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的议程设置分析

2020-09-10 07:22周珊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摘 要:近年来,社会热点问题被不断地搬上荧屏,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受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渠道。《少年的你》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校园霸凌事件的广泛关注。根据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媒体对议题报道的篇幅决定了受众对议题显著程度的认知。随着传播学与电影的交叉结合,议程设置也成为电影创作者建构电影情节的一种方法。本文基于传播学,探析社会热点事件通过电影媒介传播,如何建构和提高受众对该议题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以期对现实类题材影视创作起到些许启示作用。

关键词:《少年的你》;议程架构;社会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09-03

曾国祥执导的电影《少年的你》以校园霸凌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了高三女生陈念在遭遇母亲的缺场、同学的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的同时,遇到另外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物小北。陈念在经历被拍裸照,剪头发后的一系列事件后,误杀了魏莱,小北企图替陈念顶罪。在警察郑易的坚持下,二人坦白了真相,最后陈念当上了培训机构的老师,小北仍然跟在陈念的身后,最终二人获得心灵的救赎。影视作品内的议程设置架构也就是对于影视内容的安排,创作者通过对电影叙事、镜头语言等架构某一议题,引起受众对该议题的关注,体会电影创作者想要突出表达的主题。

一、外在符号的一级属性

(一)多种镜头下的展示

镜头是组成影视的最小单位,而镜头的角度则代表了导演的视角,每一个镜头的拍摄角度都与构建影视的主题有关。《少年的你》在镜头的选择上使用了大量的导演视点和俯拍,表现陈念和小北等人受到的生活压迫,引导观众去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导演将特写镜头与空景相结合:白色的雏菊、冉冉升起的太阳、乌云笼罩的天空。选景方面选的是重庆的特殊地形,增加影片内涵的丰富性。破败的楼梯、昏暗的小巷、废墟之上的房子等,每个镜头展现的细节都在暗示观众小北和陈念生活在灰色边缘地带,增加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

影片通过画面景别和景深的控制,镜头的运动和调度,叙事视角的变化等视听表达手段,在视觉上不断强化陈念作为叙事视点的主体性。观众透过陈念的立场,感受着她的情绪,分享并同情着她的遭遇,通过不断地共情、卷入和同情来理解周冬雨扮演的这个角色。影片开头,导演采取了跟的镜头,使得观众的视点定格在陈念的背影上,将观众带入陈念的生活。观众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这两种身份的来回转换构建了观众的自我情感认知和态度偏向。好的纪录片是不需要体现出导演的观点的,同样,好的电影也是只要将故事摆在那,观众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除了大特写外,影片中还大量运用了中近景,一直让观众的视线锁定在人物的表情和神态上。影片中出现了大量陈念脸部的特写镜头,没有任何的表情。正如陈念在影片中所说:“他们面无表情是因为他们内心感到害怕。”

导演在影片中很少运用全景展现事物的全貌,正在做英语听力练习的陈念被教室外同学们的尖叫打断,她随人流冲出教室,看到胡小蝶跳楼自杀。运动镜头跟随她下楼,战战兢兢地走近,把校服盖在胡小蝶的尸体上。在此,导演并没有展现胡小蝶死亡的样貌,一方面是由于题材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青春的残酷性。

(二)冷暖光影下的关系

《少年的你》在灯光设计上,以教室中的场景的白炽灯光源为主,突出班级的压抑冷漠,同时也表达了其他同学的冷漠无情。面对被欺凌的陈念,同学只是一群冷漠的看客,无动于衷,就像陈念当时面对胡小蝶被欺凌的时候,她也是沉默中的一员。诺埃勒-诺依曼认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1]在这部影片中也是如此,其他同学的漠不关心使得魏莱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胡小蝶。陈念和胡小蝶抬着一箱酸奶向教室走去,镜头在神情忐忑的陈念和目光呆滞的胡小蝶之间来回切换,空气如同暴风雨来临前般沉静,观众只能听到她们两人的脚步声。最终胡小蝶跳楼而死,或许这是对魏莱等人的一种消极反抗。于是,导演将陈念的身份由沉默者变成受害者,因为她和警察说了魏莱等人的事,却碍于没有实质的证据,所以陈念也因此成为魏莱等人下一个欺负的对象。这种身份的转换带给观众的反思和社会的思考也是巨大的,导演并没有给观众带来这种消极的思考和想法,而是在影片中设置了另外一个角色——小北。他从始至终都在兑现他的诺言: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小北家主要是以钨丝灯和些许的红色光源为主,暖黄色的钨丝灯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红色代表了血腥暴力、痛苦等含义,另一个就是表现陈念、小北二人之间的暧昧情愫,表达了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影片虽然以冷色调为主,但是在影片中出现了3次绿色和橙红色。第一处是以全景展现小北居住的环境。第二处是在小北陪伴下绿色的校园,绿色代表生机,代表希望。小北的家虽然破烂不堪,但周围绿意盎然,表明了小北将会成为陈念的救赎。第三处橙红色的金鱼表明二人逐渐升温的感情。阳光作为自然光源,在影片结尾尘埃落定后押送车里的交談则用阳光照在陈念和小北脸上,表明了二人最终走向光明,不用黑暗来掩护自己。除此之外,在影片的结尾,陈念保护了一个或许正在经历痛苦的孩子,她和小北一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导演利用这种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了原本应该享受美好青春的胡小蝶、陈念、小北等人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社会边缘人物,构建残酷而又温暖的青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三)蒙太奇下的抽离

“艺术家对自己的时代和世界有足够多的认知,他会成为那些不善思考和表达自己与周遭事务关系的代言人。”[2]导演利用这种快节奏的剪辑方式和仿纪录片式的摇晃镜头,将观众带入陈念等人的世界,构建一个艺术且真实的残酷青春。导演别具心裁地利用3次特写进行转场和闪回,交代陈念与胡小蝶之间的故事。第一次是警察递给陈念一张她给胡小蝶尸体盖上衣服的照片,画面一闪,交代了胡小蝶和陈念一起抬牛奶箱,特写胡小蝶心如死灰的表情。第二次是陈念从办公室回来,看见板凳上的红墨水,画面一闪,胡小蝶也曾经经历过,但是陈念当时也是众多旁观者的一名。第三次,魏莱在食堂给陈念拍照,通过手机里那张陈念近景照闪回,交代胡小蝶曾经在厕所被魏莱等人欺凌并且拍了照片。3次通过类似物进行闪回转场交代胡小蝶自杀事件的前因,也为后面陈念由旁观者到受害者身份的转变进行铺垫。

《少年的你》在剪辑手法上打破了常规青春题材线性剪辑:或正序或倒叙。影片采用了非线性的剪辑手法,利用闪回的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相似的事件组接在一起。例如,小北送陈念上学、骑摩托车接陈念下课,以事件的重复性来表明时间的流逝,将二人的生活碎片化。将小北打架的场景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历时性的同步发生,另一部分则穿插在小北与陈念交谈的时候,增加影片的艺术性、欣赏性。同时,影片中还用了大量的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分别表现陈念和小北二人的生活由平行到逐渐交叉直至融合。在影片的开头,导演还打破常规运用了大量的跳切、快切,展现旁观者的冷漠。从全景直接切到特写,以这种跳跃式的镜头组接方式来突出陈念的脸和胡小蝶的眼睛,省略其他的叙事镜头,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将视点聚焦在陈念和胡小蝶的身上。

二、《少年的你》内在含义的二级属性

(一)不同群体的多维关系

电影中除了涉及想要表达的议题外,也涉及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强调该议题的二级属性,即二级议程设置,也称属性议题设置。二级议程设置研究的是受众在了解该议题时从哪些角度去思考该议题。在《少年的你》当中,导演巧妙地设计了以下几个群体去呈现胡小蝶或者陈念在面临校园暴力时这些人的态度。

第一个群体是陈念的同学,代表了“孤立的恐惧者”。他们害怕成为下一个胡小蝶,而陈念打破了这种“恐惧”,于是陈念成为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完成了由旁观者到受害者身份的转换。在陈念遭受魏莱等人的霸凌时,这些人大多是沉默者,由于他们的沉默造成了魏莱等人的肆无忌惮,他们一起嘲笑陈念的妈妈,给陈念带来精神上的霸凌。第二个群体就是警察,包括年轻的警察郑易和警察老杨。郑易代表了正义,老杨则代表了“正义的不正义”,他或许早已看出陈念和小北二人之间的约定,但是他没有说破。胡小蝶的死,警察的介入,给魏莱等人带来一丝惶恐,陈念说出了魏莱等人欺负过胡小蝶,于是陈念成为她们加害的对象。郑易曾经许诺过陈念会保护她,但是他却没有做到,使得陈念开始不信任警察,转而向社会边缘人物小北求助,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这也说明了社会群体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缺乏一定的关心和重视,而法律在此也有一定的缺失。

第三个群体就是老师和父母充当了“在场的不在场者”。老师和父母本应成为这场霸凌的阻止者,但是他们并没有。在陈念的班主任因为胡小蝶的死被开除以后,他对陈念说:“你做得对,路上总有阴影,但抬头总能看见阳光。”这说明她的班主任知道有这些事情的存在,但是他依旧没有成为陈念倾诉的对象。陈念的母亲长期在外躲债,她根本不知道女儿发生了什么;魏莱的母亲只会包庇自己的女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从不关心魏莱的内心情感,只在乎她能不能考上他们期望的大学。他们的缺席,导致事件越演越烈。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成为他们的保护伞,而不是他们想逃离的地方。

通过二级议程设置,不同的观众会关注该议题的不同方面,并且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形成自己对该议题的思考。《少年的你》从社会、学校、家庭3个方面讲述陈念生存的环境,全景观式地向观众展现了被霸凌孩子的日常生活。因此,在电影中,议程设置的架构使得某个议题更加突出,而二级议程设置则使用同样的建构方法,使得议题的某些方面更加显著,引导受众去思考该议题的目的。

(二)現实题材的含义延伸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认知效果研究,电影利用其假定性和逼真性给人们提供不同的虚拟环境,制造不同的人生体验,从而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思考。观众对电影的认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居性的心理过程,通过不断地“移情”“卷入”“同化”和“忘我”,与影片中人物进行“对比或反比”,形成自己身份的认同。[3]《少年的你》曾入围柏林电影节的新生单元后在临近上映时撤档,撤档的原因是技术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后,浴血重生的它以零宣传的方式默默地走进了院线,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少年的你》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加上期间发生的“13岁男童杀害10岁女童”的社会事件,更加凸显了电影的可贵性。

从事件的建构来看,《少年的你》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将更多的视点聚焦在被霸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中。导演借助电影这一媒介的虚拟性展现了青春的残酷性。《少年的你》首先在题材上进行了定位,与之前的校园青春疼痛片不一样,而是聚焦于青春的残酷性,对青春的“疼痛记忆”进行了集体记忆的召唤。影片在展现陈念与小北的关系中大量采用了跟镜头和移镜头,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展现二人之间的关系。电影通过这种镜头的建构,意欲唤起受众的情感卷入和共鸣。“魏莱等人就是毫无理由地欺负胡小蝶、陈念,然后与观众进行情绪交换和确认,把青春校园中缺乏逻辑的欺凌推向剧情核心,从而得出‘总有一个是少年的你’的结论——魏莱或者胡小蝶。”[4]陈念或者小北,以及那些漠不关心的普通人,在这些角色当中或许不是作恶者,也不是拯救者,大多数都是沉默的普通人。

在电影之外的现实空间中引起人们对校园暴力的关注。2019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也对“魔童”事件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地去阻止类似的事件发生,法律不再是这些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的保护伞。[5]《少年的你》以陈念的视角审视周遭,带领观众去体验她的青春和人生。现实事件的发酵与电影假定性对没有经历过的观众所带来的冲击,可以引起受众对校园暴力的思考。议程设置虽然无法控制想的结果,但是可以引导观众去思考创作者思考的问题。从《悲伤逆流成河》到《少年的你》,创作者都有意识地引导观众思考这类问题。

三、结语

《少年的你》通过电影的方式讲述校园暴力事件,虽然之前的《悲伤逆流成河》也是表达了类似主题,但是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少年的你》从受众认知角度和心理接受程度的传播学角度去构建一级议题和它的属性议题,充分引起了观众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电影的创作者通过有意味的视听语言来构建该议题,引导观众的思维向创作者预期的方向发展,吸引观众对该话题的关注。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做出不同的情感认知和态度偏向,是受众对导演作品的一种回应,也是导演在情境设计的重要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从早期的《悲伤逆流成河》到现在的《少年的你》,导演通过电影媒介引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关注校园霸凌事件。电影突破了以往以校园爱情为主的青春题材电影,聚焦于校园个体的生存状态。《少年的你》在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关照的同时,借用艺术化的创作手法,实现了真实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融合,并为青春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从“沉默的螺旋”假说谈起[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03):33-38.

[2]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M].北京:南海出版社,2016:178.

[3] 陈刚.《少年的你》的社会学意义[J].当代电影,2019(12):23.

[4] 王文静.《少年的你》:记录青春镜像的痛与光[N].中国艺术报,2019-11-08(005).

[5]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未保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EB/OL].搜狐网,https:// m.sohu.com/a/351634926487469,2019-11-04.

作者简介:周珊(1996—),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