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伊奇女性精神分析理论看《黑骏马》中 女性人物形象

2020-09-10 07:22胡莹莹
今古文创 2020年23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

【摘要】 巴伊奇是波兰的一位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后研究女性心理的著名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她将女性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而不同时期又有着区别于其他时期的显著特点,从这些特点入手,按照巴伊奇女性心理阶段解读张承志的《黑骏马》中其其格、索米亚、额吉三个女性形象,从而发现其其格对于父亲形象的认同,索米亚经历了从青春期脆弱的心理到母亲期强烈的母性的发展,额吉则是母亲期的最后一阶段——更年期阶段的祖母形象。本文由此深入了解《黑骏马》中的女性人物特点以及探究其心理深层的文化影响。

【关键词】 海伦妮·巴伊奇;精神分析理论;《黑骏马》;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07-02

一、引言

弗洛伊德开精神分析学说之风气探寻女性的深层心理意识,他以男性中心建立起的理论分析,认为女性只是欲望的载体,而未给予女性应有的地位。于是,巴伊奇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进行了继承和批判,并从女性自身具有强烈体悟的视角去观察研究女性心理。在女性心理分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首次在女性精神分析领域提出完备、系统的女性心理发展历程:青春前期、青春早期、青春期以及母亲期,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女性心理学的先驱者 ①。”

张承志的《黑骏马》是其代表作,描写了在遥远的乌珠穆沁蒙古草原,在悠扬婉转的《钢嘎·哈拉》的古歌中,一个凄美而又温暖的故事,这是一首蕴含着生命美学的悲歌,是茫茫大草原上壮丽雄浑的充满诗意之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学界多从“诗意” “美学” “草原” “知青文学”等角度探究《黑骏马》,而忽视了文中三位女性形象中所隐含的深刻心理内涵。

由此,笔者试从巴伊奇的女性精神分析理论探寻《黑骏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二、《黑骏马》的女性形象

张承志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强悍、雄浑、粗犷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但不难发现,在他的作品里有着许多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她们温暖善良而又坚韧强大。有青春前期对于“父亲”的认同、有青春期的爱情悸动、有母亲期年轻母亲的温柔,更有更年期母亲期祖母的伟大高尚。

(一)其其格——在认同中陶染

据了解,在《黑骏马》研究中,学界多对索米亚与额吉两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这是主流的观点。但以巴伊奇的精神分析理论去探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发现索米亚的大女儿——其其格,作为青春前期的女性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说中的其其格,是索米亚和白音宝力格之间的导火索,因为有了这个孩子,两人因此而分离。而正是这一个对白音宝力格来说似乎不应该存在的孩子,两人却产生了奇妙的联系。其其格对于继父达瓦仓是沉默的、谨慎的、排斥的,但对白音宝力格却显得开朗大方。原因是索米亚用善意的谎言“欺骗”了她,巴帕(白音宝力格)是她的父亲。巴伊奇认为,青春前期对于自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青春前期,儿童还未进入到对于自身身体的感知以及对于异性的好奇,又渴望得到关注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认同。认同的对象将会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决定了其之后成长的方向。此时的其其格正是处在青春前期的孩子。因为异性在她的童年里的生活是空白的(她对继父是抗拒的),父亲形象的缺失使得其其格更加好奇异性。因此,即使她生性内向腼腆,但也不妨碍她表达对父亲的认同。对于认同的形象,在巴伊奇看来,会成为主体外部世界的代表。于是,其其格将会将白音宝力格当成异性的缩影,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会出现所谓的“恋父情结”,年少时父亲所表现出来优点对于女儿有了深刻影响,因此在以后寻找伴侣的过程中,将会不自觉地将这些父亲的长处作为衡量尺度来度量着异性,并倾心于与内心这一标准最为接近的一个。同时,父亲这一形象对于孩子,尤其是女儿性格的形成也是不置可否的,那些从小与父亲关系相处和谐的女孩,有助于她吸取到父亲身上的坚韧、坚强和敢于冒险的特点,同时对于成年后与异性的交往也更倾向于一种健康、自然的关系。

(二)索米亚——在转变中成长

索米亚在一定程度上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在小说中,她勤劳善良而又朴实,深深地爱着巴帕,而一系列的打击仿佛在玩弄她的命运,从一个如小鹿一般单纯有活力的小女孩变成了地道的草原女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悲剧性的人物。而从巴伊奇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这一改变又是必然。在文中索米亚经历了从青春期到带有“母性”的慈母阶段。

青春期的脆弱。在索米亞的身体发生着显著变化的同时,索米亚的青春期也就这样悄然来临了。巴伊奇强调,青春期时期,男孩更多的是趋向于身体性欲的发泄,伴随着明显的生殖活动;而女孩因为“性器官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直接参与其性活动,阴道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兴奋和放松不由意识控制,也无法被精准定位” ②,由此女孩更多将这种性指向内心,表现出心理得更加脆弱与敏感。于是,白音宝力格在车上向着索米亚身上疯狂地想要发泄自己的性欲时,是带有男性青春期的向外的冲动的,以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此时索米亚在白音宝力格的怀里哭了起来。哭,便最能体现女性脆弱和柔软。但脆弱的少女终会因生活的打磨而成长。

母亲期的存在感。在白音宝力格出走后,额吉去世,索米亚一人孤苦伶仃,带着一个孩子,嫁给了直爽粗鲁的达瓦仓,一共有了四个孩子。此时的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主要任务也是养育孩子。巴伊奇指出,母亲期的女人最主要的特征是母性,母性是指母亲爱护子女的本能。③这里,与一般动物的本能不同,人类女性的爱护孩子的本能不仅是生理行为,更体现为心理活动,希望其在中获得一种充实感、满足感以及存在感。在白音宝力格发现索米亚怀孕之时,她对白音宝力格的敌意甚至是攻击,体现出初为人母对于孩子本能的保护。当作品到最后,白音宝力格即将离去时,她奋力一喊“巴帕”,明确表示希望巴帕有了孩子后交给她抚养。养育孩子的艰辛与不易,母亲应是感受最为强烈的人,但即使索米娅自己的日子过得拮据时,但她还是要满足自己做母亲的心,享受孩子依赖着她的感觉,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和被需要的充实。

这也是如今心理学上比较关注的一个现象:“恋子情结”的原因。体现为母亲对于儿子过分的关爱,在单身女性身上尤为显著。这类母亲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多年的心血与注意力全部放在儿子身上,不仅儿子会变成我们所说的“妈宝男”,更会直接影响婆媳关系:母亲将儿媳看作是与自己争夺儿子的敌人,心理上如此的对立状态。这一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在巴金的《寒夜》中,从汪母与曾树生的关系可窥的一二。因此,通过巴伊奇的理论,我们可知,这种母性,是女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同时,这种特点发展到极致则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三)额吉——于慈爱中自我实现

作品中的额吉的心理处于母亲期,她也有着纯粹而伟大的母性,与索米亚不同的是,她的心理发展处在母亲期的更年期。这时的女性希望能够重新体验到怀孕分娩、有一个孩子抚育,能够使自己重新体验母性。而更年期的女性主要是通过祖母这一形象来完成她们的愿望。巴伊奇将祖母形象分为三类:一类是母亲角色的延伸,即将自己的孙辈视为自己年幼的孩子,表现自己的温柔;第二类是通过认同自己的儿女来获得母性的延伸,在家庭关系中担任着助理母亲的角色;第三类是自我整合的形象,她们将家庭和睦、子孙绵延视为最高目标,能够看淡世俗。这一类祖母也是巴伊奇最为赞同的。显然,额吉兼有第一类和第三类祖母形象的特点。她辛苦地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并给予她能给予的一切爱和关怀。希望索米亚能和巴帕结婚,原因是这样两个宝贝就都不会离开她了。在祖母劝慰因为索米亚被伤害的事而激愤难当的白音宝力格时,“知道索米亚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呀。” ④祖母的话似乎过于麻木与懦弱,但实际上正是表现了更年期女性祖母身份的特征,希望家庭人丁兴旺,绵延不绝,同时也不希望白音宝力格做出极端之事,而伤到他自己。额吉想要的,只是相安无事的和睦生活,体现出额吉豁达的思想,以及完全达到了第三类女性自我整合、自我实现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长辈都以儿孙满堂、子孙绕膝、家庭和睦为上等的天伦之乐,而极度避免家庭成员受到伤害。女性长辈、祖母似乎更将扩大家族成员规模看成子孙婚后的首要大事,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历来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为何在国民心中如此根深蒂固。这些现象和心理,都从巴伊奇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找到了理论支撑。

三、结语

巴伊奇从自身女性视角出发,把眼光聚焦在女性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张承志的《黑骏马》中三个女性隐隐相连的心理发展历程更是体现了巴伊奇精神分析学说关于女性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循导,从中看出理论与实际的贴合,作者在叙说黑骏马的故事时也一定是来源于现实,即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更為重要的是,窥见女性心理的来源及特点,更有利于沉入文本,与《黑骏马》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又以鲁迅式的带有距离的眼光,理性审视与分析人物的内心,入其内而出其外。将张承志坚硬雄浑、气势磅礴的百炼钢,从女性人物的视角,以巴伊奇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探索出意蕴其中的化指柔。

注释:

①Deutsch H,Confrontations with myself,New York: Norton,1973:137-138。

②王礼军:《海伦妮·巴伊奇精神分析思想研究》。

③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④张承志:《张承志自选集》,天地出版社2017年版,第413页。

作者简介:

胡莹莹,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
《三国演义》正面的女性形象探析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土豆》和《水碾》中女性形象研究
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及女性悲剧的思考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