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造就天籁般的童声

2020-09-10 07:22李艺
南北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李艺

【摘    要】在文化艺术如此繁荣的今天,我们能给下一代带来什么,作为一名声乐工作者我想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以滋养,教会孩子正确的歌唱,此乃人生之快事。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就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因为嗓音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们加以引导,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歌唱环境,也许伟大的歌唱家将从这里诞生。笔者在高校从事声乐教学工作,也曾多年对童声发声训练及童声合唱进行实践教学,以下便是其教学经验的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歌唱興趣 心理特征 科学的训练方法 因材施教 嗓音保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201

孩子们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最纯的,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经过科学发声训练,就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因为嗓音将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从小就养成正确的发声习惯对于每一个热爱歌唱的孩子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只要一个孩子没受到来自疾病等外界的损害,就会拥有一副健康的嗓子,而且每一个孩子通过科学的训练都能找到自己美好的音色。通过多年对孩子声音的训练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自然的发声规律,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我们发现婴儿发出的哭声是十分自然的、科学的。即使是再爱哭的婴儿,都很难看到他们把嗓子哭哑,因为他们往往用的是横膈膜支撑呼吸而发出声音的,而喉咙绝对是放松打开的,这充分说明了人天生就是会正确发声的。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难道这不是歌唱学习的最萌芽的阶段吗?很多人对孩子从小学习声乐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会对孩子的嗓音造成伤害。当然,如果训练方法不得当,发声方法不科学,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孩子进行教学,是肯定有害无益的。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所以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自然的发声规律。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维活动。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只有让儿童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所以给孩子正确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要通过形象的语言将孩子引入课堂,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要让孩子觉得是在和老师一起做唱歌游戏,如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或是其他动物的叫声等。这样通过游戏式的歌唱活动,将孩子引入声乐学习的殿堂,孩子就不会觉得枯燥单调,就不会觉得声乐学习有多么的高不可攀。同时教师语言的生动、亲切,教学手段的艺术性,都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曾经看到上海特级音乐教师刘德昌老师的小学音乐课教学,他的教学如同变戏法那样引人入胜,每一个教学环节又如同行云流水,将音乐知识、歌唱方法自然而然融入教学之中,他的这种教学艺术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典范呢?他爱每一个孩子,认为“五音不全的孩子比天才还少”,尊重每一个孩子学习音乐的权利,让每一个即便是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孩子都那么饶有兴致地学习音乐,这不得不说是他教学上的成功。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发其兴趣。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自信地歌唱。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研究儿童心理学,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学习声乐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1.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入手培养孩子的歌唱兴趣。

要培养孩子歌唱的兴趣,我认为首先应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入手,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具有音乐氛围的环境是相当重要的,让孩子从小就进行音乐的熏陶,给他们多听一些好的声乐或器乐作品,所谓的耳濡目染。当然声乐作品应尽量选择一些中外优秀的歌唱家的作品,和一些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而不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演唱,特别是那些用很大声音演唱、音准极差的儿童歌曲,千万别小看孩子,他们越小接受正确声音熏陶就越知道如何去辨别好声音,这种好的发声一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植根于他们的心灵,会在他们一生中挥之不去。

2.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手段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儿童的歌唱兴趣。

我认为,在孩子幼儿阶段到小学低年级阶段都应该以“唱游”为主,即歌唱与舞蹈游戏相结合,但是老师千万不能让孩子大声地唱,我们曾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描述小孩子的歌唱状态:“请小朋友用神秘的悄悄话演唱。”我认为说得非常形象,那么类似地告诉小朋友歌唱状态的语言如“将我们的头部分为楼上楼下,鼻子以上是楼上,鼻子以下是楼下,声音应保持在楼上,楼上有一个小铃铛,我们的声音就是要碰响这个铃铛”等这样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孩子正确的发声方法,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是能听得懂的,千万别小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有的时候会比大人做得更好。我们很多老师担心孩子的声音不够洪亮,让孩子大声地演唱,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在这样正确演唱的基础上,加上有趣的舞蹈或音乐游戏,孩子会觉得唱歌并不是那么难。

3.对孩子从小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对于歌唱至关重要。

孩子在幼儿阶段已经具备简单节奏以及基本音准掌握的能力。如果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孩子进行视唱练耳的一些训练,对于孩子尤其是节奏的培养以及固定音高的形成都是大有益处的,所以应抓住这个时期对孩子训练,有条件的应该学习一种乐器,以培养孩子综合的音乐能力。

二、科学的发声方法是童声声乐训练的重要保证

我们总在说科学的发声方法,那么什么是儿童科学的发声方法呢?轻松自如地歌唱就是科学的发声。一般嗓音条件较好的小孩子从a1-c2的真声都能自然发出,但到c2以上就十分困难了,就只能扯着脖子吼上去,如果是追求明亮大声的所谓童声,就只能图一时之快,孩子的嗓音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尤其是音域上不可能扩展,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声带沙哑病变。因此在正确的呼吸支撑下,轻声的、高位置的头声的歌唱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日本童声训练专家品川三郎早在1955年出版的《儿童歌唱发声》一书中就正式提出儿童歌唱必须使用头声发声,必须将追求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这与成人的声乐训练的基本方法可以说是完全不矛盾的,德国著名的声乐专家吉哈德·凯瑞十分主张对成人进行有呼吸支撑的高位置哼鸣练习,以保持歌唱连贯的线条感,以及完全解放喉咙的一种歌唱方法,由于他自己长期坚持这样的发声方法,虽然八十岁的高龄,声音仍然十分年轻而富于弹性。由此我想到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等许多国内外优秀合唱团的孩子们,他们从小接受的便是这样的训练和熏陶,长大后当然也会娴熟地运用他们的发声器官,轻松地驾驭各种高难度演唱技巧。

著名合唱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在《童声合唱训练学》一书中曾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科学的童声训练方法,并指出良好歌唱的八个标准,即正确的唱姿、正确的呼吸支撑、正确的起声、标准的母音状态、统一圆润的音色、丰满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这足以证明儿童在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后能达到良好歌唱的要求,而且这也一定是可以达到的。

在教学中,我们常把发声的位置比喻成在眉眼前的一个小铃铛,我们的呼吸在后腰的支撑下缓缓呼出,要把这个铃铛碰响,而我们的喉咙就好比一个通道,只有道路通暢,才能顺利地送出气息,发出优美自然的声音。

这样,坚持不懈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发声指导,这些要求的达到会比训练成人歌唱更容易,因为孩子的接受能力甚至比大人强,从小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比长大之后再来学习会更加的根深蒂固。有了科学歌唱方法以及正确声音概念的建立,从而打造好孩子的歌唱乐器,对孩子是受益终生的。

三、根据不同年龄特征的孩子,因材施教

0岁—6岁的孩子称为稚声期。这时孩子的声音小、肺活量小、音域窄、音准不稳定、语言能力刚刚开始发展。在这个阶段如何教孩子唱歌呢?应该说,从孩子咿咿呀呀学说话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唱歌活动,虽然这只是最初、最简单、无意识的歌唱,那么,这时的孩子就是在母亲的怀抱中感受歌唱的,当然也可以放一些声乐演唱的音乐,让孩子从小感受好的歌唱,同时学会朗诵或是唱一些简单的儿歌。可以说孩子的第一任声乐老师其实就是母亲。因为声乐作品是直接与语言相结合的,语言中实际含有大量的韵律,因此训练儿童的语言十分重要,尤其是0岁—3岁的孩子,应以带节奏的儿歌朗诵为主。3岁—6岁的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就可以唱一些简单的儿歌,但应以唱游为主,同时应进行一些关于音准、节奏方面的训练,在孩子这个阶段训练音准节奏是最有效果的。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应养成以轻柔的声音来歌唱的习惯,所谓带劲、洪亮的声音是不可取的。选择歌曲时也尽量选择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的简单的儿童歌曲,如《小星星》《找朋友》《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睡吧,小宝贝》之类的符合孩子心理特征的一些儿歌。

6岁—8岁的孩子称为童声前期。这时孩子的音域较以前有一定扩展,肺活量有一定增加、音准也较以前更稳定、语言能力增强,但声音还很稚嫩。在这个阶段还是应唱游为主,以单声部歌曲的学唱为主,多进行节奏、音准方面的训练。这时部分孩子已经能找到头声演唱的感觉,应鼓励他们学会用呼吸支撑、打开喉咙的歌唱方法。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神秘的悄悄话或是其他各种生动形象的语言比喻歌唱的方法。这样孩子便可以轻松地找到歌唱的位置。选择的歌曲难度可以稍微地增加。这时可以逐步让孩子进行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直接带母音的发声练习;在朗诵方面也可以增加一些难度,读一些节奏稍微复杂的儿歌,并且按照节奏朗读;歌曲可以选择一些较稚声期更有一定思想性和难度更高一点的儿童歌曲,但音域一般不超过十——十二度。比如《钉扣子儿》《摘星星》《小海螺》《快乐王子的小船》《采一束鲜花》等。到了8岁左右便可以对孩子进行合唱基础的训练、培养孩子多声部歌唱的感觉。

9岁—12岁称为童声中期,这也是童声最黄金的训练时期。如果在这之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就会正确地运用声音。头声的运用,使孩子的音域得到很大的扩展,有的孩子甚至可以达到两个以上的八度,个别孩子可以轻松地唱到小字三组的c音甚至更高。因此在这个时候应让孩子唱一些具有一定程度的童声歌曲,但仍以轻柔的声音歌唱,即使是大声歌唱都必须是在呼吸的控制下大声而柔和地歌唱。我们在选择练声曲时可以适当加大难度,比如选取一些流畅连贯的短音阶练声曲或者是跳音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提升孩子的歌唱技巧。语言训练上除了一些儿歌的朗诵,还可以加入一些诗词和散文的诵读,以提升孩子的文学艺术修养;歌曲选择上则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和音域较为宽广的歌曲,比如:《祖国像妈妈一样》《我是山里小歌手》《我爱妈妈的眼睛》等歌曲。同时,可以进行大量的合唱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孩子今后的音乐实践很有价值。

12岁—16岁称为童声后期。属于儿童到青少年的一个衔接阶段,有的孩子可能在这个时期进入变声期。经过科学声乐训练的孩子变声期则会缩短许多,女孩子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这时不论在音乐修养,还是在艺术表达上都是童声艺术的高峰期。这时的孩子处于快要进入变声期的阶段,在练声曲上可以选择更具一定难度和更专业的连声曲,如钢琴正谱伴奏的一些练声曲,对孩子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歌曲的选择可以趋向成人声乐学习的一些内容,如《花非花》《渔光曲》《渴望春天》《鳟鱼》等。

四、在声乐学习中忌急功近利

孩子的嗓音是稚嫩的,他们的真声往往是明亮而大声的,但一般让只能唱到小字二组的c。有的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参加一些比赛或演出,往往不惜让孩用较大音量去唱,认为这样唱歌很带劲,声音很亮,认为这样才是童声,实际上如果孩子用这样的方法去唱是根本没有高声区的,一到唱高一点的音就会扯着喉咙叫。实验表明,这样的唱法长期下去会导致声带肥厚直至声音沙哑。正如品川三郎所说:“让孩子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任意歌唱,从生理角度来看,让不足一厘米的纤细的儿童声带发出如此粗大的声音,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担忧和可怕的事情。”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尽管在一次演出或比赛中也许会获奖,但这对将来的声乐学习则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就像我在前面谈到的嗓音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乐器,要想乐器发出优美持久的声音,首先要保护好乐器,而科学的发声方法则是保护好乐器的重要途径。我们前面谈到高位置轻声歌唱,这样唱,特别是在开始阶段的音量会很小,而且孩子掌握呼吸等歌唱技巧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但这样的方法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我曾担任过少年宫童声合唱团声乐指导及指挥,当年的合唱团员大都已成为大学生或是参加工作,多年后我听他们演唱即便是不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生方法基本都还是正确的,并且许多都因为会唱歌成为所在群体的文艺骨干或佼佼者。因此,我认为不仅在合唱训练时应这样要求孩子,而且对于专门进行声乐学习的孩子来说也应该把正确的方法放在第一位,演出比赛放在第二位,甚至在学习声乐的开始阶段还应该放弃一些演出或比赛。当孩子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声音控制能力,就会发出优美而明亮清澈的声音,而各声区的音色也会十分统一,那时再去参加比赛也不迟。但这个过程是单调枯燥而乏味的,持续的时间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有所区别,这也是检验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耐心的一种方式,这就像等待小鸡出壳一样,时间不到是得不到完整健康的小鸡的。同时,我们的儿童声乐比赛也应考虑把孩子发声科学与否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而不提倡那些带劲的、过瘾的、损害嗓子的歌唱。

五、童声合唱团是培养歌唱家的摇篮

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必须具备很高的音乐综合素养。一名训练有素的合唱团员的修养一般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童声合唱团的训练,为了能够演唱出优美和谐的多声部作品,老师必须对孩子进行大量的、正确的声乐训练,视唱练耳训练。这就像我国的原生态歌手,他们从小生长在大山里或生长在草原上,由长辈口传心授,加上自然环境的滋养和浸润,唱歌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们现在,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尽管经济条件已不是问题,但能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的是不多的。当然这关键在于人们的意识,如何给孩子营造学习歌唱的氛围呢?合唱团正是培养歌唱家的摇篮。参加合唱团训练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和一些高素质人群认可的高雅活动,但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甚至中小城市的家长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合唱就是大家一起唱,不需要科学的声乐技巧和方法。即便是有些学校组织合唱团参加一些教育系统的合唱比赛,也只是参赛前临时抱佛脚,组织孩子唱一唱,比赛一完就解散合唱团,然而孩子们并不能因此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上的提高,这与前面谈到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声乐训练是单调而枯燥的,也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静下心来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尤其是小孩子更是如此。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证明,经过正确合唱训练的小朋友长大后在人群中所表现出的才华是与众不同的。而合唱训练不仅要训练科学的发声,还要有很好的音乐基础、敏锐的耳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吸收了指挥良好的音乐修养及音乐感觉,因此很多好的歌唱演员都曾是合唱队员。

六、童声嗓音的保护

1.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嗓音保护的最重要的手段。科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同时对嗓音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在众多的歌唱家身上已经有过充分的体现,有了好的发声方法是可以唱一辈子的,这毋庸置疑。

2.养成正确的讲话习惯。经过科学声乐训练的孩子在唱歌时也许能够注意正确的发声,但在平时说话时却不能够注重自己的发声习惯。我们要教育孩子在说话、朗诵或体育课上都不能大声吼叫,要学会优雅文明地说话,学过声乐的孩子要尽量用歌唱的呼吸和歌唱的状态讲话,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也在进行声乐训练。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饮食、锻炼、休息等方面为唱歌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声带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部分,在我们唱歌的时候需要调动我们的许多身体器官,因此它绝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发声。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我们歌唱都会起到间接的作用。

七、结语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学习艺术已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一种生活,是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它是丰富我们精神生活、增强我们的个人修养的一种手段。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造就天籁般的童声,让孩子在美好的歌声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第一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楊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CT2004-237.

[3]品川三郎.《儿童歌唱发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00.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