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拟〈无花的蔷薇〉》的批判意义

2020-09-10 07:22宋兴芳
今古文创 2020年27期
关键词:批判杂文

宋兴芳

【摘要】 何满子是中国当代优秀的学者、杂文家。1992年开始创作的《拟〈无花的蔷薇〉》系列以生动、活泼、新颖的艺术形式和深刻、老道、丰富的思想内容突显出何满子用笔如刀,寄慨精微深邃,纾愤泄懑直达的杂文风格,为沉寂后杂文的复苏和重振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何满子;杂文;批判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08-03

《拟〈无花的蔷薇〉》是何满子1992 至1997 年间创作的专栏文字的合集。这样的“讽世短札”在他的杂文创作中别具一格,这种感触世相的即兴咏叹昭示出杂文“把握时代脉搏,追踪时代步伐”的创作宗旨。何满子先生信笔录下的这些所见所闻指摘人间色相,直指社会现实,对于扶正祛邪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作为一个博雅多识的学者,何满子先生创作的这一系列专栏短札绝不是一时的感兴之作,而是蕴含着一个年逾古稀的老知识分子的真性情、真思想,有着强烈而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一、鞭策奇重的现实旨归

何满子先生的倔强耿直尤似东汉名士的婞直之风,有澄清天下之志。然而,他不同于关在象牙塔里的书生,志大而才疏,何满子先生立足于社会人生,将笔触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始终密切关注现实人生,关心民生疾苦,敢于为民立言;对于社会上的诸种弊端,敢于秉持公心诉于笔端,大胆直言,不做媚世之语;对于百姓众生,他能够保持学者的良心,急民生之所急,叹民生之多艰,富有人文关怀精神。何满子先生作品所体现出的文格即是他人格的写照。作者以自己的远见卓识表达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温度,他的作品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揭示力透纸背,字字见心;作品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与关切字字含情,句句入心。

在《拟〈无花的蔷薇〉》中何满子先生将笔端深入到九十年代末期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何满子撷取报纸杂志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论证,特别是对当时出现的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何满子坚持真理,明辨是非,敢讲真话,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古代士子“位卑不敢忘国忧”的继承,他不隐不讳直陈时弊的坦率,让我们看到了“铁肩担道义”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拟〈无花的蔷薇〉》系列作为一个杂志专栏推出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长达四年的陆续创作中,作者将沉浮在社会各个角落,将的丑恶、不合理现象一网打尽,呈现到公众面前,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世态百相,以笔为武器尖锐深刻地揭露问题,绝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拟〈无花的蔷薇〉》中作者批评指摘的文场文人中诸如“媚俗文学”“功利主义”“泛娱乐化”等问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今天仍尤为突出。

《拟〈无花的蔷薇〉》系列短札是何满子先生留给人们的笔管深处的有刺微言,作品批判的问题指向当时而指归当下,对于社会诸多问题有着很好的警示作用。

品读何满子的杂文,能感受到少年的血气、魄力和老年人的睿智、劲道,像“投枪”揭示问题快而精准,像“匕首”直插问题深而尖锐,这样的杂文具有冲决一切束缚的挣脱力和爆发力。

二、革故鼎新的理想夙愿

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强调“为人生”的文学必须“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在鲁迅看来,“暴露”只是“为人生”文学的一种手段,何满子先生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有着自己的认识。

何满子对社会人生的终极人文关怀,体现在他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上,体现在他对世风、民风、士风、学风等方面弊端的揭露上。他对“民族素质和知识结构”与“人的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冷静的反思,指出:“对于人的正直、独立、勇敢、自尊、尊重他人、坚持正义、爱护自然的天职等等做人的基本品德的教育,即使不是完全没有,也从未受到重视……说是教育工作有失误,人的素质教育的漠视应是第一失误。”这样的论断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对于教育本质的揭示蕴含着一位老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些标示着独立人格,有着思想闪光,真挚情感的思想认识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深沉呐喊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这种强烈峻急的人文关怀和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正是现代知识分子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

在《拟〈无花的蔷薇〉》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 简练的语言, 灵动的文笔, 幽默的比喻, 辛辣的讽刺对社会中诸如金钱崇拜、崇洋媚外、唯利是图、“玩文学”、低俗靡情影视剧等弊端和现象进行了生动描绘,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揭露问题,指摘人间色相。

在《理想国·文人岛·未庄》一文中他指出:“官场习气弥漫文场,写文章、发议论都得向上头看一看,听一听,嗅一嗅,察言观色,闻风而后动,以求‘一贯正确’。”作者深刻揭示出官场的腐化作风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权力磁场”使得知识分子失去独立人格,失去了像权力讲授真理的勇气。

在《角色转换》一篇中作者指出:在特定的环境下,强大的权威和话语使人不得不进行角色转换,人是可以被改造的,封建专制的余威使知识分子的心灵受到了压迫,人格被扭曲,强大的权力磁场使得知识分子的精神变得萎缩。

在《拟〈无花的蔷薇〉》中,对于市场经济影响下的文风世风的揭示、讽刺与批判饱含着何满子深深的忧虑。何满子以杂文为武器,用有刺的蔷薇刺痛世人的神经,让人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趋势逐利的现实世界中保持清醒。何满子先生之所以奋笔疾书地抒发这些愤懑,也是因为他爱人间的情怀。因为爱,所以有所期待;有期待就必須去建设,而建设的第一步就是革除陈弊,清除一切丑陋和不合理,从而努力创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机制。

何满子先生生在“五四”,长在烽火弥漫的战争年代,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披荆斩棘。走过“大时代”的何满子,对于新时代有着美好的期盼,在他的心里住着一个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里,知识分子应该是“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良心,他们用心表达良知,揭露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他们用热情匡正社会风气,革除社会弊端……在这个理想国里,知识分子能够保持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何满子先生热切地希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能够充满这个理想国。

三、因时观史的历史反思

在当代杂文创作中,何满子先生以时观史的深刻批判对人生的辐射和今古的贯穿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自80年代以来,言情、武侠小说风行一时,直至今日,仍势头不减。

何满子先生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对此痛心疾首,一再呼吁文化导向问题,甚至直言不讳地明确指出:“对中国说来最可怕的是旧意识的借尸还魂。”这样的担忧在《拟〈无花的蔷薇〉》里继续发酵,作者在好些篇章中都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时下新潮才子媚俗文学的异议。

在《写一部〈告密史〉如何》(原载1997年9月4日《文汇报》)中作者说:“凡坏货总找得到理由原谅自己并蒙骗历史健忘症患者和不明底细的后人的。但历史事实终归是历史事实,如有一部告密史,前后文献俱在,一一举证,读者自会心下明白。”

历史的痛悟留给何满子切身的感受,为了历史不再重演,那一代知识分子只能以自己的勇气和良知高声疾呼“建立文革博物馆” “写一部告密史”来以史为鉴。

在《做戏的虚无党》中鲁迅曾反复慨乎言之地痛陈“国民性”中最可怕的痼疾:“做这是他真实的心态之一,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之一。”

何满子先生以其执著的精神与坚韧的毅力接过了鲁迅未尽的事业,年届米寿仍然奋笔疾书,为“当前各种陈腐的反人文主义的精神复辟之猖狂,以及全球化局势下西方世纪末文化殖民的劣质文化商品的弥漫,交叉感染导致的社会文化滑坡”而焦急呼喊。

何满子先生以史照今,因时观史的赤诚之情令我们动容,这种痛定思痛的情感熔铸到他的杂文中就使的他的杂文在时效性、针对性的基础上又具有了史的关照和气度。

《拟〈无花的蔷薇〉》好像一个大容量的摄像机,记录下了世纪末浮现在中国社会的人生百态,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使人在幽默风趣之外看到了一颗情真意切、忧国忧民的心。

何老自称“江湖散人”,他一生奉行“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参加任何党派组织,三不随人俯仰。这样特立独行的个性使他在人格上保持了完整和独立,正因为这样,自由的灵光才能始终浇筑着他卓著的学者人生,才能守护着他坚持自我的灵魂;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时势面前保持清醒的认识,完成以时观史的历史反思任务。

何满子用杂文点染人生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激情,他的杂文涉猎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现实的不断批判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履行了启蒙大众的责任和义务。

何满子先生创作《拟〈无花的蔷薇〉》系列短札时已入古稀之年,但干练老辣的文风依然如“匕首”“短刀”,让读者在笑与讽刺中感受到“情不可遏”的激愤心情。

从何满子的杂文中,可以看到奋然前行的战士品性,也可以看到为民族进步敢于承担道义的知识良心。何满子敢于做我,坚守自我的人格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其察见鬼魅,勇于挑战权威,直表真知灼见的文格,也是这个时代所急需的强心剂。

《拟〈无花的蔷薇〉》系列是何满子先生向他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致敬的作品,然而通读何满子杂文集,通过对何满子杂文思想内容的揭示,可以清晰地看到了八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五四”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精神血缘。

从何满子的杂文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激进的、理性批判的“五四”文学传统,這种始终坚守思想启蒙的立场使得何满子杂文显得格外独特和珍贵。

当下,在跟风成为时髦,文化被过度“消费”的特殊时期,反观何满子杂文对于九十年代文化发展乱象的批判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研究何满子杂文的价值所在。纵观何满子先生的杂文创作,不能用“一言以蔽之”这样的词句来概括,作为一个睿智多识的学者,他在文化学术方面建树颇深,他的杂文构架正是以其丰富的学养为支撑的,所以他的杂文蕴藉深远,对很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具有独到见地。如: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何满子先生呼唤重建精神领域的“绿色”文化,作者对与社会道德滑落有关的文人道德和文人气节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

何满子也曾出版杂文集《绿色呐喊》来讨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污染现象,何满子的文化生态环保意识具有前瞻性,与今天所提倡的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有共通之处。何满子杂文作品值得品读,也正是因为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当下,仍需要这样“无花而多刺的蔷薇”,需要做着“侠客梦的文人”,需要何满子先生这样特立独行的精神表率,正如古人所云:“多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作为一位跨世纪的睿智老人,何满子离人们远去了,而人们不应该忘却,在生活的时代,曾经来过一个和鲁迅一样有着“深广忧愤”的读书人。他忧时代之忧,思历史之痛,叹文化之危,他自龙门而来,原名孙承勋,他是当代杂文家何满子。

参考文献:

[1]何满子.远年的蔷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2]何满子.何满子杂文自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3]何满子.人间风习碎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

[4]祝勇等.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5]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何满子.何满子学术论文集(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7]何满子.亦喜亦忧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8]何满子.画虎十年[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批判杂文
画与理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