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播视域下医学纪录片研究

2020-09-10 07:22石璐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摘 要:自人类诞生,我们的祖先借助最原始的载体,将有关集体狩猎、采集果实、保存火种、制造石器以及部落争斗与迁徙、图腾崇拜与巫术等原始知识保存积累并传承给后人,人类知识传播之路开始。作为知识信息载体之一的纪录片,在知识传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手术两百年》作为一部医学题材纪录片,在叙事主题、结构和技巧上都凸显了创作者的匠心。本文试图对纪录片《手术两百年》进行知识传播分析,探讨纪录片知识传播的可行性。

关键词:医学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知识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07-02

一、引言

医学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是央视纪录频道于2019年6月播出的纪录片,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医生视角系统展现人类与疾病斗争的作品。该纪录片力求记录现代医学历史变化,展現人道主义光辉,豆瓣评分高达9.4。截至2020年3月5日,该纪录片网络版本《无影灯下》在网络平台哔哩哔哩的总播放量达1878.4万次,追剧人数达80.8万,弹幕总数15.4万,3867人参与评分,高达9.7分。优质弹幕的互动性是该网络平台的特色之一,每一集诸如疑问、解答、延伸科普等弹幕信息居多。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众对医护人员和医学领域的相关信息关注点显著提升,医学题材的纪录片同样引起关注,其中包括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本文从知识传播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二、《手术两百年》的知识传播学意义

倪延年在《知识传播学》中对知识传播的定义是:“知识传播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的知识传播媒介,向另一部分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1]纪录片作为视听合一的媒介形式,它的真实内核是与其他媒介形式最大的不同。医学纪录片的知识传播主体涉及医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领域,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该纪录片的文学底稿出自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医生李清晨,他既是医学领域的专业者,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拍摄团队的高水平和专业性保证了纪录片影像的高质量呈现。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主要聚焦于现代外科手术200年的历史,现代外科医学的发展是科学的,而且在当下几乎每个人都受惠于现代医学,因此普及现代医学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手术两百年》知识传播分析

知识传播学认为,在已经有了可被传播的知识信息时,需要有知识传播者,他们通过学习已经拥有较多知识,他们的任务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要培养新的知识传播者。《手术两百年》中拍摄了世界顶尖的医院、医学院、博物馆、医疗研究机构,采访到包括中国院士在内的50余位世界顶尖专家,包括曾获得拉斯克奖的器官移植先驱罗伊·约克·卡恩爵士、显微外科之父马哈茂德·加齐·亚萨基尔、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毕晓普、2014年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获得者戈登·弗里曼以及第一个人类抑癌基因发现者罗伯特·温伯格等。从本质上讲,对这些专家、科学家、技术研究人员的采访,这种形式属于口口相传的知识传输,而作家和其著作、博物馆馆长和藏品、图书馆馆长和文献等介绍式的采访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画面信息比文字信息更生动。

(一)传播媒介分析

知识传播从主体到客体需要媒介的连接,人类经历了从口语、文字、印刷到电子媒介。传播学家王政挺先生说:“人类文明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如果离开了传媒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几乎是难以想象的。”[2]因此,信息传播载体至关重要。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充斥着海量信息,知识一定是信息,但是信息不一定是知识。在知识社会学中,人们理解外部世界生成的所有思维观念、客观信息、主观思想、意识形态等都被当成知识来分析,同时也强调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建构意义。纪录片具有的公共文化特性、影像语言的直观生动、文本形态的真实性等特征使其成为跨时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文本形态。纪录片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进行教育、传播知识的节目形式之一。

近几年医学题材的优秀纪录片层出不穷,如《生门》《人间世》等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对于改善医患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手术两百年》是第一部以医生视角展开的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纪录片,内容包括外科手术发展历史、大量高级别的专家采访、印象深刻的案例等,它不同于《生门》这种旁观式的拍摄方式,需要观众通过自己对画面的解读获得信息。

知识传播在内容上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纪录片中的解说、文字、图像等都含有知识信息,是一种画面知识传播。该纪录片中对世界各地医学专家的高级别采访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的知识传播中口耳相传的形式,较为直接。同样,解说词在该纪录片知识传播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解说词就本质意义上讲,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用来解释、议论、抒情、介绍背景、表达情绪。”[3]作为一部医学纪录片,其中涉及大量的现代医学专业术语,需要对该题材中涉及的手术设备的名称、手术进程等画面作科普性的介绍。这两者都属于显性知识内容。

而隐性知识就体现在创作者想要通过该纪录片展示给大众的一种意识层面的思想内涵。早期医学科学类纪录片专注健康知识科学普及,说教意味更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医学科学类纪录片更多聚焦于受众不曾触及的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关注人类本身,理性认识疾病和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生活。例如,在《手术两百年》第一集《理性之光》中,鄂伦春人萨满吟唱更多的是无奈的宿命感,维萨里为了帮助在战争中受到病痛折磨的人们,从动物转向对人体的研究,这其中蕴含着回归自然、回归事物本身的哲学,告诉我们需要通过事物的本质追寻真理。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系统,在明确相关数据并进行科学评判之后,才发表相关论文,这样的学术思维对于当下的科研工作有深远的意义。福斯曼将导尿管导入自己的静脉,他先后实验了9次,多次实验之后发表论文,前期反对声不断,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是对他所做努力的肯定,为此开创了介入治疗的时代。这种不被接受的超越时代的认知正是伟大的科学精神。观众了解医学知识,同时引导观众对科学的热爱,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科学观念的启发,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想象。

(二)叙事主题、结构和技巧分析

在叙事结构上,对于复杂、专业性强的医学题材纪录片,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不仅能完美结合影像的逻辑性、节奏感,还能让观众全方位且以最简单的方式认识复杂陌生的科学领域。《手术两百年》一共8集,整体内容上是以医学历史为主线,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用现实故事作为反观,用“历史+现实”的回环结构,从现实案例中回望历史,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钟大年在《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提出:“结构是叙事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具体化形式,一部影片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是否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与它的结构技巧有着重要的关系。”[4]因此,结构对于纪录片的叙事至关重要。片中案例的选取具有代表性,既能承载外科手术发展历史的关键节点,又要印象深刻。同时,案例在这部纪录片中承担了叙事、引出主题、承上启下的功能。例如,第二集《手术基石》中的案例是14岁的患者陆燕琳需要做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在患者全麻状态下,在背部切开40厘米左右的切口,为了防止切口感染,需要在消毒规格最高的百级手术室进行手术。精简描述的每一句话都在暗示这台手术所必需的严苛条件,即止血、麻醉和消毒,按照3个条件的发展史依次展开。

(三)影像及音乐运用分析

该纪录片在影像表达上具有创新性。“舞台表演式情景”是纪录片中的创新点,是英国圣马斯教堂每周都会有的表演,馆长带领观光客亲自体验18世纪西方没有麻醉的年代,参观者亲身体验没有麻醉手术的恐惧。这种亲身体验能获得最直观的感受,让屏幕前的观众沉浸其中产生共情。三维动画成为科学类纪录片常用的影像表达手段之一,因为医学属于少数专业人士精通的学科,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要在短时间内理解相关原理,需要借助三维动画的演示和在科学前提下转化的通俗性解释。《手术两百年》中关于手术原理的演示和解释易于理解。

纪录片中的音乐运用得当,与画面相辅相成,对影片内容的表达、主题呼应以及情感烘托产生积极的作用,体现纪录片“表现美”的功能。全片的音乐种类不多,不刻意煽情是该片音乐的最大特点,真正与纪录片中的人和事产生共情必然是因为纪录片本身所释放的信息,刻意煽情会适得其反。纪录片导演陈子隽在采访中谈及片头曲,她想要的曲子传达的情感是前进中带着曲折,回望中带着希望,快乐中带着忧伤、遗憾。与片子的气质相呼应,体现人类探索真理、推动医学前进的总的调性,音乐在听觉上加深了观众对纪录片传达的知识信息的记忆。哔哩哔哩播放平台的弹幕中,很多观看者对主题音乐的质量给予了肯定。

四、结语

如何在专业与普及、专家与普通观众、感性地讲故事和理性地传播科学知识之间寻求平衡,是影响专业性较强的纪录片知识传播效果的关键。《手术两百年》中,现代医学相关的书籍文字和图片素材转化为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对于专业医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教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朱志军表示,自己已经将《手术两百年》作为外科医学学生的第一堂课。纪录片作为知识信息载体具有稳定性、可储存性和再创造性。纪录片依托数字、科技等技术不会受到时间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消失,影像记录相较于纸质媒介,可保存时间更长,可以反复观看。另外,从哔哩哔哩网络平台该纪錄片的播放情况来看,用户通过发送弹幕、评论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和纠正了一些偏见。

纪录片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可行的,但也有劣势,专业性强的纪录片受众需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有加剧知识鸿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倪延年.知识传播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 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人民出版社,1998:229.

[3] 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282.

[4] 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95.

作者简介:石璐(1993—),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