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与进路选择

2020-09-10 07:22徐晓美梁娜
今古文创 2020年3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

徐晓美 梁娜

【摘要】 通过对“后真相”时代的本质探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契合时代发展中的变量因素提供创新育人路径,聚焦“后真相”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引与价值再造,以提升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文化功能,以提高政治认同和培养正确的政治思维体系发挥政治功能,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加强教学社会化和以“过程意识”为导向加强政治社会化发挥社会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后真相”时代提供进路选择。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路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94-03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VSZ030)阶段性成果;2020年度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院思政专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项目编号:2020mzyjy03);2019年度宁夏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问题研讨+网络扩展+实践体验’融通教学模式研究——以《概论》课为例”(项目编号:nxbjg-72)阶段性成果;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基于话语权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特征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而且赋予高校“思政课”新的价值功能。

一、“后真相”时代的本质探微

马克思划分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说:“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后真相”时代并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引发的时代,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在事件发生和持续发酵过程中,客观事实不能及时、本真地呈现于公众面前,反而使得情绪倾向和影响膨胀甚至泛滥,最终导致事件发展偏离本身,从而掩盖了事实,忽视了真相的一种现象”。[3]“后真相”时代展现了当下社会事实和真相逐渐趋于分离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逻辑改变大众逻辑

1.技术逻辑改变大众信息接收方式

在以往的傳统媒介下,权威媒体机构掌握信息的垄断权,媒体对于新闻及事件的报道大多探求事实,以存在和发生的事件为依据进行客观报道,专家对各类事件给予锐评,新闻媒体记者后续深入一线进行调查,探求事物真相,丰富事件发生的起始因果。而在互联网发展日渐强大的今天,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各类平台,信息纷沓而至,任何知识都可通过上网查询,这样大面积的知识覆盖化解了一线权威,打破了权威媒体机构的信息垄断,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步骤由从前的单一渠道变为多渠道接收。同时权威媒体入驻新媒体客户端,信息反馈更多的演变为权威媒体与自媒体的双向互动。

2.技术逻辑改变大众思考方式

新媒体利用大数据对网络用户较为感兴趣和频繁浏览的信息进行准确定位筛选推送,这种信息筛选的单一性导致用户所认知接受的信息更为集中。实质上网络世界反映的便是更为真实的“自我世界”,用户认为自己的认知与网络信息一致即为真理,究其原因网络知识太过碎片化,没有系统的思维逻辑,不利于探寻事物的本质和真相,用户对事物的认识与见解只停留在浅层面,好比“盲人摸象”。这样的思考方式只会进入死循环,使自我认识固化,实则严重偏离真理。

(二)市场逻辑破坏网络生态

1.信息更新速度过快导致人们淡漠真相

“人人自媒体”的时代,人们对于网络知识接收的单一性不利于构建理性的网络讨论空间,更容易滋生用户的极端情绪,出现感情碾压理智的现象。有限知识架构下的用户对事物的看法只会各执己见,在网络中掀起立场的狂潮,其实大多只是没有思考的情绪宣泄。在一轮接着一轮的“讨论”中,事件热度分散,信息开始更新,人们似乎对真相产生“逆反心理”,关注度显然不在事物本身,更在于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与情绪转移。与以往的传统媒体不同,信息更新速度过快导致人们不求真相只求态度,对真相的认识永远无法达成相对一致。

2.以爆点标题吸引眼球和流量

在当下市场,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制造流量,取有爆点和夸张的标题,将文章内容质量放在次要位置。一方面极端化的方式增加浮躁之气,影响大众理性思考,不利于用户当下价值观正向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市场的发展逻辑看似是提升用户体验,但偏离了初衷只会扰乱网络生态,对构建健康平衡的网络生态环境有害无利。

(三)真相边缘化的趋势

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人们更在乎精神的享受和压力的疏解,而不再过分苛求真相,“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4](《乌合之众》)事件的“证据”显然不再是事件的主角,真相逐渐趋于边缘化发展。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出现,承载于其上的零门槛的社交平台及娱乐平台给予个人更多发声的权利,主观猜测、臆断,不给真相浮出水面的机会,加之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真相边缘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由于人身安全、社会舆论等原因,那些以追求事件真相为己任的深入一线的调查记者数量逐渐减少,据统计截止2017年,中国在册新闻调查记者仅剩175人,传统媒体中的调查记者保有量仅130人(数据来源:张志安《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这就加剧了真相边缘化的程度,很多事件的真相不能及时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二、“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逻辑

(一)“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导引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坚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社会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尊重客观发展和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在“后真相”时代,社会普遍现象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拒绝主观臆断。“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引下,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向与方案。“思政课”教学就需要在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树立辩证唯物史观,深入认识历史发展,形成成熟的价值体系。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现代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不仅要求高校培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要求我们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发展及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途紧密相联,做有觉悟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再造

1.引导树立主流价值观,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互联网背景下的后真相时代带来的影响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归根到底映射着人们对于国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发展的认识,所以高校“思政课”应切合时代发展,正确认识到后真相时代问题发展的症结所在,剖解现象认清问题背后的本质,将复杂问题本质化,强化大学生的统筹思维和长远看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群体作为时代建设的主力军和推动者,高校要树立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对于高校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高媒介素质,矫正网络风气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应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进行自我情绪管理,避免网络矛盾的激化,倡导理性的网络言论自由,提倡大学生做网络环境的“维护人”而非网络公约的“破坏者”。另一方面,网络让教学方式更灵活多变,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问题及热点话题带入课堂并研究,举例论证,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权威对于网络舆情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并非无法之地,应谨慎发言。大学生是巨大的网络用户群体,而他们提高媒介素养,将消解“以网抗争”的群体盲从和极化现象,潜移默化之中矫正网络风气。

三、“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路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功能

1.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竞争。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以共产党经过革命、实践和发展的历程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作用,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学风,不断加强以“思政课”为先行示范作用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引导学生系统性学习基础学科知识,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华,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激发思维活力,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學的实际意义。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大学生在心智逐渐发展健全阶段,需要尽早培养民族大团结意识,高校应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理论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深入剖析民族团结的渊源和重要意义,系统讲授党的民族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相关论述。在实践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引用现实生活中案例,在落实、落小、落细上下功夫,充实教学的生动感,切实让学生体会民族团结必要性。同时,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力军作用,其他高校主动因时因地机动学习借鉴。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

1.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

大学生不仅要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更要提高政治认同。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自由的人格,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国家政治体制和国家运行机制,提高政治认同,巩固政治信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行为上提高政治关注度和参与度,自觉向党靠拢,以国家意志为个人意志,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恪尽职守,克己奉公,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身力量。

2.培养正确的政治思维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8]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体系不仅有利于稳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以从容面对思想混流时抵挡不良思潮的侵蚀与冲击。高校要紧跟国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步伐,研究国家运行机制并坚定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政治问题,培养学生建立完整的政治思维体系,警惕其他意识形态的隐性植入,引导学生辨识社会思潮,避免学生被卷入“后真相”混流。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功能

1.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社会化功能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就是突破教学理论化的既有模式,从社会实践基础入手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在社会化模式的建构中,匹配“后真相”时代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政治社会化本质,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打破“后真相”怪圈。一方面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思政课”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以总结出更适合学生发展和贴合国家主流意识的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互相借鉴分享,分析各个高校所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同时结合本校学生生源、地理位置等特点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

2.以“过程意识”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如果说“问题意识”是推动发展的源动力,“过程意识”就是发展的“道路”所在。在“后真相”时代,以“过程意识”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加强其指导思想贯穿的始终,另一方面将国家政治意志、社会发展与教学过程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与思想的积极变化。不仅有利于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更有利于体现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和社会价值。同时高校“思政课”要审时度势,立足社会热点,契合时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将国家意志落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例如国家形势下的个人发展、政府政策的就业形势等,真正让学生领会高校“思政课”的宗旨,也使得高校“思政课”起到实质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6-12-08.http://m.people.cn/n4/2016/1210/c203-8064441.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3]宫厚英.后真相时代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问题研究[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9,(4).

[4]古斯塔夫 · 勒庞.乌合之众[M].赵丽慧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EB/OL].2015-07-30.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31/c_1116107416.htm.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8-08-22.cpc.people.com.cn/n1/2018/0823/c64094-30245212.html.

[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www.mzb.com.cn/html/report/190734466-1.htm.

[8]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03-18.http://www.xinhuanet.com/2020-08/31/c_1126434567.htm.

作者简介:

徐晓美,女,博士、硕导,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梁娜,女,硕士、助教,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e时代
e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