,确可使人信服。从全诗内容看,“咏三”诗名与全诗意义相合,“咏玉”应误。全诗每句皆围绕“三”字而言。“歌玉屡招疑”句,据《韩非子》卷四,取楚人卞和三献美玉之义。“终朝省复思”句,据《论语·学而》,曾子三省其身,是其意也。“既哀黄鸟兴”句,哀三良也:奄息、仲行、针虎三良臣为秦穆公殉葬,国人哀之。“还复白圭诗”句,则取《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之意,赞赏南容谨言慎行的风尚。“请益先求友”当同《小雅·伐木》三求友之义。“将行必择师”之“三”义,则源于《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尾联“谁知不鸣者”,取谏臣刺楚庄王即位三年无政为、无令发之义,成语“一鸣惊人”由此发源。“独下董生帷”句,取《汉书·董仲舒传》三年不窥园之事,意为董仲舒精于治学,即使自家有园圃,却不分心窥视。

综上言之,该诗各句通过化用典故、引经据典,始终围绕 “三”字而发,如同一株锦簇花朵,片片娇艳花瓣环绕花蕊一般。

从另一角度论析,“咏玉”之名确与全诗内容意蕴相龃龉。除首句“歌玉屡招疑”提及“玉”字外,“还复白圭诗”句化用白圭玉污垢可除而言之失难除之意,亦与“玉”相关。但其余诗句,无论从字词表面,或是典故内蕴,均无法与“玉”勾连关系。从诗名看,《咏玉》显然是一首咏物诗,但全诗却无对“玉”之器物的刻画,这与高仲武称赞朱湾“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3](134) 不相符合,亦与朱湾能诗之名和诗集四卷传世的现实难相匹配。从精神内蕴上来看,全诗表达了反省自身、哀悼良俊、注意言行、多方求教、奋发有为、专注治学等诸多含义,这些含义并不具有类属关系,亦非同质关系,如此杂多不一的意蕴放置在一首诗中,并列铺开,而无中心意旨,殊为不通。对比与朱湾同时期的韦应物同题之作,两诗的差别显而易见。

《咏玉》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前两句写玉乃是宇宙天地间的至宝,是乾坤中孕育的精华,光彩华美,弥足珍贵。后二句语带转折,如此美轮美奂的宝物经过人为雕琢,虽成为世间贵重器物,却伤其本性,失其本真。前两句写玉之先天高贵,后二句感叹人为加工使其丧失本性。由表层及深层,从外表至内核,全诗围绕“咏玉”立论阐发,与朱湾之作众多诗意全无交集是截然不同的。韦诗为五言绝句,与朱诗五言律诗在体裁上有差。为加强论证说明,我们再以朱湾本人一首咏物五言律诗来做比较。

《咏柏板》

赴节心长在,从绳道可观。须知片木用,莫向散材看。

空為歌偏苦,仍愁和即难。既能亲掌握,愿得接同欢。

首联中,“赴节”意为应和节拍;“从绳”,据《尚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4](1545)君主听从进谏,则政治清明可观。据《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载:“天子凡宴饗,一人执酒觞立于右階,一人执柏板立于左階,执板者抑扬其声” [5](260),又《旧唐书·李蔚传》:“臣过忝渥恩,言亏匡諫,但举从绳之义,少裨负扆之明。”[6](4627)结合上述材料可知,柏板是拍打节拍,有时可起到适度进谏作用的一种乐器。这两句诗写明了柏板的用途。颔联言柏板虽由片木制成,但亦是有用之物,非无用之才。“散材”典故语出《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7](170-171)颈联意为击打柏板为歌,则歌声苦涩;单用柏板作和声,则发愁难之音,其寻求知音之意已呼之欲出;顺承至尾联,柏板若能有乐师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则恰遇伯乐,可得共同欢愉。此诗由物及理,寓伯乐难寻、求遇知音之意于诗中,抒发一施怀抱才华、展曜辉光之情,确实为一篇优秀的咏物诗。《唐才子传》称赞朱湾“工诗,格体幽远,兴用弘深,写意因词,穷理尽性,尤精咏物,必含比兴,多敏捷之奇”[1](682),评价甚当。此诗由柏板兴起不遇之人,将柏板特点与人之境遇相联系,以比兴手法抒发人生哲理,同朱湾所谓《咏玉》诗相比,孰是孰非,豁然矣。

同样地,从诗文本与诗作者之间的关系做分析,题名“咏三”之诗出自朱湾手具有合理性。朱湾率直贞素、放情江湖,乃不受拘束、不为世俗所限之人。与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宾主相融,相知相善,便酒宴畅谈,情难分舍;不遇于湖州崔使君,便留文作别,潇洒自去。足见其淡泊之性情,耿介之襟怀。从其现存诗歌来看,朱湾颇多唱和宴游之作,因而《咏三》这首宴饮游戏抑或逞博炫才之作由朱湾所作是极有可能的。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以“体状风雅﹐理致清新”为选诗标准,多选觥筹交错、流连光景之诗入集,《咏三》正可谓对其口味。自唐人以来的搜求典故、以逞诗才的传统在古典诗歌的各个时期均有出现。后代人附加己意,擅变唐人愉悦性情、真性率真的小诗为借物抒情诗,实非读诗解诗的正确方法。

朱湾《咏三》一诗误改名为《咏玉》,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一是传抄时书写错误。“三”与“玉”字在笔画字形上有相近之处,古人抄写中可能因形致误。二是蓄意篡改。明人刻书有校勘不精、肆意篡字的弊病。据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十一载:“明人刻书每好妄改,以就己。”[8](602)诗首句“歌玉”或“献玉”之词对改题者是一大提示,诗又引南容三复白圭诗之典,两大因素助推了刊刻者篡改诗题。改题者自认为切合诗意,实际上与作者本意已远矣。三是《中兴间气集》版本繁杂,钞本众多,流布源流难以清晰梳理。《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三载有《中兴间气集》二卷,注明为校宋本。何焯从蒋廷锡寓舍借得钱曾述古堂影宋本《中兴间气集》,并与毛氏汲古阁本对照,发现毛本或将一首诗误分两首,或缺漏甚多,已迥异于宋本模样。故汲古阁本误将诗名“咏三”篡为“咏玉”,不足为奇。另据杨守敬《日本访书志》,何焯校本此后流入日本,日本学者以汲古阁本过录誊抄,多编次有别、诗题相异处,字句之迥异讹舛,更多不胜举。此外,《中兴间气集》还有元刻本。唐人总集传世数量本已稀少,在漫长的流传历史中又为后人所乱,与原貌相差愈远。景宋钞本、元本、毛氏本以及流入海外的版本,循此源流不难发现,《中兴间气集》版本众多,誊抄翻印次数极繁,在校勘抄写过程中的脱佚阙漏现象,使得当世读者愈加远离古籍原貌,误读误解之憾也随之而来。

古典文献的整理校勘,是读者品读古代典籍的基础。校雠工作应当遵循学理师法,严格甄选底本,广求差异化版本,以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审慎辨误,力求恢复古本之原貌真貌。读者在古籍鉴赏过程中,浸润于古典诗歌艺术美之中的同时,更应当勤学善思,不盲目从古,以避免朱湾《咏三》诗之类张冠李戴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清)钱曾撰,王云五主编.读书敏求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C].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3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李学勤.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清)郭庆藩撰,王孝渔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8] (清)陆心源.仪顾堂題跋[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诗题
浣溪沙·绿岭之晨
找找古诗里的“趣味点”
岂曰“无题”:《本朝无题诗》制题艺术考论
五指山
淮村兵后
品味诗歌情感四密码
奏响古诗词教学“四步曲”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