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视中引发的“羞感”

2020-09-10 07:22余玉叶
今古文创 2020年27期
关键词:萨特种族意识

【摘要】 1970年,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出版以来,对于其文本的多角度解读,不在少数。其中多从种族主义、文化霸权和女性主义等视角出发,对文本主人公内部心理内容的分析较少。本文则试图从萨特的现象心理学入手,从“注视”这一行为中延伸出萨特的羞感理论,试图对《最蓝的眼睛》进行一种新的视角解读。

【关键词】 萨特;羞感;意识;种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11-02

托尼·莫里森,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性作家,与黑人男性作家不同,身为女权主义运动者,她深切关注着黑人女性以及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并最终着手了《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的书写,在莫里森的笔下,黑人小女孩代表佩科拉在种族文化以及各种各种外部因素的摧残冲击下,逐渐迷失了自己,成为了时代的悲剧。而本文,则试图从萨特的现象心理学入手,从萨特对于“羞感”的解读中,对文本进行另一种视角的阐释。

一、情绪,羞感和注视

萨特,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早前,和海德格尔一样,他试图存在主义层面上来解释情绪问题,并于1938年出版《情绪理论纲要》一书,其中一些观点启迪并后续成为了《存在与虚无》这部哲学经典的先验理论。在《情绪理论纲要》中,萨特吸收了胡塞尔的经验,提出了新的现象心理学,涉及烦,伤感,羞感等情绪。其中,用于对情绪,“羞感”的研究,较之舍勒则提出了不同的声音,并在《最蓝的眼睛》中得到具体体现。

那么情绪是什么?萨特在《情绪理论纲要》中指出,“情绪就是世界的转换。如果被指明的道路难以前行,或者我们干脆看不见道路,我们便无法再停留在这个如此逼迫而又艰难的世界上,所有的道路都堵塞了,但任必须行动。”[1]89“因此,情绪的来源是意识面对世界时所经受的自发堕落,意识用一种方法不能忍受的东西,它便试图用另外一种方法来把握,如通过沉睡,通过接近睡眠,梦幻及歇斯底里意识等。”[2]98当意识发现无法改变世界时,当意识走向世界的道路被中断时,由意识所引导的身体便通过非反思地改变自身而改变世界,这时情绪便出现了。 由此可见,情绪的产生便是人自身由于外部的局限而做出的适当的改变。也可说是当意识到即行道路的不可行之外,做出的另一种指引。

而羞感,作为情绪中的一种,同样也是对现实状况的反应。萨特曾给出例子解释道:“让我们想象我出于嫉妒、好奇心、怪癖而无意中把耳朵贴在门上,通过锁孔向里窥视……然而,现在我听到了走廊里的脚步声:有人注视我……羞耻向我揭示我是这个存在。”[3]34从中,可以初步了解到萨特认为“羞感”存在于自我与他者的连接中。也就是说,萨特认为,“羞感既不在我的意识之中,也不在我的身体之中,即使是以潜在的方式;同时它也不在他人之中。羞感存在于某种结构之中:“羞耻是在他人面前对自我的羞耻。”[4]34由此发现,羞感与其他情绪一样,它存在于某种特殊的结构当中例如自我与他者,并由人的意识反应出来,借以来消除新环境下的约束。

既然羞感存在于某种结构当中,那么又是怎样和他者取得联系,并构成某种结构存在呢?实际上,羞感是借由注视这一过程得以具体化的。“在萨特的羞感理论研究中通往他人的蹊径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注视”。我们知道,羞耻总是对……感到羞耻。在羞感中人们为什么而羞呢?“在他人的注视中,我突然脸红起来;在他人的注视中,我不得不承认我就是他人注意和判断的那个对象;在他人的注视中,我被物化和异化了;在他人的注视中,‘我伏在锁眼上,就像那棵被风吹歪的树一样。’”[5](36)由此可见,注视是实现羞感的重要途径,借助视觉注视,发现了他者的存在,进而局促地为自己的处境,行为感到不安。因此,在文中对羞感的解读是与注视的存在密不可分的。下文,则从注视出发,试图就《最蓝的眼睛》中的羞感做出具体解读。

二、羞者之所羞者是自我

萨特曾提出羞者之所羞者是自我,结合上文所提出的羞感存于某种结构之中,便能得知这是将自我异化成了两个部分。我身体中的一部分遭我所弃。又如,亚当与夏娃偷食智慧果之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于是便懂得了用树叶来遮盖身体,偷食禁果这一行为,便被称之为“善恶主题的始源之原型”。[6]117这是一半智慧的人向一半愚昧的人做出的自身调整。由此可见,羞感行为的由来已久。

在《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处于缺少关爱的成长环境中,白人社区的漠视,父母的厌恶忽略都导致她的异化,在白人文化价值对黑人文化的强烈渗透下,母亲波琳从南方来到了经济发达的北方,在白人文化浪潮和电影产业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她对于白人小女孩的喜爱超过对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喜爱,这一方面加深了佩科拉的不幸感,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她的不解以至于更加怀疑自己的丑陋。糖果店老板对她的漠视以及当时大热的童星秀兰·邓波儿的漂亮的白人小女孩形象无疑都加深佩科拉对自己丑陋形象的厌恶以及对拥有一双蓝色眼睛的渴望。正如萨特说道:“我产生了忧郁的情绪,世界依然同一,自我却变换着行动。”[7]91与忧郁一样,羞感也是如此,佩科拉对自己黑色皮肤的厌恶,是在无法解决现实中被歧视的矛盾,后逐渐内化成自身的问题,她在得不到他人的注視和漠视下,开始反省自身,发觉自己的绝望处境。于是她产生了与自我对立的情绪并开始不断追寻蓝色的眼睛。这种对立情绪从一开始被可被称之为羞感。正是由于受到强势文化的浸染,对自己外表产生怀疑和否认,意识到自己的丑陋,感到羞怯,进而对自己进行否认,这正是萨特的羞者之所羞者是自我的体现。

三、黑人目光中的羞感

劳德也曾在《相互谅解》中写道:“我们不爱我们自己,因而我们彼此之间也没有爱。因为,我们在彼此的面孔上看到我们自己的面孔,从没有令人满意的面孔。”[8]312通过劳德和萨特的理论,可以进一步理解这种羞感,不仅仅存在于自身,同时存在于整个种族之中。这是介于个人与种族之间的羞感,由上文可知,羞感存在于某种结构当中。而这里,这种结构则演化为自我与黑人群体。波琳刚从南方来到北方时,她周围的黑人妇女们收到了白人的熏陶,也以白人的看人标准来待她,“她们因她没拉直头发感到惊奇。当她想象她们一样化妆时,后果更是不妙,她得到的是愈加挑剔的眼光和窃笑。”[9]37当波琳受到其他黑人女性的嘲笑时,内心便充满羞感,这是来自于同种族内部所带来的较之种族外的更强烈的羞耻感。而那些已经被白人文化部分同化了的黑人女性们,她们嘲笑,歧视,不接纳波琳,她们视波琳为自己昨日的羞感,这是因为她们在波琳身上看到了她们初来乍到北方时的局促感,这是因为在波琳身上曾有过她们的影子,因为波琳的到来,提醒了她们曾有过的过去,因此,这种目光中带来的羞感便也投射到了她们自己的身影上。

四、白人目光中的羞感

由注视延伸而来的羞感,不仅仅存在于同种族,自我的结构当中,同样存在种族之外。处在白人文化,白人产业大行其道的时代,要想规避其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因此,文化同化,不同种族同化现象时有发生。在《最蓝的眼睛》一文中,受白人文化冲击,发生人格扭曲的人不在少数,例如,查理,杰拉尔丁、波琳、切丘、佩科拉等等。他们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查理,作为佩科拉的父亲,是处在白人文化和目光中的牺牲品,在查理小的时候,他的第一次性行为即遭到白人的羞辱:“当他正和情人体验者性的快乐时,两个狩猎的白人撞见了他们,并要他们在手电筒的光柱里继续‘表演’,自己像观看动物交配一样在旁边欣赏。”[10]39这种被白人当作表演似的行为,白人目光中投射出来的羞感,给查理心灵带来了巨大伤害,扭曲了他的心灵,再接连遭遇姨妈去世,父亲不肯相认的境况下,他变得内向,孤僻,并开始独自一人在外飘零的生活。正因查理生长在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环境下,他既不知道怎样是正确的爱,更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疼愛。在到达北方之后,种族歧视更加严重,查理感觉到被白人眼睛中投射出来的厌恶包围着,他很想帮助女儿摆脱孤独无助的状态,但他既无法改变自己的状况,同样也无法帮助佩科拉。

五、结语

在《最蓝的眼睛》一文中,无论是自身内化的羞感,还是存在于他者和自我的羞感,都一定程度在各种形式,各种人物上,得以具化。通过对于羞感的解读,可以发现,处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白人文化价值标准带给黑人的伤害,这种价值无论来源于哪种形式,无论存在于种族内部或者不同种族,都会逐渐内化成自身的羞感,给黑人心灵带来巨大伤害。

参考文献:

[1][2]让·保罗·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4.

[3][4][5]芳向红.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06.

[6]蒋承勇.人性探微[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7.

[7]赵靓.萨特的情绪现象学:论忧郁的维度[J].现代哲学,2017.

[8]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9][10]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作者简介:

余玉叶,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萨特种族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巴西人种族认同“由白转黑”?
找出调皮鬼
跟踪导练(一)3
你自己选择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SMASH UP:AWESOME LEVEL 9000 BGG排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