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的魅力

2020-09-10 07:22钱晓烨唐惠忠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长堤山色残阳

钱晓烨 唐惠忠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修辞作用。其实,吟诗作文中如能重视对量词的锤炼,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效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巧用量词,强化对事物的描绘

量词,并非简单地用于计量,它还可以绘形、绘色甚至绘情。比如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的“痕”“点”“芥”“粒”,用词再准确不过,极有层次感、对比感地描写出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特征;同时,“芥”“粒”又是以“小草”“米粒”作为喻体,凸现出景物形状之小。品味这几个绝妙的量词,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天地间一片白茫茫,作者似乎渐渐飘出了所乘的小船,在半空中俯视大雪覆盖的西湖,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小船如一根若有若无的草芥,船中人更是渺如沧海一粟——“两三粒而已”。作者巧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艺术画面。

二、巧用量词,使诗文内容更加丰富

古人写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讲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量词的妙用,不但能增加诗文的画面感,也能增添画面的内容,从而使其更具韵味。比如苏轼在《如梦令·有寄》中写道“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本词写苏轼对黄州东坡的思念之情,为什么用一个“犁”修饰“春雨”呢?因为作者在东坡有过一段躬耕自食的生活。而现在江上一片春意,自然想到春耕时分的来临。在苏轼看来,那春日的东坡也在盼着自己归耕呢。一个“犁”字,将诗人的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三、巧用量词,使诗文更添含蓄之美

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诗文,才是富有魅力的,这种魅力来自读者的思维参与。有形象,有情意,加上弦外有余音,这是对诗歌创作的要求。而一些量词的运用,能使诗文具有一种空白之美,残缺之美,含蓄之美。比如《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章中,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对联,写的是岸边杨柳秀丽可人,湖中水色澄碧,好像借来杨柳的翠色;水质芬芳,好像是分得了两岸鲜花的芳香。这里用“篙”字,是从深度上说水;而“脉”字既写水形,又给人一种流水脉脉含情的感觉。这副对联不着一个“水”字,只用“篙”“脈”隐约带出,别具“曲径通幽”之妙。

四、有些量词牵动全篇,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比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写“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鞭”字用得非常贴切,使人似乎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这个量词,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更曲折地描绘出莺莺依依不舍的心理: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了,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始终牵系在张生的鞭梢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围山色,黄昏笼罩,莺莺伫立着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突出了“送别”这个主题。

总之,量词不仅能令语言形象生动,引人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篇文章的意境与主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猜你喜欢
长堤山色残阳
与女友牵手二月有感
忆(通韵)
湖心亭看雪
仙人台醒梦亭
夏日雨后
秋行
南沟朝阳坡早春
问客
当雾霭遮住了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