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非遗”方棋进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研究

2020-09-10 07:22马宏鹏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体育类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宏鹏

摘要: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将方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引入本地区的中小学体育课堂,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技艺与中小学体育教育融为一体,使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丰富多彩,拓展体育教育教学的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多渠道地体验学习乐趣时逐渐体会、认识中华传统技艺的价值,实现文化多样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棋;课堂

方棋是流传于宁夏南部地区的一项民间休闲活动,主要分布于固原市、同心、海原等县市,深受生活在当地的农民朋友的喜爱,并由同心县于2007年申报获批为宁夏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大都借助“下方棋”这种休闲活动形式放松心情、交流感情,实现愉悦精神、增进人际关系交往的良好的夙愿。随着,方棋这项活动的发展,宁夏高校、中小学作为一种益智类项目举行比赛,旨在传承民族文化、开发参与者智力,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体育类“非遗”资源,广泛开展“非遗”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认识和理解本地区的文化和传统技艺,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当地中小学将体育类“非遗”作为教学内容引入体育课堂,使体育类“非遗”在当地中学的体育课堂中被开发与利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隆德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开展情况统计,调查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运动项目设置、引入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可行性等情况。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针对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在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集相关资料,查阅了大量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著、论文,为课题的研究报告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田野调查法:对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梳理,借鉴和运用民俗学、历史学和体育学,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的背景中,综合考察相互间的联系,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成因。

3. 专家访问法:本次调研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体育教师,通过咨询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当地中小学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状况,为本课题完成提供参考。

4. 逻辑分析法:应用社会学和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对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传承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对比、推理、演绎和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棋”的概述

(一)“方棋”的历史沿革

据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和新疆等地的《地方志》,有记载表明,方棋始于明朝(1368-1644 年) 年间,发祥地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地区,后传入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就像一首流传于西海固地区的花儿——“漫一段花儿下一盘方,解一解阿哥的心慌……”,这些传唱于民间的民调生动地道出了方棋在宁南山区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1984年,宁夏体育工作者刘宏章开始着手整理归纳方棋棋法和规则。为了研究方棋,他也开始学下方棋。他先拜固原方棋高手杨秀仁为师学习,摸清基本套路之后,又到宁夏南部山区各县区调查各地的棋法,整理出宁夏统一的方棋比赛规则,棋盘就是沿用到现在的横七竖八56个交叉点。并制定了规范的方棋规则文本。宁夏的体育工作者让方棋从民间走向了区(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竞技赛场,他们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规范棋盘、统一规则和研究方棋棋法。1984年,1985年在固原舉办了宁夏首届方棋比赛。本次比赛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首次方棋比赛。这个比赛的新闻当时还在中国体育报上刊登。从这次比赛开始,方棋就得到了自治区体育部门和民族部门共同的重视。1986年宁夏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将方棋列入了正式比赛项目。截至目前,已经举行了7届(1986年第一届至2010年7月第七届)宁夏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方棋一直都是正式比赛项目,而且宁南山区的方棋选手显示出了雄厚的实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9年,举办的宁夏全区首届智力运动会上,特别把方棋列入比赛项目。在项目的发源地固原市,来自全区的5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二)“方棋”的器材道具

下方棋用不着什么专业的设备和器材,方棋方便有趣,没有专门的棋盘和棋子,也不需要裁判,只要找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蹲下或坐下,用树枝、石子或砖块在地面上画上横七竖八的交叉线,便成为42个方棋、56个棋眼的棋盘。固原地区的县、乡镇和村子,随处可以看到围成一堆的人,基本都是在观战方棋的对决。场地的选择相当随意,一般在商店门前的台阶上,水泥地上是用土块或红砖块画成的简单“棋盘”,而棋子是用蚕豆、石子、柴棍子或羊粪蛋代替。方棋在宁南山区回族群众俗称“下方”,每当劳动休息期间或茶余饭后,三三两两的人们就蹲在一起下方棋,其乐融融。

(三)“方棋”的基本规则与下法

在宁夏,方棋的棋盘以15条线横七竖八构成56个交叉点,对弈双方各执棋子28枚,子数均等。虽然方棋只有56个交叉点,但形式变化很快,攻守双方的实力总在变化之中。方棋与围棋的区别在于,围棋的棋子下完一步后就不能再动了,而方棋的棋子每走成一个小方块就打掉对方一个子,每一步都是在走动过程中,看谁成方的速度快、成方多,获胜的机会就越大。

下棋前一般讲好规则,是否允许悔棋,之后便开始下棋。走棋都是以吃掉对方棋子、堵死对方棋眼为胜负。下方棋就像下围棋、象棋一样,有时两人下棋,围观参谋、助威者不少,大家吵吵嚷嚷,非常娱乐。方棋与下围棋不同的是,方棋不讲究“观棋不语真君子”,棋盘一画出来,棋子一握在手,双方就较上劲了。最主要的特点是,只要有下方的人在,就会有围观的人群,而且必定会争相支招,跃跃欲试。方棋看似简单,但战术多变:对奕双方先各自在棋盘上布子,棋子布满棋盘后再走子,每方一次(即由本方四子占满一个方格的四角为一方)可吃掉对方不成方的任一子(除“铁子”之外),最后以一方子将对方棋子吃光为胜。“下方”趣味无穷:棋盘上数枚棋子组成的厚实方阵叫作“扯”,有了“扯”方在棋盘上横行无阻;而“背扯”则不可阻挡、“铁扯”又牢不可破。泾源回族方棋既讲布阵又讲杀法、既看“子势”又讲“堵塞”的方棋真是妙不可言!有时在布阵很好的情况下,厮杀起来以后竟也会败下阵来。

三、“方棋”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中实施的价值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笔者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发现,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果加以有效利用,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将当地体育类 “非遗”方棋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尝试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棋与五子棋的益智功能较相似。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懂得方棋下法的学生演示,然后再教其他同学“对弈”,久而久之,这个项目成了学生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当然,尽管方棋侧重智力竞赛,但是方棋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体力也有一定要求。要保证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方棋的对弈,教师就要提醒他们在对弈过程中适当注意上下肢、颈部、腕部等运动,从而辅助方棋活动顺利开展。毋庸置疑,作为益智类的方棋体育课程开发,与竞技类的传统体育如木球、踏脚、赶牛等相较而言,更容易被学生群体接受。它不但可以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有效锻炼。

四、“方棋”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中实施的原则

体育类“非遗”方棋引进当地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方式适度灵活。方棋项目器材极易准备,不受场地、时间等限制,因此,对学校而言,方棋体育活动可以在校园内的许多场所组织,如操场、教室、宿舍、餐厅内或石凳、木椅上等,加之方棋游戏时间具有易控性,可以在体育常规教学中引用,也可以在体育课外活动中有序组织。不过,方棋因不同地方有不同规则,所以在组织实施方棋体育课程时须依据个体及其地域性差异以确定最适合的方式。此外,开设方棋课程还应注重层次性,即教学可由浅人深、从易到难,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方棋学习者在对弈过程中培养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技能。二是推广范围无局限。具备益智功能的方棋不只适用于农村中小学,而且适用于城市中小学。但是城市中学大多学生对方棋了解甚少。实际上,引进方棋这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克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单调性是有很大益处的。在体育新课程背景下,城市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步伐较快,来自农村民间的体育文化可以在这些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中充当重要角色。三是形式不拘一格。开发与实施方棋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可以讲求多样化。方棋下法有异,难易不同,在开设方棋体育课程或组织方棋体育活动时,学生需求也存在差异,教师应以引导、激励等方式使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在现代体育课程理念下,任何一项体育活动的组织,其目的都是使学生广泛参与,以健康、阳光的心态感受体育的乐趣。而方棋又是融趣味、智慧、安全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在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发中,方棋是一个适宜的选择。

五、体育类“非遗”方棋引进当地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

(一)具有广泛开展的师资力量

一支强有力的体育教师队伍,是体育类“非遗”方棋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小时候都下过方棋,有些还参加方棋比赛,部分老师还从事教练工作,为体育类“非遗”方棋进当地中学体育课堂奠定基础。

(二)政策支持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年7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第三十五条规定: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教学内容。这为体育类“非遗”方棋进当地中学体育课堂给予政策支持。

(三)学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级中学可以通过校园网建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资源共享,这样不但节省了开发资金,也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范围和教育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内容重复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

(四)教学内容新的补充

体育类“非遗”方棋适应范围较大,教学中可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更适应地处西北高原环境的六盘山区学校的实际,中小学开展方棋项目的教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便易行。在进行传统体育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和爱好安排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方棋项目制成教学光盘,使用多媒体方式加以演播,为当地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1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9

[3]何永斌,鄒吉辉,李生军,蒋秀碧.四川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1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教育学学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XYLXK2017B11.

猜你喜欢
体育类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中职学校开展体育类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