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0-09-10 09:06龚国连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运用

摘要:古诗词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文学功底以及语文核心素养,还能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诗词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层面。比较阅读法作为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起到求同存异的过渡作用,高度满足学生实际阅读需求,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基于此,应深入分析比较阅读法的内涵,结合高中古诗词教学情况提出比较阅读法的运用策略,促进高中古诗词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高中古诗词教学;运用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发展与推进的背景下,对学生古诗词掌握程度和阅读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不但突破传统教学中刻板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主能动性,还能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能力,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印象的深度与广度,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降低学生对抽象古诗词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质量和效率。

一、比较阅读法的内涵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两首及以上的古诗词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不同古诗词存在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古诗词间的共性及写作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古诗词的实质性内涵,进一步扩充学生古诗词知识存储。相比于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比较阅读法更侧重于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对比实践中感受古诗词带来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将比较阅读法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将比较阅读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在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此外,比较阅读法相较于传统单篇诗词教学更考验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小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知识层面,从整体上精准把握古诗词的中心思想与情感表达,并将其吸收内化到自身知识体系中。

二、比较阅读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同中求异比较法激活学生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古诗词代表的宏观意象和思想感情。在同中求异比较法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立足于诗人家世背景、写作环境、政治立场、情感表达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着手研究古诗词。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感受看似相同的情感中蕴含的细微差别,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古诗词中诗人情感表达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并深入分析两种情感变化的原因。例如,语文教师在开展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对比阅读时,尽管两篇古诗词均为李清照的经典作品,且主观情感都以忧愁哀伤为基调,但是实际上两种忧愁情感仍存在不同差别。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两首古诗词中诗人抒发情感的诗句,深入剖析《武陵春-春晚》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诗人的哀愁意象,而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同样体现出作者的哀愁思绪。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两种哀愁的不同之处。其次,在《武陵春·春晚》中更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思不完的愁绪寄托于“双溪舴艋舟”上的哀伤情感,从感官上呈现载也载不动的情境,更容易带動读者投入诗人的愁绪中;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哀愁的意象描写相较于另一首则更为直观立体,直接表现出诗人愁云密布的悲凉心理。最后,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两首诗词的哀愁情绪进行总结与归纳,尽管情感大体上相似,但诗人在具体的情感表达上却有所差别,第一首古诗词的哀愁情绪更含蓄,而第二首愁绪的表达却相对直白。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引进异中求同比较法时,需要指导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应用求同思维辩证看待其中心思想和内涵,学生在这种思维模式带动下更容易投入古诗词赏析中。与此同时,由于不同体裁的古诗词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内容含义也有所差别,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点的同时还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将两首不同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站在宏观角度精准把握每首诗词中诗人抒发的情感意象。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两首诗词的比较时,可以围绕着两首诗词豪放的风格着手,引导学生从词风的角度出发对比两首诗词间的特色与差别。首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这句词可以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江滚滚、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穿”“拍”“卷”等字词精妙的概括出现场景物的波涛汹涌,为学生呈现极强的画面感;“灰飞烟灭”则精准点明出惨败而归的凄惨意象。其次,在《沁园春·长沙》中“立”“看”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出高大伟岸的人物形象,且诗词的大气磅礴主要借助各种动词意象刻画而成,整体形象意味更明显。

(三)置换字词比较法

置换字词比较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积极性,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将涉及到的经典字词替换为含义相似的字词,并结合全文大意对原本字词与替换字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逐字推敲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组成文字的用法与价值。例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古诗词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去去”、“烟波”的含义进行反复推敲,鼓励学生大胆寻找其替换字词,引导学生将其替换为“此去”、“烟涛”后再对比原文,辨析这对字词替换前后的差异。其次,在正式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刻体会“去去”中潜藏的渐行渐远的感受以及两人相隔的缠绵不舍之感,而“此去”却意味着有归期的具象,无法充分体现出“去去”的空旷渺茫;而古诗词中的“烟波”原本含义指烟雾弥漫、水波荡漾等意象,还间接表明诗人前途渺茫、郁郁不得志的苍凉之感,但“烟涛”却无法完成表明这种隐藏含义。通过置换字词比较法不但能开发学生体会字词意象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在字词推敲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更进一步感悟这篇古诗词中两个人物角色之间难舍难分的美好情感。

结语

比较阅读法对推动高中古诗词教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比较阅读法的实质性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比较阅读法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的作用,带领学生从古诗词对比实践中寻找相似之处,深入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精华,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在高中古诗词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同中求异比较法、异中求同比较法、置换字词比较法等运用策略,从整体上综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珍.李清照词中的“酒”与“愁”——以《醉花阴》《声声慢》为例[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2] 牟桂丽.运用比较阅读法深刻感受苏轼诗词的情怀[J].  现代农村科技. 2018(06)

作者简介:

龚国连(1974.9.23)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省纳溪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市语文骨干教师,市优秀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