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

2020-09-10 07:22蒲红彬
南北桥 2020年5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课堂教学

蒲红彬

【摘    要】语文教师需要充分重视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能否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合理安排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营造更有探究性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效率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5.002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式教育成为主流。教学的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新课改进行之后,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新课改所要求的“生本课堂”的核心任务就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课堂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中更有效的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更高效的吸收知识。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少数教师把提问视为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形式及内容简单化、固定化、陈旧化。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传统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

1.问题传统,没有新意。在传统模式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关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已经考虑到了问题之中,但却往往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们”。对于一些问题的设置并没有考虑到问题对于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是否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感兴趣,自己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一些常用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是什么?全文是什么结构?等等比较刻板的教学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必不可少,可是这些问题都千篇一律,對学生而言这种问题完全没有新意,根本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效率难以提升。

2.难度不一,对象集中。课堂教学是由各个环节一环扣一环来推进教学过程的,所以每一个问题的设置就会影响学生能否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但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些非常简单,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答案。有些却比较难,学生的回答都不在问题的关键点上,从而导致课堂时间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大量浪费。这两类教学问题都无法对引导学生思考串联知识起到有效的作用。

3.忽略提问,流于表面。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书本和教参,大部分问题都只是把教材上和教参上的问题拿来现学现卖,没有理解这个问题提出的必要性,同时也忽略了将教学提问串联起来,未达到推进课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往往学生上一秒和下一秒在思考的问题南辕北辙,使学生不能准确地连贯地去思考。还有一些教师只是在学生不注意听课时随便提出一个问题来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压根就没考虑问题的实效性,这些问题的提出往往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效率的策略

1.打破常规,以生为本。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教师应适时改变观念,重视打破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提问模式,尽量精简提问,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引导的方式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具有挑战性,也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后,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行之有效地提问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开放。

2.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不能过于简单,那样学生会逐渐失去思考的乐趣,提问变得索然无味;当然也不能过难,否则学生会产生胆怯心理,害怕回答问题。于是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提问时,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

3.难易适度,掌握节奏。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学习到课本知识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于是就要求我们学会把握课堂,了解什么时候提出问题,什么时候放手讨论,什么时候总结引导。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用简单但比较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问题的设置不要太过集中,否则学生会反应不过来,不知道自己应该思考教师提出的哪个问题。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可以适当加大问题的难度,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但感觉学生回答问题感到吃力的时候教师就要放慢教学节奏,降低一点问题的难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路一直在问题的引导下走。对那些理解力较弱的学生就提一些难度稍低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反之,那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回答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感觉到挑战,这样教师的因材施教会很大程度上改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效果。

4.把握时机,画龙点睛。语文老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其关键在于提问的时机。一节课里问题设置得太少会让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少,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而问题设置的太多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把大量的教学时间浪费到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所以,教师提问时机非常重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频率比较高的时间点应该是在教师讲到重要知识点的时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营造更有探究性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重视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能否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合理安排教学问题。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课堂教学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