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才能养成核心素养

2020-09-10 07:22王树庆
高考·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课改重要性

王树庆

摘 要:传统历史教學和学习过程都很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背诵,这也是历史学科甚至是所有社会科学类学科给人们的普遍认识。然而几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特别注重创设“新情景”、引用“新材料”。在评价机制上也是特别注重对“新情景”、“新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掌握和利用。铺天盖地的“新史料”大大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但也使得学生甚至少数教师认为只要利用好材料就可以解题,再紧扣基础知识的记忆已经没用,于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产生了怀疑。事实上,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能力考察的要求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加上历史学科的自身特殊性,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加重要,它是一切考察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基础知识;重要性

提到历史学习,不仅是学生,可能我们不少老师脑中都会浮现一个斗大的“背”字。认为只要将知识点背的烂熟于心考试肯定没有问题。可能有不少学生这样做了,而且历史还学得可以。但是几轮课程改革下来,就历史学科来说,教科书体例发生多次变化,教学目标上也特别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这对历史教学和学习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其中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重视史料的解读和运用是一个鲜明的特点。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中强调:“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和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纵观历史考察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应用一段史料来创设一个新的区别于书本上的情景来考察学生。而历史材料何其丰富,包括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往往一场历史考试下来学生会有一种错觉,与其说是考历史还不如说是考语文阅读理解。学生们也会发现,自己花很长时间记熟的书本知识却只能照搬很少很少一部分到考卷上,于是就有学生认为历史基础知识无用,同时也对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产生了轻视。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不管是不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历史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基本前提,准确理解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第九次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其实是对历史基础知识应用的更高要求,这也决定了从事历史教学和学习的师生都要有更加扎实的学科素养,包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有轻视历史基础知识(当然我们不是说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掌握)想法的学生一是没有认真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想偷懒,想谋求学好历史的“捷径”,这是不现实的,二是为自己学不好历史找借口逃避,三是没有真正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有此观点的教师(应该是极个别)可能就是教学的不负责任,投机主义的思想在作祟。

一、运用新材料创设的新情景不管多新,最终考察的知识基本上还是以课程标准为目标指向的基本史实和基础能力,所谓“万变不离其中”。加上应试教育考察的目的性,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也宁愿多倾向于考察教材中相对固定的结论、方法和能力要求,从而避免评价目标的不确定性。

因此,作为创设新情景的各种材料,不管选材如何新颖多样,它都会与书本知识有相联系的若干点,也就是我们在分析材料时要提炼有效信息中的若干提示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情况下还原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提示方向,把它与教材知识相联系,从而找到材料考察的是书本哪一方面的知识。

如:《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首先要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街鼓的作用是用来管理市的开闭,材料里的时间是唐宋,综合分析根据书本基础知识可以将材料考察方向定位在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古代商业中的市的变迁,唐以前对市的严格控制:时间、地点限制,政府专人严格管理(“街鼓”的作用);宋及以后时间、地点限制打破,也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街鼓”失去作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故答案选B。

可见熟练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可以在提炼材料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很快明确出题者的考察方向,也能用书本知识来更好地解决题目

二、有时候命题者会为创设新情景而创设新情景,选取材料很长、很新、很独特,导致学生阅读时要花大量时间。由于材料选材的“新颖独特”也给学生阅读上带来很大的难度(过难的文言文、过长的长句……),从而将学生带入命题者的圈套中,使学生不敢轻易判断题目的考察方向而纠结于四个选项中不敢做出选择。其实从教材基础知识出发是一个基本前提,不要轻易怀疑教材历史知识的正确性。此时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下对选项本身先进行一个粗判。事实上,这类题目往往会在选项上降低难度,有些选项本身就违背基本的历史史实,我们就可以轻易的通过书本知识来排除这些选项,从而降低选择的难度。也就是说掌握好基础知识可以用于对选项的排除(不管是否定排除还是肯定排除)。

例如: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这道题目中命题者从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农民“迁业”入手,学生会对材料做很长时间的分析。其实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到位的话,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基本史实就可以排除出答案。A选项就书本知识而言,学生应该明确在鸦片战争后才出现的现象,而题目中的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故A不对。中国封建政府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重农抑商的政策,C选项不对。中国古代农业始终是社会经济的主导,不可能是手工业,故D选项也不对。

再如:“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

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

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一首诗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弄懂,更何况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弹棉花场景的生活经历,所以本题更要从书本基础知识中寻求帮助。根据书本知识,A选项发生在汉代,B选项发生在清代,D选项发生在明朝中后期。而诗歌写在元代,故答案为C。

可能并不是每道题目都会这么轻松地依靠书本知识就可以排除三个选项而选出答案。但是至少能根据书本知识排除一两个选项,从而降低选择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坚持重视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解题中可以直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避免落入为设新情景而叠加的繁琐的材料圈套,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

三、一些主观题还存在超出材料范围的拓展考察,材料只是一个引子,考察的面却涉及到很多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我们都非常熟悉主观题的一种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所学知识这个词就涵盖面来说很广,但就目前对学生的考察来说则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考察。此类题目很多,此处就不举具体例子了。

四、历史知识是具有完整性的,教材的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建立在完整的历史课堂体系化的教学基础之上的。现在的历史学科考察(以江苏为例)由二十道客观题和五道主观题组成,其中主观题以材料铺设情景,基本上考察的是从命题者角度出发的方向主线,不一定与书本主线一致。但是历史知识和历史研究是一定要注意整体性和系统性。近年来,江苏历史学科高考中一直出现的小论文的考察题型就还原到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历史研究的体系性上来。解决这类题目,一是要完整准确地概括出材料的观点,这是历史能力的培养问题。可仅有观点是不可能得多少分的,关键要做好论证的过程,突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准确的筛选论据。围绕观点的论据就目前高中生来说主要还应该是从材料和教材知识中选择,如果教材基础知识欠缺的话,怎么能构建完整的史料论证体系?

如:材料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

这道题目首先要概括观点,这是考察学生阅读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分析观点应该就是最后一句——“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接下来就是构建完整的论证体系。如何选择论据?就本题而言学生目前可以用来论证的最保险的论据出自书本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知识。新航路开辟之前传统商路的欧洲登陆点在意大利(可以说意大利控制了地中海),所以意大利首先萌发资本主义萌芽,涌现出了像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著名商业城市。然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所以西班牙、葡萄牙首先走上海外掠夺财富的道路,也迅速崛起。紧接其后的荷兰、法国、英国都利用海洋实现了崛起。尤其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典型的想要控制海洋,事实上它最终也真正控制了海洋,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这是书本上完整的一套基础知识,学生如果牢牢掌握了这些,本身就已经能系统组织这篇小论文的论证体系了。

每次新课改都会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很多新的要求,不管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还是第九次课改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这些本身是对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但是只要高考的形式还在,就目前而言,它就必须要有一个可操作的固定考察方向,书本知识毫无疑问的就是最可靠的考察点。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新课程背景下对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应该更加提升。当然我们不是提倡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和系统体系建构的基础上的记忆。只有将书本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才能对历史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叫学了历史。其次,只有在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去达成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

[2]《关于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几点思考》程本芳刘进怀《新课程:教育学術》2012年

[3]《把基础知识保存在学生的记忆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建议》

[4]各地模拟卷试题

[5] 2011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6]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模拟新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7]2013-2014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卷(解析版)

[8]江西省2013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文综及答案

[9]张小亚: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学,《新课程研究》2009年10月,第164期。

[10]2008年宁夏自治区高考文科状元 陈溢辉,《学好历史背书是关键》 学大教育教育资源网日期:2013年11月30日

猜你喜欢
新课改重要性
医院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与提升职工满意度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无敌上上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