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要“土”的有“味”

2020-09-10 13:23吴小龙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群众文化

吴小龙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群众文化的创新开展也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群众文化具有传承性,通过群众文化来传承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要贵在接地气,心系乡镇群众。笔者在歙县溪头镇工作多年,通过对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调研,发现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有 “土味”,才能更接地气,通过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素养。

关键词:群众文化;民俗;乡村旅游;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一、群众文化活动要对“口味”

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化的。各地区在积极响应文化政策号召,踊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要重视这种多元化。如果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不能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群众文化“土味”不够,参与度不高,活动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做到切合实际,符合当地村民的“口味”,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一寸土地背后都会流传着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承载着一片乡愁。汪满田鱼灯节,流传至今600多年,鱼灯取自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鱼)之意。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连续嬉鱼四天,无论刮风下雨,延续至今。嬉鱼灯是该村村民祈求平安、敬拜祖先的祭祀方式,代表着古徽州人独特的民俗文化。嬉鱼灯闹元宵,寓意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興旺。竦坑庆熟节,即农历的“十月半”,从清朝年间流传至今,历经三百余年,是一个庆祝丰收和分享喜悦的日子。每到节日来临,村民们都会杀猪宰羊,裹粽祭神,热情款待十里八乡云集于此的亲朋好友。节日中,看民俗表演,庆丰收之年,热闹程度堪比过年,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他们日子的红火。汪满田鱼灯和竦坑庆熟节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让对“口味”的群众文化活动一直延续下去,才能更好的提高村民和游客的参与度,让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继续“活”下去。

歙县溪头镇有独特徽州里东乡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结合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多创新一批像汪满田鱼灯、竦坑庆熟节及蓝田狮子舞等有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提升乡风文明,激发群众热情参与。传统民俗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只有群众注重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每年在庆祝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了解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群众文化才能对“味”。

二、群众文化活动要有“营养”

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程度与物质生活的富足程度是成正比的。在当前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要求总体是在不断提高的。因此乡镇文化站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既要满足群众的“土味”需求,也要注重活动的“营养”。

要唱好时代的主旋律。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让各地也开始逐步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乡村发展动力,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溪头镇抓住有利的发展契机,围绕“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举办了各类活动。洪村口村以“阔步迈进新时代·共建美丽洪村口”为主题举办的首届乡村村晚,以当地村民为主体,开展民俗展示、广场舞和文艺演出,乡亲们唱出了家乡好,舞出了家乡美,秀出了乡村的“土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要利用人文地域优势。溪头镇桃源村大力支持村民种植荷花,发展旅游,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桃源村荷花节。每到夏季一片花海,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人慕名前来,赏花摄影,观景品宴。同时以“游客请进来,农特走出去”为扶贫开发新思想,带动荷花基地产业扶贫项目,以“土味”的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在溪头镇举办的歙县第四届桑葚节暨探秘“石佛仙道”活动中,当天便吸引了约500多名游客走进桑园,采摘桑椹,探索古道,享受田园风光,一个桑葚节采摘活动打响了乡村品牌,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溪头镇围绕乡村振兴,通过蓝田·桃源田园综合体项目的优势影响,打造徽州乡村旅游新品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寻找本土特色,使群众文化融入其中,更有“土味”。

三、群众文化活动要易“吸收”

群众文化活动更需要群众参与其中,激发群众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在交通不便利的乡镇地区,往往难以让文化活动均衡有效的传播,从而制约了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力落实,导致村民从群众文化活动中 “营养”吸收不良。

要强化宣传队伍建设。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文化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群众文化的差异性凸显,城市群众文化重视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发展渠道,引进人才队伍,并加以培养,利用城市资源与有利条件多举措多形式的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而反观偏远乡镇,缺失人才队伍建设,缺乏良好的宣传氛围,缺少群众文化建设活力,是制约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要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这项工作需要时间与金钱。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往往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配置滞后,从而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很难有条不紊的开展。

要重视新媒体的运用。群众文化要“土”出新味,更需插上新媒体的翅膀,伴随新时代的步伐,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象。在今年4月,歙县“滴水香”开园节暨中国百名茶人直播歙茶活动在溪头镇鲫鱼背高山茶园隆重举行。前期经过微信、抖音等各大平台、网媒的宣传,现场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围观。活动中,开展了开园采茶、茶艺表演、民歌对唱等互动环节,并邀请了百名网红现场直播,各路达人品茶论道,大大提升了“歙县滴水香”品牌知名度。同时结合了当地茶菊产业特色,利用地域优势和人文条件,形成以农旅融合模式促进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带动茶业增效、茶企发展和茶农增收。在宣传多姿多彩群众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发展,推动乡镇经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驾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旅行方式,特别是今年全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后,更多的人迫切的想走出家门,回归自然,导致传统的景区+景区的旅游模式已经跟不上新的潮流。歙县溪头镇利用蓝田·桃源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发展,适时地提出歙县竦金自驾游风景道的总体规划, 把千年蓝田村、溪头村、石佛洞、红旗水库、鲫鱼背、汪满田(非遗和古祠堂)、大谷运(茶叶)等周边自然风景、非遗内容、茶叶品牌串联起来,组织成3—4个自驾游主打产品。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溪头镇为了进一步挖掘我镇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通过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努力尝试引入社会第三方合作机构进行有力开发与利用,规划打造汪满田鱼灯文创中心、大山里的艺术馆等一批文旅项目及其衍生产品,带动乡镇品牌知名度。通过用这些方式“吸收”人才,招商引资,拓展群众文化形式,以乡村旅游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群众文化既要有“土味”,也要符合群众的“口味”,通过与乡村振兴的相辅相融,让群众文化结合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来,并发挥出自己特有的“味道”。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民俗群众文化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