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为己赋能 做知识服务者

2020-09-10 07:22何曼
在线学习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习者线下大学

何曼

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得到的产品类型随时在迭代,不变的是他们对手艺无止境的追求。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认为,心态的转变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让每个人都能从知识中获得力量,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也是得到的愿景与使命。

走进得到,映入眼帘的是得到的slogan条幅“知识就在得到”,以及展示得到业务实时数据的大屏幕。用户数量、实时订单都一目了然。当天的用户累计数据是39, 460, 418,得到产品的受欢迎度可见一斑。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互联网头部企业、流量大户企业纷纷布局线上教育时,得到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出“启发俱乐部”、坚持得到大学线下分享学习模式。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与《在线学习》杂志对话时表示,得到起于互联网、受益于互联网,但不止步于互联网,得到要回归真实世界、回应现实挑战,点亮更多的人。她说,“学习者心态的转变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做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知识可以是需要封装的产品

在线学习:得到APP起于互联网,受益于互联网,却不止步于互联网。请您阐述下得到在教育领域的定位。

脱不花:我们长期的愿景是建设一所全球领先的终身大学。我认为,互联网只是我们服务终身教育事业的实现手段和存在形态。

长期来看,我们希望所扮演的社会功能或所能做的社会贡献就是——得到可以成为学习者继续学习、发展自我学习需求的重要选择。这是得到的定位和最初的目标。这个目标一直没变,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因此,得到从最初提供专栏、资讯、期刊等内容,发展到满足用户系统梳理自身知识结构的需求。以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课程为例,大多数人了解历史来自于课本或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但这些都是片段性的。施展老师建立的大历史观,可以短时间帮助用户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

另外,我们在帮助用户提高社会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针对疫情期间生存比较困难的餐饮业,得到做了一组餐饮业如何生存、如何提高竞争力的课程。愿意参与课程的企业,在帮助同行的同时,也净化了行业。因此,得到整个业务的发展或定位是跟着用户需求走,让每个人都能从知识中获得力量。

在线学习:得到从起步之初到现在,形成了怎样的战略布局?

脱不花:首先,得到最早起步于罗辑思维,传递、分享好的思想和内容。但得到的能力绝不是发现罗胖,而是发现我们对知识传播的理解与传统教育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传统教育由于课堂的限制,学生不能随意离开,教学方式可能只有一种;但作为一个终身大学,用户可以随时离开,甚至卸载这个APP。因此,得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理解用户需求,并研究出如何在互联网上授课才能够留得住用户。

其次,我认为,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知识是一个需要被封装的产品。这个进步其实跟制药行业的进步是一样的。制药行业最大的进步,除了它不断研发新药治愈更多疾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维度,即它的剂型越来越多元。对于得到来说,终身学习者有终身学习者的“剂型”,我们以知识封装的方式将知识变成方便更多人在更多场景下自由选择学习的产品。

再次,得到在2018年同时启动了两件事:一是得到大学,全面呈现“终身大学”的面貌,探索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二是重新启动得到出版业务,即得到图书,将教师的线上教学转变成一系列新的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

以信用为基布局“文化地标”

在线学习:这些战略决策或模式,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运营以及教育教学的?

脱不花:每个教育公司都必须要做教研工作。得到不是一个平台化的APP,虽然有时候也呈现出一些平台特征,但相比其他平台而言,得到的特色是小且垂直。得到的运营模式及教育教学的实现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找到最适合的老师。得到与老师的合作关系是独家对独家,我们把每一个领域(包括细分领域)的课程,都视为一个赛道,花费时间寻找在学术水平、讲课热情、时间与精力等维度均适合的老师。

第二, 教研过程中,得到坚持所有课程都自营,与老师共同开发课程。开发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在传递学术思想的同时,兼顾管理学习者的注意力。

第三,研发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市场研究,不断平衡需求,满足三个边界:一是要对用户有教育意义;二是老师既要愿意讲,又要有荣誉感;三是要解决好老师“教”和终身学习者“学”之间的阶梯问题。

在线学习:经过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后,得到对在线教育的认識是否发生了改变?战略布局是否会有相应的调整?

脱不花:我们一直认为在线教育是得到生存的基础。但经过这场疫情,我们对在线教育的认识可能与很多人不同。疫情的催化让我们认识到线下的重要性。过去,大多数人认为线上可能会替代线下,把大量线下体验转至线上。但我们发现,即使在疫情这么严重的外部因素下,大家还是渴望线下接触和线下体验。当然,疫情的发生打断了得到之前的很多布局,但疫情后,得到可能要做的一个重要改变是,高度重视线下。具体做法为:第一,生产增量知识。用我们的能力给各行各业的高手赋能,挖掘存在于行业高手头脑里的最鲜活的知识,将行业高手赋能为这个领域的老师。第二,更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这对于教研工作有特别大的启发。第三,线上对线下赋能,提升互动效率,包括提升课程交付的效率。

在线学习:7月2日罗老师的启发俱乐部首秀,可能是得到开始转线下的一个触发点。您认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是怎样的关系?

脱不花:我觉得这跟教育行业有特别大的关系。教育行业经营的是什么?一个中学校长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教育不能算一个产业,因为公立学校不是产业化的,学校是一个社会功能,但它有自己的产品。

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呢?第一是课程与课程体系。学生是产品要服务的对象,学校应将所有资源投注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第二是信用。学校应该追求的终极产品或者终极目标是信用,是社会共识。

因此,我认为,只要好好运作、做好服务,线下一定有线下的收益,只不过它的收益模型跟线上不同而已。更重要的是,线下是让一个在线公司能被参与的一种方式。线下的价值在于,它是有机会去建立信用的,被用户看见、参与、批评、纠正,然后再成长,直至成为一个“文化地标”。

构建知识服务共同体

在线学习:得到如何定义知识?在转线下业务的同时,线上产品的关注重点是哪些?

脱不花:得到从一开始就认为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存量知识,现有并已封装好的知识;一种是增量知识,体现在学科和现实中各领域的最新突破与进展。

线上是得到的传统业务,基本分为三部分:一是所有结构化的课程;二是听书项目,即用在线方式给用户搭建一个小图书馆;三是得到电子书,或者说是一个资料库,可以运用以技术加持的得到搜索,精准定位想要查询的资料。

另外,我们新培育了一个叫“得到锦囊”的产品。顾名思义,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针对用户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性难题,给出解决方案。比如,面试时被问到了一个难题该怎么回答,一个很难处理的人际关系问题如何应对等等。我们想解答十万个能让你、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怎么办”。“十万个怎么办”是一个长期性的大知识工程。

事实上,得到在线上的内容无论以什么形态呈现,其最核心的都是让用户形成遇到问题先在得到找一找是否有解决方案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让正在行进中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就是终身教育的价值。因此,对于得到来说,线上产品是无差别的,任何人都可以学习。而线下业务的核心是,找到那些愿意学习、更愿意去传播和分享的人,这样的学习才更有“人点亮人”的意义。

在线学习:得到大学的招生需要面试+推荐人背书等要求,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脱不花:首先,得到大学从短期来看是学校性质,但从长期角度考虑,它其实是由所有校友构建的一个俱乐部。我们面试有两个标准:一是作为得到大学的一名学生,你是否愿意面试者成为你的同学;二是你是否欢迎他成为你的同事。换句话说,就是希望帮助大家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的朋友。

不为目标赢得目标

在线学习:5G、大数据、AI等技术日益成熟。您认为,这些技术将以怎样的姿态进入教育领域?会给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脱不花:这两天我也在跟教育界的一些老师探讨,究竟什么叫“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探讨后的启发是,“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是“教育个性化”,即因材施教。

技术进入,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一方面,促进教育公平化,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是对终身教育最精确的阐述;另一方面,我认为,拥有技术的人应该向传统学校学习,要对教育信息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看到,尤其疫情期间,大家会说传统学校那么多年没干成的事,在线教育干成了,但反过来,传统教育早就干成的事在线教育是干不成的,比如师生关系、情感交流等。

教育本身不是课程,课程是教育最重要的产品。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个社会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传承。教育应该是,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人格力量和做人的魅力。这是技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不论技术以怎样的姿态呈现,技术与教育的本质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线学习:据您观察,其他教育机构的模式或做法,有哪些值得关注或借鉴的?

脱不花:其实近两年,我们一直在向传统教育公司学习。我们不能低估传统学校进行自我创新与探索的速度。因为,终身教育或互联网教育,跟K12不同。终身学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给一些没有具体目标的人设定目标是终身学习最难的一件事。对此,我们向北京市十一学校进行了学习取经。

学习分解教育目标。十一学校12年来不以考试为目标,而是将传统教育理念的目标分解成極短目标(比如给每堂课设定目标),也是有限目标或有效目标,使其变成一个更良性、更健康的目标。

学习学校的运作方式。为什么学校有几百年历史呢?因为学校建立了一种稳定、创新的机制。我认为教育公司跟其他企业不同,它不完全是个效率机器。对于教育而言,不提倡的两件事一是跨越式发展,二是教育工作者说“不惜一切代价”。应提倡重视过程,“不为目标赢得目标”。

作为线上教育公司,我们花大量时间研究传统学校是如何运营的,包括刚提到的十一学校、新东方厨师学校、九渡河小学等。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通点:做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教育,也就是真正的终身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从很多企业大学(海底捞大学、顺丰大学)得到启发。比如顺丰快递员上岗第一周的培训必须在宾馆进行,目的是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自己到城市了;而海底捞大学第一堂课是教学员如何使用ATM机,如何乘坐地铁,如何去医院挂号,这三件事教完才开始做新员工培训。其实,他们的用意很简单,是让学员在心态上开始转变。他们认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是知识,对人负责,让人发生转变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让每个人都能从知识中获得力量,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也是我们得到的愿景与使命。

猜你喜欢
学习者线下大学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重回线下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至善
ONE⁃MAN UNIVERSITY
线下的反击!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