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出版形势探讨“编校合一”现象

2020-09-10 13:54郭逸群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弊端成因优势

摘要:“编校合一”是指编辑在对文稿进行写作、加工、修改之后,仍负责校对工作。在出版市场竞争激烈、来稿急、出书周期短的情况下,校对被校对软件取代了一部分。另外有些出版社精简编制,撤销校对部门,导致编辑自编自校。因此,“编校合一”成为出版界的普遍现象。由于需要承担两个环节的压力,不少编辑不堪重负,造成编校质量下降。基于此,本文对编校合一现象进行探讨,从编校关系入手,分析编校合一成因、优势和弊端,思考如何在这一趋势之下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以期为出版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编校合一; 编校质量; 成因; 优势; 弊端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出版事业发展迅猛,需制订相关规程以保障校对工作的有序化和校对质量的优化。《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明确规定了校对工作的四项基本制度,“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便是其中之一。而随着出版形势的变化和计算机强大功能的应用,编校逐渐合二为一,这同“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制度相对立,但“编校合一”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在现代出版形势下如何把握编校关系,如何提高出版物质量,为读者做好服务,是整个出版业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对编校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一)工作流程层面:编辑与校对相互联系

编辑活动作为校前工序,为校对活动创造前提条件,编辑活动的成果就是校对活动的对象。编辑活动以作者作品为对象,以审读加工为手段,对作品进行改造,使作品得到完善,为图书出版提供具备发排条件的文本。校对活动作为编辑后工序,以编辑发排文本和依据编辑发排文本录排打印的校样为工作对象,以改错为手段,对编辑发排文本和校样进行改造,消灭录排的错漏,弥补编辑的疏漏,为图书出版提供具备印制条件的文本。由于校对所处的地位和所负的责任,因此可以说它是对编辑工作的检查、监督、补充和完善。

(二)专业技术层面:编辑与校对相互区别

编辑的审读加工,主要着眼于宏观,诸如思想内容、篇章布局、表现形式等;而校对人员的校对,主要着眼于微观,诸如字、词、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图表、公式等。由于着眼点不同,工作方式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以阅读方式为例,编辑阅读是线性阅读,以句子、段落为单位,扫视甚至跳跃式阅读,其感知的是“意”,即句意、段意、文意。校对人员阅读是点性阅读,以字、词和其他符号为单位,逐字逐符地阅读,其感知的是“形”,即字形、符形、字体、字号。两种阅读方式,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二、现代技术条件下“编校合一”的形成

(一) 客观条件: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按照传统的出版程序,作者的稿件经由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排版,打出校样,经校对人员多次校对,反复更正,然后制版印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排字人员并非专业人员,排印出的文稿有差错在所难免,所以需要校对这一环节,并与编辑工作环环相扣,以确保出版质量。如今,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和简便的操作,编辑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参与排版,在对稿件进行审读、修改、编排过程中随时进行校对。然而此时的校对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对,而是检查文稿内容,核查版式,其校对对象、程序、方法已与过去完全不同,校对是在编审文稿的同时进行的。由此一来,“编校合一”便形成了。

(二)主观目的:出于缩短出版周期、节约成本的需要

近年来,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家出版社最大化谋求经济效益,这使图书出版的数量大大增加。但鉴于目前编辑人员紧缺这一现象,为确保图书数量快速增长,只有靠缩短出版周期来实现,而“编校合一”可节约时间,正好迎合这一需要。此外,传统的“三审三校”“三校一读”方式,必须由多人交替进行,不能由一人单独完成。为节约成本,出版社大多会在图书制作环节减少校对次数,或者编校合一。

(三)必然趋势:“重编轻校”的偏见,使校对人员逐渐减少

长期以来,出版界一直存在“重编轻校”的偏见,认为策划编辑能策划选题,为出版社创造直接财富,帶来更多经济效益;而校对人员所从事的只是一般的简单机械的劳动。因此,策划编辑不断受到重视,而校对人员逐渐被忽视,待遇低,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人数日益减少。如此一来,编辑既加工文字又要校对文字,“编校合一”就形成了。如今,重策划、轻编校已成为出版社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随着企业化改制进程的加快,这种趋势正逐步加强。

三、对编校合一优势与弊端的思考

(一)优势分析

首先,相对于专业的校对人员而言,编辑对文稿更熟悉。因此,校对能力较高的编辑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可利用通读法校对,这对于提升校对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1]。其次,有利于解决编校工作中的矛盾。在出版行业中,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具有独立的性质,如果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协调不好,难免会导致编辑与校对关系紧张,而在实行编校合一之后,出版行业中的编辑与校对工作集于一人,这也让编辑与校对之间的矛盾迎刃而解。再者,在编校合一基础上,不仅有利于提升编辑或校对队伍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对编校队伍进行统一管理,以便实现编校队伍质量提升以及责任制度的落实,这对于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二)弊端分析

首先,会加重编辑或者校对人员的工作负担,特别是对于校对能力欠缺的编辑人员和欠缺编辑能力的校对人员来说,承受的工作压力更大,也没有更多精力开展业务培训与理论学习,从而影响编校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其次,难以避免编辑人员在校对工作中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由于编辑人员对原稿十分熟悉,在校对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校对盲点与误区,从而导致某些错误无法得到有效校正。最后,编校合一将会对校对工作的严谨性与细致性产生影响。编辑与校对两项工作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从校对工作来看,校对人员需要做到校异同、校是非,而这两项职责要求校对人员能够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校对专业知识以及语言知识。但是这些综合素养,一般的编辑工作者难以达到。

四、“编校合一”趋势下如何提高编校质量

随着时代发展,编校关系不断变化。编校合一,甚至编排校一体化,是现代技术手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编辑工作的实际需要决定的。切实适应时代要求,加快角色转变,用编辑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做编辑工作,用校对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做校对工作,发挥优势,克服弊端,认真履行好编辑的职责,提高刊物质量,共同服务于读者,这才是我们作为现代编辑的根本要义所在。

(一)国家宏观层面

编校质量决定出版物的整体质量,不能让编校质量成为出版质量的短板。因此,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先加强对出版物编校质量的监管,规范运行,确保出版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编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专业能力培训与进修,为编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推动编校人员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2],有效避免因编校人员工作态度消极、责任意识差、专业水平不够等因素导致出版物质量不合格。

(二)企业管理层面

首先,出版社要适应时代要求,贯彻落实岗位责任制,逐步健全各种奖惩机制。鉴于图书出版周期大大缩短这一事实,编校人员的工作量将大负荷增加。因此,出版社的管理部门应当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起编校人员的积极性,以确保编校质量。其次,出版社要针对具体的编校工作量合理确定编校人员数量,从而避免编校合一给编校工作人员带来过大的压力。

(三)编辑个人层面

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对读者负责,积极承担编校责任,增加校稿次数,提高出版物品质。编辑校对书稿时,属于半自校,往往在整体上把握得较准确,因熟悉内容而忽视了字里行间的差错。增加校稿次数可以将前一遍校稿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校正。其次,编辑之间可交叉校稿,可以是同部门的编辑,也可以是相同专业的编辑之間互相校稿[3]。具体的校次安排,可以根据稿子本身的质量情况,合理安排。再者,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电脑排版和校对软件的出现,提高了书稿排版和校对的速度。编辑在编校工作中可充分利用校对软件,人机结合,确保编校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步提升。

五、结语

编校是一门艺术,将各学科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书稿精雕细琢,去伪存真,为读者打磨科学可读的作品,是编校从业者的理想追求。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既相衔接又相区别,但由于现代技术和出版市场的发展,编校逐渐合二为一。在编校合一趋势下,编辑工作者应以出版物质量提高为关注点,共同构筑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我们既要看到编校合一的优势,也应当看到编校合一的弊端,从国家、出版社、编辑个人三个层面思考,在现代出版形势和市场发展要求之下,如何推动编校质量的提升,从而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水平,最终实现整个出版业长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鸿.科技期刊编排校合一模式探讨——以《工程塑料应用》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06):48-51.

[2]侯金芳.校对在编辑工作中的模式与作用探讨[J].出版广角,2015,(09):80-81.

[3]孙峰.浅谈“编校合一”的利弊及应对措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6):35-36.

[4]孙畅.谈“编校合一”模式下高校学报的校对工作[J].传播与版权,2018,(12):75-77.

作者简介:

郭逸群(1996—),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新媒体出版。

猜你喜欢
弊端成因优势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跟踪导练(四)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画与话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探讨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应对策略