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柏拉图的原始物质与康德的“自在之物”

2020-09-10 07:22韩万山
今古文创 2020年45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

韩万山

【摘要】柏拉图和康德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思想巨擘,虽然二者前后相距两千多年,但是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却同样的宏大完整。本文重点结合两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的共通之处进行比较论述,其中主要在于通过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原始物质和康德的“表象”与“自在之物”的比较重点分析了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原始物质和康德提出的“自在之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形而上学;原始物质;“自在之物”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41-02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脉相承,各个哲学家的思想之间都或多或少有内在的联系。最初的形而上学追求的都是万事万物背后的东西,这背后的东西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它从不出场却操控着万物。这双看不见的手就如同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一般,“命运”从不出现,只是预示着结果。柏拉图和康德作为哲学史上两座屹立的丰碑,他们在各自的所处的时代都代表着形而上学的顶峰。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两位哲学家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设定了不可知但若想构成世界却又是必须存在的对象,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是原始物质,在康德的思想中则是“自在之物”。这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一、柏拉图和他的原始物质观念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理念”,因此,他的哲学思想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他把理念拓展到一般世界,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理念,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分有了同名的理念的结果。并且,柏拉图认为先有理念后有具体事物,我们所处的世界由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原始物质三个部分构成。

(一)理念世界

理念作为具体事物存在的根据和原型与具体事物相对应,因此,具体事物都有对应的理念存在,理念世界就是由具体事物的理念构成。同时,柏拉图进一步将理念世界由低到高分成了六大等级。分别是自然物的理念;人造物的理念;数理理念;哲学理念;道德和审美理念;善的理念。较低一级的理念趋向于较高一级的理念。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是所有理念和感性事物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感觉世界

感觉世界之所以会既存在又非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它“摹仿”或“分有”了理念世界中的存在——理念,所以感觉世界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世界的质料来自非存在——原始物质,所以它非存在。由于感觉世界的既存在又不存在,所以对感觉世界只能够产生意见而无法达到真理。

(三)原始物质

柏拉图认为原始物质是真正的非存在,但是这里的非存在只是相对于“理念”的存在而言,从另一个角度看,构成我们所处的感觉世界却不能没有原始物质,因为感觉世界是由理念世界提供形式,原始物質提供质料构成的。所以原始物质和理念一样是构成世界的一部分,

虽然柏拉图将整个世界分成三部分,但是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和原始物质之间却又是内在统一的。无定形的原始物质趋向于有定形的具体事物;感觉世界中存在的具体事物又趋向于各自的理念;所有的理念都趋向于等级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因此,以“善”的理念为顶点就将这个世界完全地统一,所有的原始物质、具体事物、理念都趋向于“善”的理念。

二、康德及其“自在之物”

(一)“自在之物”

到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康德提出了“物自体”同时也被称为“自在之物”的观点。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却无法认识它,所知道的仅仅是它客观存在着。康德认为认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认识对象呈现于我们感官的现象,所认识的仅仅是表面的现象,在现象之下还存在着他所说的自在之物。并且能够认识表面的现象也是因为更深层次的自在之物的存在。因此可以说自在之物是我们所认识的现象的前提条件。

(二)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提出“自在之物”的原因主要在于康德当时所面临的重大哲学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在当时,哲学界关于认识论进行了激烈地争论,这些争论大致分为两派,即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这两派矛盾的焦点在于,怎样保证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既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又能够通过经验不断地获得新内容。康德称之为“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三)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这个问题上,康德有着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就如同哥白尼针对“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假说一样具有颠覆性。他设想不是主观知识符合客观的认识对象而是客观的认识对象符合我们的主观知识,即客观认识对象符合认识主体所固有的认识形式。

三、二者的对比探讨

到了现在,便十分清晰地看到了康德哲学和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共通之处。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对柏拉图和康德进行对比探讨。

(一)本体论

在本体论上,柏拉图主张世界由三部分构成,即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和原始物质;在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能够感知到的感觉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却是暂时的,只有超出感觉世界的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是理念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基础。而康德则主张事物是由我们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所限制的“表象”以及未经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所限制的“自在之物”构成的。“自在之物”是我们得以产生认识的基础,虽然无法对“自在之物”有任何认识;但是,“自在之物”对于认识世界却是必不可少的。

(二)认识论

认识论上,柏拉图主张我们对感觉世界只能产生意见;对于原始物质一无所知;只有认识了真正的存在——理念,才能产生真理。要追求对真理的认识就必须认识理念。因为感觉事物是瞬息万变的,所有的感觉事物终将消逝,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只有普遍抽象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对真正存在的东西产生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知识。康德和柏拉图一样都追求真理性的知识,不过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康德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即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能够提供新内容的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的观点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主体提供了先天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形式;经验提供了获得新知识的材料,但是,对于经验的前提和基础“自在之物”却无法产生任何认识。

(三)方法论

由于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和感觉世界是分离的,即无法通过感觉世界认识理念世界。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生活在感觉世界中的我们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关于“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的,并且獲得了对理念的认识,即真理性的知识。但是,当我们出生的时候,灵魂从理念世界堕入来自原始物质的肉体之中后,灵魂受到遮蔽掩盖了原本掌握的真理性的知识;不仅如此,灵魂还受到肉体的诱惑,引诱灵魂堕落。但是,我们接触感觉世界中具有存在因素的东西是能够逐渐回忆起曾经掌握的知识,所以,柏拉图说,“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而已。”所谓的“灵魂转向说”可以通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来直观地认识到。在“洞喻”中从小在山洞中长大的囚徒们通过不断地转向一步步地认识了真理,他们最初认识的全是影像,人偶,只有当他们走出山洞后才认识到真理。但是,从影像到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囚徒了是经过多次的“转向”最后才获得真理。“转向”也就意味着不断地否定,也就是说柏拉图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否定的形式完成的。

针对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的解决途径是提出了有哲学史上的革命之称的“哥白尼式革命”。而且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的前提便是肯定,即首先要肯定人的存在,肯定自然界的存在;然后人再为自然界立法。所以康德是通过肯定的形式完成认识世界的过程。

在这里可以看到康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即柏拉图认为感觉世界是由原始物质提供质料,理念世界提供形式构成的;柏拉图用这种手法解释了感觉世界的构成,而康德则用这种手法解释了科学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构成,具体来说,科学知识是由认识主体提供先天的认识形式和以“自在之物”为基础的经验提供材料构成的。

所以,我们发现柏拉图的原始物质同康德的“自在之物”一样都是无法认识的对象,虽然无法对其产生认识,但是柏拉图的原始物质和康德的“自在之物”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结语

相隔两千多年的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都选择了同样的态度,但不同的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原始物质仅仅作为质料的地位而存在,“善”的理念是万事万物的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而原始物质所提供质料的活动都是被动的。而在康德看来,其自在之物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所认识的现象提供了存在的基础,更限制我们的理性能力,使我们知道在的认识之外还有能认识到的东西的存在,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希望;从而将广阔的天地留给我们的信仰,由我们自由的驰骋。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5-55,202-230.

[2]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3-79,388-423.

[3]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0-76,431-463.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1-99,237-318.

[5]罗伯特·所罗门,凯思林·希金斯.大问题[M].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8-162.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
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
浅谈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谈教育的“严”
哲学的新生
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困境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
近十年来“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