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中颗粒化任务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10 04:13蒋伟钢胡旭昶应新洋
新教育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颗粒能力教师

蒋伟钢 胡旭昶 应新洋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校工作室发展过程中给学生分配的任务颗粒度与学生技能匹配关系入手,进行了系列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颗粒度由细到粗递进升级式任务训练模式。通过该训练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稳步提升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市场接轨。

关键字:颗粒度;递进升级式;闭环

一、引言

高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在局部还存在学生训练模式单一、学生接到任务后无从下手,进度慢,需要大量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大,毕业学生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在工作室任务驱动过程中,任务的分配往往较为随意和松散,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少学生难以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问题。此时往往需要调整任务或加强指导予以解决,而任务的频繁调整致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工作效率低下、增加教师管理难度。笔者在软件类工作室多年运转过程中,就任务划分的颗粒度与学生能力水平匹配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工作室颗粒化任务训练的含义

高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企业项目为引导,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强化教、学、做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校企合作、产学互动,促进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任务颗粒度,即任务完成的难度和工作量尺度,应与学生能力相匹配。任务的颗粒度过大而学生能力不够,学生通过努力难以完成,容易造成怠工,打击学生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而任务的颗粒度长期过小,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枯燥无味,不利于提高学生技术能力,致使学习积极性受损。

工作室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引入虚拟训练项目和实际企业项目,将项目按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分解为一定颗粒度的任务,分配给与之能力匹配的学生,在不大幅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前提下实现精细化管理,逐级加大任务颗粒度,形成递进升级式的任务训练模式。学生在滚动升级训练过程中,完成各自级别任务,按照预期稳定提升能力水平,深入感悟和理解项目的生命周期,积累项目经验。

三、颗粒化任务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了不断解决和完善工作室中任务颗粒度与学生能力的匹配问题上,自2016年笔者在所在信息工程学院移动物联网工作室中启动了探索和实践工作。

1.原有模式

笔者负责工作室以研发企业软件项目为主,初期学生团队能力较弱,分配的任务经常长时间没有进展,教师因项目进度紧不能及时解决指导,造成工作室学生效率低下,出勤率低,其主要原因就是任务颗粒度与学生能力不匹配造成的,长此下去对工作室的发展极为不利。

2.稍有成效

工作室教师组经多次讨论分析后专门腾出力量,将原有任务碎片化,分解成颗粒度足够细的子任务,使之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经过多轮磨合调整后,学生进展基本能按预期完成,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量的急剧增加。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经过项目系统化训练,基础能力差,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也大,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能力训练方法。

3.改进完善

选择工作室教师以往项目并简化后,将项目分解为颗粒度足够细的任务,通过项目管理软件进行任务分配、启动、指导、监督、完成、审核、关闭等环节的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教师工作量,提升了任务的有效性和工作室的运转效率。

4.形成模式

随着训练项目的完成,学生对项目过程有了较为宏观的认识,基本技术能力也显著提升,可以完成颗粒度稍大的任务,于是参照前面模式,形成了多个颗粒度规模任务的训练项目,逐级训练,快速提升学生技术能力。达到既定能力级别后就可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继续磨练技能。

5.理清工作室学习与原专业课程学习间的关系

改革探索之前工作室和学生关系松散,学生需在完成原教学计划课程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工作室学习,待在工作室时间少,学习效果不穩定,工作室教师对学生的话语权少,基本靠学生个人兴趣维持,工作室学生流失率高。后经院系领导和教务部门多次协调后,学生的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和毕业设计在工作室完成,由工作室教师负责指导和成绩评定工作。该措施将教师和学生紧密捆绑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工作室工作学习,提高了教师的话语权。但随即发现学生在工作室纯粹的实践式任务训练中,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的不足,这必将成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的短板。于是让学生跟班修读部分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项目实践能力的同时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深度和广度。

6.建立滚动发展的学生梯队

学生被招募进入工作室后,按照兴趣结合工作室发展需要进行人员分配。工作室按照项目需要设置多个组,并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每组由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正副组长,协助教师管理日常工作和学习秩序,组内学生按照递进升级式任务训练模式逐级训练。组内形成能力高低不同级别的学生梯队,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形成梯队滚动循环发展,减轻教师指导工作量。

学生发展是工作室的核心,是工作室成败的指向。学生梯队滚动持续发展既可以积累工作室运行成果,优化训练任务,还可以大幅降低精细化管理带来的工作量增加,是保证工作室持续发展的法宝。具体梯队建设措施有:

(1)学生招募:每年通过公开招募大三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室,补充新鲜血液,为维持梯队合理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证。招募的学生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对技术渴望、良好的自律能力、良好的编程基础。

(2)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维持工作室正常运转的保证,根据需要适时制定和完善工作室各方面制度。

(3)激励措施:通过多样化可预期的激励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工作室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如颁发能力等级证书、设置学生管理岗位、参与教师带队的研发项目、推荐到对口企业实习等措施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工作室工作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递进升级式任务训练模式,建设成一支滚动发展的高质量学生梯队,理清了学生工作室学习与原专业课程学习间的关系。

1.颗粒度由细到粗的递进升级式任务训练模式

工作室中不同学生间存在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差异,致使任务安排的时候不能一刀切,任务颗粒度与学生实践能力匹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稳步提高学生水平。采用递进式的任务训练,让学生通过闯关升级式的训练攀登技术高峰。

(1)技术点级任务训练

将特定的虚拟项目拆解为颗粒度足够细的技术点任务,并配以相应的训练文档说明,可以让刚加入工作室的大三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掌握大量项目基本技术点。学生在完成本级任务训练后,实现既定虚拟项目功能,能力等级设定为入门级。

(2)功能级任务训练

将虚拟项目拆分成颗粒度为功能级任务,每个任务需由若干个技术点组合完成,用于提高学生对技术点的应用能力,学会融合贯通。完成至少一个的该级别项目训练后,学生具备基本的项目实践能力,能力等级升级为初级。对于一些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进行颗粒度为技术点验证或实现工作。

(3)模块级任务训练

针对初级能力的学生需要颗粒度更大的任务训练,即将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划分的模块功能作为训练任务。该级别的任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任务分析和分解能力,能够将模块分解为功能级甚至技术点级任务,并处理好任务间的关系。完成该级别的训练后,学生能力晋级到中级,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进行实际项目中功能级别的任务开发。

(4)子系统级任务训练

学生组队选择准实际项目,并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后,每个学生负责各自子系统的开发实现,组内学生协同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及项目各阶段的文档撰写工作。经测试验收后,完成该级别的训练,学生能力晋级到高级,可以参加实际项目的开发或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进一步磨练技能。

颗粒度由细到粗的递进式任务训练模式贯穿工作室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技能提升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匹配的颗粒度任务训练,通过多个项目的阶梯式训练,能快速稳定的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提升项目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借助项目管理软件实现任务闭环管理

借助项目管理软件给学生分配任务,所有任务须经历分配、启动、指导、监督、完成、審核、关闭等环节的闭环管理,对于审核不通过的,教师提出整改建议,学生整改完成重新审核通过后,关闭对应任务。完成相应级别项目所有任务训练后,晋升级别。对于多次指导后整改仍然不能通过审核的学生可以启用淘汰机制,确保工作室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五、结束语

高等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总结、改进,工作室的运转才能更加顺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运转模式,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晓男.”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65-67

[2]罗平.“教师工作室”对传统”师徒制” 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交运理论与实践.2014,9(Vol6 No9):58-60

[3]郑剑.“工作室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3-175

[4]李敏,陈兴文,张维维.基于工作室模式开展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Vol.8 No.4):137-139

猜你喜欢
颗粒能力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清洁颗粒也可以环保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制何首乌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镇咳宁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